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游离皮瓣的术后恒温保暖手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33300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2 16: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医用辅助设备。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游离皮瓣的术后恒温保暖手套,包括手套本体和设置在手套本体上的加热保暖装置;所述手套本体由左半套体和右半套体构成,所述左半套体和右半套体相对的一侧相互连接,上部及另一侧之间通过拉链形成能够开合的连接;所述左半套体和右半套体的上部构成用于包覆手部的保温区、下部构成用于套设在小臂上的臂套区。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对术后手部进行主动恒温保暖,缓解手部的室外低温不良影响,提升血运和康复效果。效果。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游离皮瓣的术后恒温保暖手套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用辅助设备,具体涉及医用保暖手套。

技术介绍

[0002]皮肤缺损如果不及时治疗,将会引起皮肤继发性感染以及裸露关节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甚至增加患者残疾的风险。而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术可以通过将完整的游离皮瓣植入破损皮肤,其自身所携带的血管、皮下组织、神经与受损处血管供应区连接,有效保存受损组织功能和外观。
[0003]但在临床术后,由于游离区域有效血供等未完全建立,往往需要进行保暖处理。目前,传统手段是保证病房温度在20

25℃,并使用60W的灯泡对皮瓣修复部位进行局部照射,以保证患者皮瓣修复区域的温度,通过温度调节预防血管痉挛、血管蒂堵塞等情况。
[0004]在患者出院后,尤其是在冬季的室外,为避免寒冷刺激,现有方式通常会选择佩戴手套甚至使用热水袋,但热水袋由于温度稳定性不好,温度过高时,会增加烫伤的风险;温度过低时,又无法长时间保证保暖,故总体效果并不满意,有时由于长时间的压迫,还会出现局部皮瓣麻木、肿胀。因此若能通过一种方式构建相对恒温的保暖环境,并在不压迫接触的情况下保持良好的保暖效果,将有效避免室外温度过低对患者血液循环的影响,改善患处局部血运状态,提高康复效果。同时,这种保暖手套还应当具备便于携带,便于收纳等特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供有效主动保暖的适用于游离皮瓣的术后恒温保暖手套。
[0006]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适用于游离皮瓣的术后恒温保暖手套,包括手套本体和设置在手套本体上的加热保暖装置;
[0007]所述手套本体由左半套体和右半套体构成,所述左半套体和右半套体相对的一侧相互连接,上部及另一侧之间通过拉链形成能够开合的连接;所述左半套体和右半套体的上部构成用于包覆手部的保温区、下部构成用于套设在小臂上的臂套区;
[0008]所述加热保暖装置包括设置在左半套体或右半套体的臂套区外表面的热循环驱动机构,以及设置在左半套体和右半套体的保温区内表面的循环软胶管;
[0009]所述热循环驱动机构能够朝循环软胶管内注入用于与保温区内部进行热交换的循环热气流,所述循环软胶管能够在循环热气流注入后膨胀,并形成对保温区的塑形。
[0010]优选的,所述热循环驱动机构包括微型循环泵、电加热盒以及电池盒;所述电池盒用于为微型循环泵和电加热盒供电,所述微型循环泵的进气端与电加热盒的出气端连接,微型循环泵的出气端、电加热盒的进气端分别与循环软胶管的两端连接。
[0011]优选的,所述循环软胶管包括沿左半套体和右半套体外侧和上部边缘延伸的外廓塑形段,以及位于左半套体和右半套体的保温区中部的蛇形的中心塑形段;所述左半套体
和右半套体上的循环软胶管的外廓塑形段分别与微型循环泵和电加热盒连接、中心塑形段相互连接。
[0012]优选的,所述循环软胶管的外廓塑形段两端、以及中心塑形段蛇形的每一节两端均设置有压力安全阀,并通过压力安全阀将循环软胶管分隔为相互独立的多节。
[0013]优选的,所述微型循环泵的出气端处设置有止回阀。
[0014]优选的,所述循环软胶管在靠近电加热盒处设置有气流传感器,所述气流传感器与电加热盒之间的循环软胶管上设置有外接管;所述外接管上设置有电磁阀门;所述气流传感器检测到气流通过时,电磁阀门关闭;气流传感器未检测到气流通过时,电磁阀门打开。
[0015]优选的,所述左半套体和右半套体的臂套区内设置有支撑托环,所述支撑托环由两个呈半圆形的环体构成,所述环体通过支撑弹簧与臂套区的内表面连接。
[0016]优选的,所述臂套区内设置有两组支撑托环。
[0017]优选的,所述左半套体或右半套体设置有透明的观察窗。
[0018]优选的,所述臂套区的底部设置有松紧口,所述松紧口由穿射在左半套体和右半套体底部内的松紧带构成。
[0019]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集中体现在:能够对术后手部进行主动恒温保暖,缓解手部的室外低温不良影响,提升血运和康复效果。具体来说,本专利技术采用左半套体和右半套体的两半式设计,并配合拉链式设计,能够方便的进行打开和合拢,尤其适合手部活动不便的或者进行使用,缓解了普通手套穿戴的不便。在穿戴完成后,利用热循环驱动机构向循环软胶管内冲入热循环气体,热循环气体能够使循环软胶管膨胀变硬,从而形成对柔软的左右半套体的塑形支撑,并通过热循环气体在循环软胶管内的流动,实现对整个保温区的加热。本专利技术能够有效的保证加热保暖效果。同时,由于采用柔性设计,只有当使用充气时才塑形硬化,故在不使用的时候能够方便的进行裹叠或折叠,携带极为方便,方便随时取用。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专利技术左半套体和右半套体合拢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气路示意图;
[0023]图4为图2中A

A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结合图1

4所示的,一种适用于游离皮瓣的术后恒温保暖手套,包括手套本体和设置在手套本体上的加热保暖装置。手套本体用于构建保暖空间,对手部进行包覆。所述加热保暖装置用于对手套本体的内腔进行主动加热,可配合温度检测,实现主动恒温环境的构建。
[0025]本专利技术的手套采用半封闭式设计,如图1中所示,所述手套本体由左半套体1和右半套体2构成,所述左半套体1和右半套体2相对的一侧相互连接,上部及另一侧之间通过拉链3形成能够开合的连接。这种设计能够非常便捷的实现手套的穿戴,尤其适合术后手部活动不顺畅的病患使用。同时这种设计可打开,便于将手部纳入手套本体内部,不会产生剐
蹭、摩擦等现象,友好性、舒适性更好。
[0026]关于本专利技术手套本体的形式,其采用球套式,不采用五指式。如图1和2中所示,也就是说,本专利技术所述左半套体1和右半套体2的上部构成用于包覆手部的保温区4,其类似一个扁球形的球腔,左半套体1和右半套体2的下部构成用于套设在小臂上的臂套区5。本专利技术可采用相对较硬的材质来构成臂套区5,其气道对保温区4的支撑作用。当然为了实现对臂套区5端头的封闭,一般所述臂套区5的底部设置有松紧口19,所述松紧口19由穿射在左半套体1和右半套体2底部内的松紧带构成。
[0027]针对不同手臂大小的人群而言,本专利技术可以直接在臂套区5的内表面设置弹性垫层,一方面舒适度更好,另一方面也可以适应不同的手臂粗细。但由于本专利技术手套主体具有主动保暖作用,其内部温度较高,为了避免臂套区5完全贴附手臂,造成较大量的皮肤出汗,影响舒适性。本专利技术的臂套区5还可以采用架空式设计,结合图2和4中所示,本专利技术可以再所述左半套体1和右半套体2的臂套区5内设置有支撑托环,所述支撑托环由两个呈半圆形的环体16构成,所述环体16通过支撑弹簧17与臂套区5的内表面连接,通常所述臂套区5内设置有两组支撑托环。这样的设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游离皮瓣的术后恒温保暖手套,其特征在于:包括手套本体和设置在手套本体上的加热保暖装置;所述手套本体由左半套体(1)和右半套体(2)构成,所述左半套体(1)和右半套体(2)相对的一侧相互连接,上部及另一侧之间通过拉链(3)形成能够开合的连接;所述左半套体(1)和右半套体(2)的上部构成用于包覆手部的保温区(4)、下部构成用于套设在小臂上的臂套区(5);所述加热保暖装置包括设置在左半套体(1)或右半套体(2)的臂套区(5)外表面的热循环驱动机构,以及设置在左半套体(1)和右半套体(2)的保温区(4)内表面的循环软胶管;所述热循环驱动机构能够朝循环软胶管内注入用于与保温区(4)内部进行热交换的循环热气流,所述循环软胶管能够在循环热气流注入后膨胀,并形成对保温区(4)的塑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游离皮瓣的术后恒温保暖手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循环驱动机构包括微型循环泵(6)、电加热盒(7)以及电池盒(8);所述电池盒(8)用于为微型循环泵(6)和电加热盒(7)供电,所述微型循环泵(6)的进气端与电加热盒(7)的出气端连接,微型循环泵(6)的出气端、电加热盒(7)的进气端分别与循环软胶管的两端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游离皮瓣的术后恒温保暖手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软胶管包括沿左半套体(1)和右半套体(2)外侧和上部边缘延伸的外廓塑形段(9),以及位于左半套体(1)和右半套体(2)的保温区(4)中部的蛇形的中心塑形段(10);所述左半套体(1)和右半套体(2)上的循环软胶管的外廓塑形段(9)分别与微型循环泵(6)和电加热盒(7)连接、中心塑形段(10)相互连接。4.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凌燕李苗钟余锡芬张姝萌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市第六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