一种可周转集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343763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8 11: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周转集水装置,属于建设工程施工技术领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集水装置成本高且不利于环保的技术问题。该可周转集水装置包括外壳体,外壳体的侧壁上具有多个第一通水孔;内壳体,固定安装在外壳体内,内壳体的侧壁上具有多个第二通水孔,外壳体与内壳体之间设有容纳腔;填充物,填充物填充在容纳腔内;过滤层,过滤层的数量为两层,两层过滤层分别安装在外壳体的外侧壁和内壳体的内侧壁上。通过填充物与过滤层的配合,既能实现地下水的渗透流动内壳体内,又能阻止泥沙等杂质汇集到内壳体内,又因该可周转集水装置可重复使用,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可周转集水装置,不仅节约了材料,降低了成本,也更加的环保。也更加的环保。也更加的环保。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周转集水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建设工程施工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可周转集水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当前,地下室施工往往会遇到地下水。为方便地下室施工,则必须将地下水降低至施工操作面以下,为此则必须施做降水井或排水沟+集水井。因井点降水井小,影响范围小,所以若采用降水井,则需要布设很多井点。而若采用排水沟+集水井方式,则传统的集水井都是新开挖形成且会随时间的推移在井内汇集到很多泥沙,从而影响集水效果。
[0003]同样,几乎所有建设工程施工项目,都会在地面设置排水沟+集水井,以便于地下水往上抽排或是组织地表水向地下室汇集。但是,传统的集水井主要是靠砌块砌筑或混凝土现浇而成,只能一次投入使用,浪费材料,不够低碳环保。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周转集水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集水装置成本高且不利于环保的技术问题。
[0005]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0006]一种可周转集水装置,包括:
[0007]外壳体,所述外壳体的侧壁上具有多个第一通水孔;
[0008]内壳体,固定安装在所述外壳体内,所述内壳体的侧壁上具有多个第二通水孔,所述外壳体与所述内壳体之间设有容纳腔;
[0009]填充物,所述填充物填充在所述容纳腔内;
[0010]过滤层,所述过滤层的数量为两层,两层所述过滤层分别安装在所述外壳体的外侧壁和所述内壳体的内侧壁上。
[0011]进一步的,所述外壳体包括四个第一侧板和第一底板,四个所述第一侧板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一底板的四个侧壁上,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一底板包括多个第一连接杆,同一个所述第一侧板或所述第一底板对应的多个所述第一连接杆位于同一平面,且呈网状分布;
[0012]相邻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杆之间的间隙为所述第一通水孔。
[0013]进一步的,所述内壳体包括四个第二侧板和第二底板,所述第二底板在水平面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底板在水平面的投影内部,四个所述第二侧板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二底板的四个侧壁上,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二底板包括多个第二连接杆,同一个所述第二侧板或所述第二底板对应的多个所述第二连接杆位于同一平面,且呈网状分布;
[0014]相邻两个所述第二连接杆之间的间隙为所述第二通水孔。
[0015]进一步的,所述内壳体与所述外壳体的横截面可以是圆形或方形。
[0016]进一步的,还包括:
[0017]防漏层,所述防漏层的数量为两层,一层所述防漏层可拆卸安装在所述外壳体的内侧壁上,另一层所述防漏层可拆卸安装在所述内壳体的外侧壁上。
[0018]进一步的,两层所述防漏层均通过铁丝分别与所述外壳体以及所述内壳体安装在一起。
[0019]进一步的,所述防漏层为铁丝网。
[0020]进一步的,所述过滤层为土工布。
[0021]进一步的,所述填充物为级配石料。
[00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3]本技术提供的可周转集水装置包括外壳体、内壳体、填充物以及过滤层,外壳体的侧壁上具有多个第一通水孔,内壳体固定安装在外壳体内,内壳体的侧壁上具有多个第二通水孔,外壳体与内壳体之间设有容纳腔,填充物填充在容纳腔内,过滤层的数量为两层,两层过滤层分别安装在外壳体的外侧壁和内壳体的内侧壁上。
[0024]通过上述结构,在需要将地下水降低至施工操作面以下时,现在现场挖出集水井坑,再将本技术提供的可周转集水装置放入集水井坑内,并调整角度,使其与排水沟相接,开始作业后,地下水便通过第一通水孔和第二通水孔进入到内壳体内,因过滤层的设置,减小了泥沙等其他杂质进入到内壳体内的几率,从而降低了泥沙影响集水效果的几率,同时,避免了填充物从第一通水孔掉出外壳体内,以及从第二通水孔进入内壳体内,而通过填充物的设置,不仅起到了过滤的作用,同时增加了配重,使得该可周转集水装置能更加稳固的放置在集水井坑内,在作业完成后,将本可周转集水装置吊装运走,等待下一次使用,最后将集水井坑回填即可,这样,通过填充物与过滤层的配合,既能实现地下水的渗透流动内壳体内,又能阻止泥沙等杂质汇集到内壳体内,又因该可周转集水装置可重复使用,因此,本技术提供的可周转集水装置,不仅节约了材料,降低了成本,也更加的环保。
附图说明
[0025]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002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周转集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7]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0028]1‑
外壳体,11

第一侧板,12

第一底板,2

内壳体,21

第二侧板,22

第二底板,3

级配石料,4

土工布,5

铁丝网。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
[0030]需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部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
[0031]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

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2]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33]实施例
[0034]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周转集水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集水装置成本高且不利于环保的技术问题。该可周转集水装置包括外壳体1、内壳体2、填充物以及过滤层,其中:
[0035]外壳体1的侧壁上具有多个第一通水孔。
[0036]内壳体2固定安装在外壳体1上,内壳体2的侧壁上具有多个第二通水孔,外壳体1与内壳体2之间设有容纳腔,通过第一通水孔与第二通水孔的设置,使得地下水能通过第一通水孔和第二通水孔汇集到内壳体2内,达到集水的目的。
[0037]填充物填充在容纳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周转集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体(1),所述外壳体(1)的侧壁上具有多个第一通水孔;内壳体(2),固定安装在所述外壳体(1)内,所述内壳体(2)的侧壁上具有多个第二通水孔,所述外壳体(1)与所述内壳体(2)之间设有容纳腔;填充物,所述填充物填充在所述容纳腔内;过滤层,所述过滤层的数量为两层,两层所述过滤层分别安装在所述外壳体(1)的外侧壁和所述内壳体(2)的内侧壁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周转集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1)包括四个第一侧板(11)和第一底板(12),四个所述第一侧板(11)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一底板(12)的四个侧壁上,所述第一侧板(11)和所述第一底板(12)包括多个第一连接杆,同一个所述第一侧板(11)或所述第一底板(12)对应的多个所述第一连接杆位于同一平面,且呈网状分布;相邻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杆之间的间隙为所述第一通水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周转集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2)包括四个第二侧板(21)和第二底板(22),所述第二底板(22)在水平面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底板(12)在水平面的投影内部,四个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勇林行崔学铭王飞青岚李金航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建筑机械化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