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331207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2 16:07
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包括一固定部、一活动部、一第一驱动组件以及一第一支撑组件。活动部连接一光学元件,且可相对固定部运动。第一驱动组件驱动活动部相对固定部运动。活动部经由第一支撑组件可相对固定部在一第一维度上于一第一极限范围内运动。度上于一第一极限范围内运动。度上于一第一极限范围内运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0001]本申请是申请人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的专利技术名称为“光学系统、光学元件驱动机构以及控制方法”、申请号为202011074583.4、申请日为2020年10月9日的专利技术申请的分案申请。


[0002]本公开涉及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更具体地来说,本公开涉及一种电子装置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技术介绍

[0003]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今许多电子装置(例如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都配有镜头模块而具有照相或录影的功能。这些电子装置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并朝着便利和轻薄化的设计方向进行发展,以提供使用者更多的选择。然而,当需要将焦距较长的镜头设置于前述电子装置中时,会造成电子装置厚度的增加,进而不利于电子装置的轻薄化。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包括一固定部、一活动部、一第一驱动组件以及一第一支撑组件。活动部连接一光学元件,且可相对固定部运动。第一驱动组件驱动活动部相对固定部运动。活动部经由第一支撑组件可相对固定部在一第一维度上于一第一极限范围内运动。
[0005]在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光学元件将一光线的一光轴的一行进方向由一第一方向变更为一第二方向。第一、第二方向不平行。第一维度为以一第一转轴为一轴心的一转动。第一支撑组件还包括一第一中间元件、一第二中间元件、一第三中间元件、一第四中间元件、一第四中间元件、一第一支撑元件、一第一承载单元、一第一强化单元、一第一容纳单元、一第二支撑元件、一第二强化单元以及一第二容纳单元。第一中间元件位于固定部与活动部之间。第二中间元件位于固定部与活动部之间。第三中间元件位于固定部与活动部之间。第四中间元件位于固定部与活动部之间。第一支撑元件直接接触第一中间元件,并包括一第一基底。第一承载单元对应第一中间元件,并包括一第一开口。第一强化单元设置于第一基底,并包括一第二表面。第一容纳单元设置于第一基底,并包括一第三表面。第二支撑元件直接接触第一中间元件,并包括一第二基底。第二强化单元设置于第一基底,并包括一第五表面。第二容纳单元设置于第一基底,并包括一第六表面。第一中间元件具有金属材质。第一中间元件具有一球体结构。固定部或活动部可相对第一中间元件运动。第一转轴穿过第一中间元件。第二中间元件具有金属材质。第二中间元件具有一球体结构。固定部或活动部可相对第二中间元件运动。第二中间元件可相对第一中间元件运动。第二中间元件可相对固定部移动。第二中间元件可相对活动部移动。第二中间元件与第一转轴的一最短距离与第一中间元件与第一转轴的一最短距离不同。第二中间元件与第一转轴的最短距离大于第一中间元件与第一转轴的最短距离。固定部或活动部可相对第三中间元件运动。第三
中间元件可相对第一中间元件运动。第三中间元件与第一转轴的一最短距离与第一中间元件与第一转轴的最短距离不同。第三中间元件与第一转轴的最短距离大于第一中间元件与第一转轴的最短距离。第三中间元件与第一转轴的最短距离大致等于第二中间元件与第一转轴的最短距离。固定部或活动部可相对第四中间元件运动。第四中间元件可相对第一中间元件运动。第四中间元件与第一转轴的一最短距离与第一中间元件与第一转轴的最短距离不同。第四中间元件与第一转轴的最短距离大于第一中间元件与第一转轴的最短距离。第四中间元件与第一转轴的最短距离大致等于第二中间元件与第一转轴的最短距离。沿着第一转轴方向观察时,第一转轴穿过第二中间元件、第三中间元件及第四中间元件所形成的一三角形。一第一假想平面穿过第二中间元件、第三中间元件及第四中间元件。第一假想平面穿过第一中间元件。在平行于第一转轴的方向上,第一中间元件的一中心与第二中间元件的一中心具有不为零的一间距。在平行于第二转轴的方向上,第四中间元件的一中心与第三中间元件的一中心的一距离大约为零。第一支撑元件直接接触第二中间元件。第一基底具有一第一表面,第一表面与一第二假想平面重叠且平行。第一表面面朝第一中间元件。第一基底具有塑胶材质。第一开口容纳至少部分的第一中间元件。第一开口的一边缘具有一第一强化结构,第一强化结构直接接触第一中间元件。第一强化结构具有一弧形结构或与第一表面不平行且不垂直的一斜面结构。第一承载单元凸出于第一表面。第一中间元件固定地连接第一承载单元。第二表面面朝第二中间元件。第一强化单元的杨氏模数与第一基底的杨氏模数不同。第一强化单元具有金属材质。第二表面与第二假想平面平行。第二表面与第二假想平面重叠。沿着垂直第一转轴的方向观察时,第二中间元件与第二表面不重叠。沿着平行第一转轴的方向观察时,第二中间元件与第二表面至少部分重叠。第二中间元件与第二表面具有不为零的间距。第三表面面朝第二中间元件。第一容纳单元的杨氏模数与第一基底的杨氏模数不同。第一容纳单元具有金属材质。第一容纳单元具有一第二开口,以容纳至少部分第二中间元件。第二开口并未容纳第三中间元件及第四中间元件。第二开口位于第三表面。第二开口的一边缘具有一第二强化结构,第二强化结构直接接触第二中间元件。第二强化结构具有与有一弧形结构或与第三表面不平行且不垂直的一斜面结构。沿着垂直第一转轴的方向观察时,第二中间元件与第三表面至少部分重叠。沿着平行第一转轴的方向观察时,第二中间元件与第三表面至少部分重叠。第二支撑元件直接接触第二中间元件。沿着垂直第一转轴的方向观察时,第一中间元件位于第一支撑元件及第二支撑元件之间。沿着垂直第一转轴的方向观察时,第二中间元件位于第一支撑元件及第二支撑元件之间。
[0006]在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第二基底具有一第四表面与一第三假想平面重叠且平行。第四表面面朝的方向与第一表面面朝的方向相同。第二基底还包括一第一容纳部,以容纳至少部分第一中间元件。第一容纳部未直接接触第一中间元件。第二基底还包括一第二容纳部,以容纳至少部分第二中间元件。第二容纳部未直接接触第二中间元件。第二基底具有塑胶材质。第五表面面朝第二中间元件。第二强化单元的杨氏模数与第二基底的杨氏模数不同。第二强化单元还包括一第二承载单元,以容纳至少部分第一中间元件。第二承载单元,容纳至少部分第一中间元件。第二承载单元具有一凹陷结构。第一中间元件可相对第二承载单元运动。第二承载单元位于第五表面。沿着垂直第一转轴的方向观察时,第一中间元件与第五表面至少部分重叠。沿着平行第一转轴的方向观察时,第一中间元件与第五表面
至少部分重叠。沿着垂直第一转轴的方向观察时,第二中间元件与第五表面不重叠。沿着平行第一转轴的方向观察时,第二中间元件与第五表面至少部分重叠。第二中间元件与第五表面具有不为零的一间隙。第六表面面朝第二中间元件。第二容纳单元设置于第四表面。第二容纳单元的杨氏模数与第一基底的杨氏模数不同。第二容纳单元具有金属材质。第二容纳单元具有一第三开口,以容纳至少部分第二中间元件。第三开口,容纳至少部分第三中间元件。第三开口,容纳至少部分第四中间元件。第三开口位于第六表面。第三开口的一边缘具有一第三强化结构,第三强化结构直接接触第二中间元件。第三强化结构具有一弧形结构或与第六表面不平行且不垂直的一斜面结构。沿着垂直第一转轴的方向观察时,第二中间元件与第六表面至少部分重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固定部;一活动部,连接一光学元件,且可相对该固定部运动;一第一驱动组件,驱动该活动部相对该固定部运动;以及一第一支撑组件;其中该活动部经由该第一支撑组件可相对该固定部在一第一维度上于一第一极限范围内运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光学元件将一光线的一光轴的一行进方向由一第一方向变更为一第二方向,其中该第一方向及该第二方向不平行,其中该第一维度为以一第一转轴为一轴心的一转动,其中该第一支撑组件包括:一第一中间元件,位于该固定部与该活动部之间;一第二中间元件,位于该固定部与该活动部之间;一第三中间元件,位于该固定部与该活动部之间;一第四中间元件,位于该固定部与该活动部之间;一第一支撑元件,直接接触该第一中间元件,并包括一第一基底;一第一承载单元,对应该第一中间元件,并包括一第一开口;一第一强化单元,设置于该第一基底,并包括一第二表面;一第一容纳单元,设置于该第一基底,并包括一第三表面;一第二支撑元件,直接接触该第一中间元件,并包括一第二基底;一第二强化单元,设置于该第一基底,并包括一第五表面;以及一第二容纳单元,设置于该第一基底,并包括一第六表面,其中该第一中间元件具有金属材质,其中该第一中间元件具有一球体结构,其中该固定部或该活动部可相对该第一中间元件运动,其中该第一转轴穿过该第一中间元件,其中该第二中间元件具有金属材质,其中该第二中间元件具有一球体结构,其中该固定部或该活动部可相对该第二中间元件运动,其中该第二中间元件可相对该第一中间元件运动,其中该第二中间元件可相对该固定部移动,其中该第二中间元件可相对该活动部移动,其中该第二中间元件与该第一转轴的一最短距离与该第一中间元件与该第一转轴的一最短距离不同,其中该第二中间元件与该第一转轴的该最短距离大于该第一中间元件与该第一转轴的该最短距离,其中该固定部或该活动部可相对该第三中间元件运动,其中该第三中间元件可相对该第一中间元件运动,
其中该第三中间元件与该第一转轴的一最短距离与该第一中间元件与该第一转轴的该最短距离不同,其中该第三中间元件与该第一转轴的该最短距离大于该第一中间元件与该第一转轴的该最短距离,其中该第三中间元件与该第一转轴的该最短距离大致等于该第二中间元件与该第一转轴的该最短距离,其中该固定部或该活动部可相对该第四中间元件运动,其中该第四中间元件可相对该第一中间元件运动,其中该第四中间元件与该第一转轴的一最短距离与该第一中间元件与该第一转轴的该最短距离不同,其中该第四中间元件与该第一转轴的该最短距离大于该第一中间元件与该第一转轴的该最短距离,其中该第四中间元件与该第一转轴的该最短距离大致等于该第二中间元件与该第一转轴的该最短距离,其中沿着该第一转轴方向观察时,该第一转轴穿过该第二中间元件、该第三中间元件及该第四中间元件所形成的一三角形,其中一第一假想平面穿过该第二中间元件、该第三中间元件及该第四中间元件,其中该第一假想平面穿过该第一中间元件,其中在平行于该第一转轴的方向上,该第一中间元件的一中心与该第二中间元件的一中心具有不为零的一间距,其中在平行于该第二转轴的方向上,该第四中间元件的一中心与该第三中间元件的一中心的一距离大约为零,其中该第一支撑元件直接接触该第二中间元件,其中该第一基底具有一第一表面,该第一表面与一第二假想平面重叠且平行,其中该第一表面面朝该第一中间元件,其中该第一基底具有塑胶材质,其中该第一开口容纳至少部分的该第一中间元件,其中该第一开口的一边缘具有一第一强化结构,该第一强化结构直接接触该第一中间元件,其中该第一强化结构具有一弧形结构或与该第一表面不平行且不垂直的一斜面结构,其中该第一承载单元凸出于该第一表面,其中该第一中间元件固定地连接该第一承载单元,其中该第二表面面朝该第二中间元件,其中该第一强化单元的杨氏模数与该第一基底的杨氏模数不同,其中该第一强化单元具有金属材质,其中该第二表面与该第二假想平面平行,其中该第二表面与该第二假想平面重叠,其中沿着垂直该第一转轴的方向观察时,该第二中间元件与该第二表面不重叠,其中沿着平行该第一转轴的方向观察时,该第二中间元件与该第二表面至少部分重
叠,其中该第二中间元件与该第二表面具有不为零的间距,其中该第三表面面朝该第二中间元件,其中该第一容纳单元的杨氏模数与该第一基底的杨氏模数不同,其中该第一容纳单元具有金属材质,其中该第一容纳单元具有一第二开口,以容纳至少部分该第二中间元件,其中该第二开口并未容纳该第三中间元件及该第四中间元件,其中该第二开口位于该第三表面,其中该第二开口的一边缘具有一第二强化结构,该第二强化结构直接接触该第二中间元件,其中该第二强化结构具有与有一弧形结构或与该第三表面不平行且不垂直的一斜面结构,其中沿着垂直该第一转轴的方向观察时,该第二中间元件与该第三表面至少部分重叠,其中沿着平行该第一转轴的方向观察时,该第二中间元件与该第三表面至少部分重叠,其中该第二支撑元件直接接触该第二中间元件,其中沿着垂直该第一转轴的方向观察时,该第一中间元件位于该第一支撑元件及该第二支撑元件之间,其中沿着垂直该第一转轴的方向观察时,该第二中间元件位于该第一支撑元件及该第二支撑元件之间。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基底具有一第四表面与一第三假想平面重叠且平行,其中该第四表面面朝的方向与该第一表面面朝的方向相同,其中该第二基底还包括一第一容纳部,以容纳至少部分该第一中间元件,其中该第一容纳部未直接接触该第一中间元件,其中该第二基底还包括一第二容纳部,以容纳至少部分该第二中间元件,其中该第二容纳部未直接接触该第二中间元件,其中该第二基底具有塑胶材质,其中该第五表面面朝该第二中间元件,其中该第二强化单元的杨氏模数与该第二基底的杨氏模数不同,其中该第二强化单元还包括一第二承载单元,以容纳至少部分该第一中间元件,其中该第二承载单元容纳至少部分该第一中间元件,其中该第二承载单元具有一凹陷结构,其中该第一中间元件可相对该第二承载单元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朝彰翁智伟吴嘉哲高千渝胡孝新张鹤龄王照熙范振贤张哲维简茂根蔡淞贸沈炜哲杨咏平林信宏张慈友宋欣忠徐尚榆林孟廷洪世伟廖佑怀徐茂国吕学儒黄敬杰蒋智文罗钰乔王盈仁陈树山邱哲翔
申请(专利权)人: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