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烹饪装置测温改进结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338990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8 10: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电烹饪装置测温改进结构。它包括内胆、锅体和发热盘,发热盘设有让位孔,让位孔内设有第一罩体和测温装置,锅体设有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第一弹簧的弹力使第一罩体和发热盘底面相抵,第一罩体顶部伸出让位孔,第一罩体内设有第二罩体,第一罩体和第二罩体之间形成空腔,第一罩体顶部设有第一通孔,第二罩体设有第二通孔,测温装置置于第二罩体内,第二弹簧的弹力使测温装置穿过第二通孔和第一通孔底部边缘相抵,测温装置顶部伸出第一通孔,内胆放入锅体中,内胆底面和测温装置相抵,内胆下压测温装置和第二弹簧,测温装置脱离与第一罩体相抵,并使第一罩体下移脱离和发热盘相抵,第一罩体和第二罩体阻隔发热盘向测温装置导热。向测温装置导热。向测温装置导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烹饪装置测温改进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烹饪器具
,尤其涉及一种电烹饪装置测温改进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部分电烹饪装置,如电饭煲,参见图1,其包括放置内胆的锅体1及设置在锅体1底部的发热盘2,发热盘2中心设有让位孔21,锅体1通过第一弹簧6支撑有第一罩体4,第一弹簧6使第一罩体4和发热盘2相抵,第一罩体4顶部伸出让位孔21,测温装置5固定在第一罩体4内并通过第一罩体4,当内胆接放入后,内胆下压第一罩体4,第一罩体4和发热盘2脱离接触,测温装置5通过第一罩体4对内胆测温。这种结构两个问题,一是测温装置5和内胆不是直接接触测温,测温装置5测温不精准,特别是内胆为导热性差材料制成,如陶瓷内胆,陶瓷内胆导热性比金属内胆差,热量在陶瓷内胆底部聚集,而测温装置5测温不灵敏,进而影响烹饪效果;二是虽然发热盘2没有与测温装置5直接接触,但发热盘2的热量以辐照方式传递给第一罩体4,进而导致第一罩体4内部温度升高,对测温装置5造成干扰,也导致温度检测不够正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测温装置检测灵敏、精确的电烹饪装置测温改进结构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0005]电烹饪装置测温改进结构,包括放置内胆的锅体及设置在锅体底部的发热盘,发热盘中心设有让位孔,让位孔内活动设置有第一罩体和测温装置,第一罩体和锅体之间设有第一弹簧,第一弹簧的弹力使第一罩体底部的凸沿和发热盘底面相抵,第一罩体顶部伸出让位孔,第一罩体内设有第二罩体,第一罩体和第二罩体之间形成空腔,第一罩体顶部设有第一通孔,第二罩体顶部设有第二通孔,测温装置设置在第二罩体内,第一罩体内设有第二弹簧,测温装置通过第二弹簧支撑,第二弹簧的弹力使测温装置穿过第二通孔和第一通孔底部边缘相抵,测温装置顶部伸出第一通孔,发热盘通过第一罩体向测温装置导热,
[0006]当内胆放入锅体中,内胆底面和测温装置相抵,内胆下压测温装置和第二弹簧,测温装置脱离与第一罩体相抵,并使第一罩体下移脱离和发热盘相抵,第一罩体和第二罩体阻隔发热盘向测温装置导热。
[0007]上述技术方案还可作下述进一步完善。
[0008]更具体的方案,第一罩体底部设有固定板,第二罩体底部和固定板相抵,第二罩体顶部和第一罩体相抵,第二弹簧底部坐于固定板上。
[0009]更具体的方案,锅体内设有导轨,固定板和/或第一罩体沿导轨上下移动。
[0010]更具体的方案,第一弹簧坐于锅体底部内,第一弹簧顶部和固定板相抵。
[0011]更具体的方案,第二罩体底部向内弯折有折边,第二弹簧置于第二罩体内,第二弹簧底部坐于折边上。
[0012]更具体的方案,测温装置底部设有套筒,固定板设有第三通孔,套筒穿过第三通孔向下延伸。
[0013]更具体的方案,测温装置顶部周边和第一通孔之间留有隔热间隙。
[0014]更具体的方案,测温装置周上设有凸沿,测温装置顶部从第一通孔中向上穿出,第二弹簧顶部和凸沿底面相抵,第二弹簧的弹力使凸沿顶面和第一通孔底部边缘相抵。
[0015]本技术有益效果如下。
[0016]本技术中测温装置从第一通孔伸出与内胆直接接触,测温灵敏、精准,第一罩体和第二罩体对测温装置形成双层隔热效果,降低发热盘的热辐射对测温装置的干扰。当内胆取出,发热盘和测温装置通过第一罩体接触导热,防止发热盘异常干烧。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现有使用陶瓷内胆的电饭煲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锅体取出内胆状态)。
[0019]图3为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内胆放入锅体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0021]实施例一,参见图2和图3所示,一种电烹饪装置测温改进结构,包括放置内胆3的锅体1及设置在锅体1底部的发热盘2,发热盘2中心设有让位孔21,让位孔21内活动设置有第一罩体4和测温装置5。具体地,第一罩体4底部设有固定板41,锅体1内设有导轨11,固定板41和第一罩体4同步沿导轨11上下移动。锅体1底部内坐有第一弹簧6,第一弹簧6顶部和固定板41相抵,第一弹簧6的弹力使第一罩体4底部的凸沿和发热盘2底面相抵,第一罩体4顶部伸出让位孔21,第一罩体4顶部设有第一通孔40。
[0022]第一罩体4内设有第二罩体7和第二弹簧8,第二罩体7顶部和第一罩体4相抵,第二罩体7底部和固定板41相抵,第一罩体4和第二罩体7之间形成空腔10。第二罩体7对应第一通孔40设有第二通孔70,第二弹簧8和测温装置5设置在第二罩体7内,测温装置5周上设有凸沿51,第二弹簧8底部坐于固定板41上,第二弹簧8顶部和凸沿51底面相抵,第二弹簧8的弹力使凸沿51顶面和第一通孔40底部边缘相抵,测温装置5顶部穿过第二通孔70从第一通孔40中向上穿出。
[0023]其中,第二罩体7底部向内弯折有折边71,第二弹簧8底部坐于折边71上。测温装置5底部设有套筒52,固定板41设有第三通孔42,套筒52穿过第三通孔42向下延伸,套筒52保护测温装置5导线引出。测温装置5顶部周边和第一通孔40之间留有隔热间隙9,隔热间隙9即避免测温装置5和第一罩体4有摩擦并产生噪音,还防止测温装置5的凸沿51和第一罩体4脱离接触后,测温装置5和第一通孔40还有接触。
[0024]参见图2,锅体1中未放置内胆3时,第一弹簧6使第一罩体4和发热盘2相抵,第二弹簧8使测温装置5和第一罩体4相抵,即发热盘2、第一罩体4和测温装置5三者接触导热,发热盘2的热量向测温装置5传递,测温装置5检测发热盘2温度,防止发热盘2异常干烧。
[0025]参见图3,当内胆3放入锅体1中,内胆3底面先与测温装置5接触,且在内胆3重力作用下,内胆3通过测温装置5下压第二弹簧8,测温装置5下移脱离与第一罩体4的接触。当第
二弹簧8的弹力大于第一弹簧6的弹力时,第一弹簧6也被压缩,第一罩体4沿导轨11下移脱离与发热盘2相抵,直至内胆3坐于发热盘2上。此过程中,第二弹簧8的弹力反向使内胆3和测温装置5始终紧密贴合,测温装置5能精准、灵敏的直接检测内胆3温度,内胆3可以采用陶瓷等导热性差的材料制成。而且,发热盘2、第一罩体4和测温装置5无接触,发热盘2无法直接向测温装置5导热,第一罩体4和第二罩体7位于发热盘2和测温装置5之间,有效阻隔发热盘2热辐射对测温装置5的干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电烹饪装置测温改进结构,包括放置内胆的锅体及设置在锅体底部的发热盘,发热盘中心设有让位孔,让位孔内活动设置有第一罩体和测温装置,第一罩体和锅体之间设有第一弹簧,第一弹簧的弹力使第一罩体底部的凸沿和发热盘底面相抵,第一罩体顶部伸出让位孔,其特征是,第一罩体内设有第二罩体,第一罩体和第二罩体之间形成空腔,第一罩体顶部设有第一通孔,第二罩体顶部设有第二通孔,测温装置设置在第二罩体内,第一罩体内设有第二弹簧,测温装置通过第二弹簧支撑,第二弹簧的弹力使测温装置穿过第二通孔和第一通孔底部边缘相抵,测温装置顶部伸出第一通孔,发热盘通过第一罩体向测温装置导热,当内胆放入锅体中,内胆底面和测温装置相抵,内胆下压测温装置和第二弹簧,测温装置脱离与第一罩体相抵,并使第一罩体下移脱离和发热盘相抵,第一罩体和第二罩体阻隔发热盘向测温装置导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烹饪装置测温改进结构,其特征是,第一罩体底部设有固定板,第二罩体底部和固定板相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桂方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顺德区华方电器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