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束结构和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331463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2 16: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线束结构和汽车,该线束结构包括主线束、分支线束和信号转换器,分支线束包括供电支线和信号支线,主线束与电源连接,电源为蓄电池,供电支线设有多个,且沿主线束的延伸轨迹间隔设置,各供电支线的一端均与主线束电连接,另一端均用于为各功能模块供电,信号支线的一端与信号转换器相连接,另一端用于与功能模块相连接,信号转换器设有多个,并分别套设于主线束上,信号支线设有多个,并与各信号转换器和各功能模块一一对应设置,通过信号转换器的设置,减少了主线束上信号线的设置,进而减少了部分信号线和部分插件的使用,降低了线束结构的复杂性,同时也降低了线束结构的制造成本。降低了线束结构的制造成本。降低了线束结构的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线束结构和汽车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线束
,尤其涉及一种线束结构和汽车。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汽车技术地不断发展,车载功能模块也变得越来越多,通过各线束的连接以能够实现各功能模块的电连接。
[0003]线束主要包括多个正负极线和多个信号线,各功能模块都需要通过各分支正负极线与主正负极线连接以得到工作电源,并且当各功能模块之间需要进行通讯时,还需要分别连接信号线,因信号线一般都比较短,所以当两个功能模块相距较远时,需要多个信号线和多个接插件相配合以组成一条长的信号线,这增加了线束结构的复杂性和生产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了一种线束结构和汽车,旨在解决现有线束结构复杂和生产制造成本高的技术问题。
[0005]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线束结构,包括:主线束、分支线束和信号转换器,所述分支线束包括供电支线和信号支线,所述主线束与电源连接,所述电源为蓄电池,所述供电支线设有多个,且沿所述主线束的延伸轨迹间隔设置,各所述供电支线的一端均与所述主线束电连接,另一端均用于为各功能模块供电;
[0006]所述信号支线的一端与所述信号转换器相连接,另一端用于与所述功能模块相连接,所述信号转换器设有多个,并分别套设于所述主线束上,所述信号支线设有多个,并与各所述信号转换器和各所述功能模块一一对应设置。
[0007]优选的,各所述信号转换器均包括绕线和磁环,所述绕线缠绕于所述磁环上,并形成有第一线头和第二线头,所述信号支线包括与所述第一线头相连接的第一信号线材,以及与所述第二线头相连接的第二信号线材,所述主线束穿设于各所述磁环的中部。
[0008]优选的,所述主线束包括第一主线材,以及与所述第一主线材相连接的第二主线材,所述第一主线材的一端与所述电源相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主线材与所述电源相连接;
[0009]各所述信号转换器均还包括壳体,所述绕线和所述磁环均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主线材穿设于各所述信号转换器的第一通孔和各所述磁环的中部。
[0010]优选的,所述壳体上还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主线材穿设于各所述信号转换器的第二通孔。
[0011]优选的,所述第一主线材包括第一电线和第二电线,所述第二主线材包括与所述第一电线相连接的第三电线,以及与所述第二电线相连接的第四电线;
[0012]所述第一电线的一端与所述电源的正极相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三电线与所述
电源的正极相连接,所述第二电线的一端与所述电源的负极相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第四电线与所述电源的负极相连接。
[0013]优选的,所述供电支线包括第一供电线材和第二供电线材;
[0014]所述第一供电线材与所述第一电线相连接,所述第二供电线材与所述第二电线相连接;
[0015]或者,所述第一供电线材与所述第三电线相连接,所述第二供电线材与所述第四电线相连接。
[0016]优选的,所述信号支线的端部设置有连接头,所述壳体上形成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头与所述连接座可拆卸连接,以能够将所述第一线头与所述第一信号线材电连接,所述第二线头与所述第二信号线材电连接。
[0017]优选的,所述壳体通过粘合层与外部构件相连接。
[0018]优选的,所述壳体上形成有安装孔,所述线束结构还包括紧固件,所述紧固件贯穿所述安装孔,并与外部构件相连接。
[0019]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车架、功能模块和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线束结构,所述功能模块设有多个,且均安装于所述车架上,各所述功能模块之间通过所述线束结构相连接。
[0020]采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1]采用本专利技术的线束结构,各信号转换器均套设在主线束上,各信号支线的一端均连接在各信号转换器上,另一端均连接在各功能模块上,两个功能模块在需要通讯时,一功能模块先将信号通过一信号支线传递给一信号转换器,接着一信号转换器通过主线束将信号传递给另一信号转换器,最后另一信号转换器通过另一信号支线将信号传递至另一功能模块,通过信号转换器的设置,减少了主线束上信号线的设置,进而减少了部分信号线和部分插件的使用,降低了线束结构的复杂性,同时也降低了线束结构的制造成本。
[0022]将本专利技术的线束结构应用于汽车,两个功能模块在需要通讯时,一功能模块先将信号通过一信号支线传递给一信号转换器,接着一信号转换器通过主线束将信号传递给另一信号转换器,最后另一信号转换器通过另一信号支线将信号传递至另一功能模块,通过信号转换器的设置,减少了主线束上信号线的设置,降低了线束结构的制造成本,进而降低了汽车的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00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4]其中:
[0025]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汽车的示意图。
[0026]图2为图1所示汽车中线束结构的示意图。
[0027]图3为图2所示线束结构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0028]图4为图3所示线束结构的俯视图。
[0029]图5为图4中A

A剖视图。
[0030]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线束结构的控制电路图。
[0031]图7为另一个实施例中汽车的线束结构的示意图。
[0032]附图标号:10、车架;20、功能模块;21、前灯模块;22、主控模块;24、主驾驶模块;25、副驾驶模块;26、后门模块;27、后灯模块;100、主线束;110、第一主线材;111、第一电线;112、第二电线;120、第二主线材;121、第三电线;122、第四电线;200、分支线束;210、供电支线;211、第一供电线材;212、第二供电线材;220、信号支线;221、第一信号线材;222、第二信号线材;223、连接头;300、信号转换器;310、绕线;311、第一线头;312、第二线头;320、磁环;330、壳体;331、第一通孔;332、第二通孔;333、连接座;334、安装孔;400、电源。
具体实施例
[0033]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4]需要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所述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所述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3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束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线束、分支线束和信号转换器,所述分支线束包括供电支线和信号支线,所述主线束与电源连接,所述电源为蓄电池,所述供电支线设有多个,且沿所述主线束的延伸轨迹间隔设置,各所述供电支线的一端均与所述主线束电连接,另一端均用于为各功能模块供电;所述信号支线的一端与所述信号转换器相连接,另一端用于与所述功能模块相连接,所述信号转换器设有多个,并分别套设于所述主线束上,所述信号支线设有多个,并与各所述信号转换器和各所述功能模块一一对应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信号转换器均包括绕线和磁环,所述绕线缠绕于所述磁环上,并形成有第一线头和第二线头,所述信号支线包括与所述第一线头相连接的第一信号线材,以及与所述第二线头相连接的第二信号线材,所述主线束穿设于各所述磁环的中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线束包括第一主线材,以及与所述第一主线材相连接的第二主线材,所述第一主线材的一端与所述电源相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主线材与所述电源相连接;各所述信号转换器均还包括壳体,所述绕线和所述磁环均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主线材穿设于各所述信号转换器的第一通孔和各所述磁环的中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还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主线材穿设于各所述信号转换器的第二通孔。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束结构,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倩凌威尔伯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拓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