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轴机构及柔性折叠终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331027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2 16:07
本申请提供一种转轴机构及柔性折叠终端,转轴机构包括:主体,以及位于主体两侧的第一折叠组件和第二折叠组件。第一折叠组件和所述第二折叠组件可相对展开和折叠,所述主体包括中间支撑板。第一折叠组件包括: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第一支撑板和第一壳体支架,第一支撑板与第一转动件滑动连接或转动连接,第一支撑板与第一壳体支架滑动连接。第二折叠组件包括:第三转动件,第四转动件,第二支撑板和第二壳体支架,第二支撑板与第三转动件滑动连接或转动连接,第二支撑板与第二壳体支架滑动连接。这样,可以精确控制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与主体之间的夹角,并精确控制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运动轨迹。第二支撑板的运动轨迹。第二支撑板的运动轨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转轴机构及柔性折叠终端


[0001]本申请涉及终端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转轴机构及柔性折叠终端。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柔性折叠屏技术日趋成熟,柔性折叠终端产品必将是未来的大趋势,例如,柔性折叠终端设备可以为折叠手机、折叠平板、折叠电脑等电子设备。对于柔性折叠终端来说,折叠形态及折叠厚度、尺寸会直接影响到整机的用户体验,因而,柔性折叠终端的形态需要满足较高的要求,才能使用户的体验效果较好。
[0003]在相关技术中,柔性折叠终端可以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转轴机构和柔性屏。转轴机构可以使柔性折叠终端展开至展平状态或折叠至折叠状态,或者也可以使柔性折叠终端处于展平状态与折叠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在展平状态,转轴机构需要支撑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使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及转轴机构等部件处于同一平面。在折叠状态,转轴机构中的两个支撑板和主体形成容屏空间,容屏空间为折叠状态下能够容纳柔性屏的空间。然而,在相关技术中,柔性折叠终端展开至展平状态或折叠至折叠状态的过程中,支撑板与主体之间的夹角的控制精度较低,且支撑板的运动轨迹控制精度也较低。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以及位于所述主体两侧的第一折叠组件和第二折叠组件;所述第一折叠组件和所述第二折叠组件可相对展开和折叠;所述主体包括中间支撑板;所述第一折叠组件包括: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第一支撑板和第一壳体支架;所述第一转动件与所述主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件与所述第一壳体支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动件与所述主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动件与所述第一壳体支架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件和所述第二转动件相对所述主体的转动轴心不同,且所述第一转动件和所述第二转动件的转动轴心之间相互平行;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一转动件滑动连接或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一壳体支架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折叠组件包括:第三转动件,第四转动件,第二支撑板和第二壳体支架;所述第三转动件与所述主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转动件与所述第二壳体支架转动连接;所述第四转动件与所述主体转动连接,所述第四转动件与所述第二壳体支架滑动连接;所述第三转动件和所述第四转动件相对所述主体的转动轴心不同,且所述第三转动件和所述第四转动件的转动轴心之间相互平行;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三转动件滑动连接或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二壳体支架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折叠组件和所述第二折叠组件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中间支撑板用于对柔性屏展平支撑;所述第一折叠组件和所述第二折叠组件相对折叠时,所述第一壳体支架带动所述第一转动件和所述第二转动件相对所述主体转动,所述第二转动件与所述第一壳体支架相对滑动,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一壳体支架相对滑动,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一转动件相对滑动或相对转动,以使所述第一支撑板的靠近所述主体的一端远离所述主体,所述第二壳体支架带动所述第三转动件和所述第四转动件相对所述主体转动,所述第四转动件与所述第二壳体支架相对滑动,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二壳体支架相对滑动,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三转动件相对滑动或相对转动,以使所述第二支撑板的靠近所述主体的一端远离所述主体;所述第一折叠组件和所述第二折叠组件相对折叠至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分别与所述中间支撑板的夹角呈锐角,以形成用于容纳所述柔性屏的容纳空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包括第一板体,所述第一板体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朝向所述柔性屏,所述第二表面背离所述柔性屏;所述第二表面设置有第一轨迹槽,所述第一壳体支架设有第一销轴,所述第一销轴插入所述第一轨迹槽内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板包括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包括相对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所述第三表面朝向所述柔性屏,所述第四表面背离所述柔性屏;所述第四表面设置有第二轨迹
槽,所述第二壳体支架设有第二销轴,所述第二销轴插入所述第二轨迹槽内滑动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轨迹槽为线形,所述第一轨迹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板体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所述第二轨迹槽为线形,所述第二轨迹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板体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所述第一折叠组件和所述第二折叠组件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所述第一轨迹槽靠近所述第一板体的端部相比于远离所述第一板体的端部更靠近所述主体,所述第二轨迹槽靠近所述第二板体的端部相比于远离所述第二板体的端部更靠近所述主体。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叠组件和所述第二折叠组件相对折叠时,所述第一销轴朝向所述第一轨迹槽靠近所述第一板体的端部滑动,所述第二销轴朝向所述第二轨迹槽靠近所述第二板体的端部滑动。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叠组件和所述第二折叠组件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所述第一销轴位于所述第一轨迹槽远离所述第一板体的端部,所述第二销轴位于所述第二轨迹槽远离所述第二板体的端部;所述第一折叠组件和所述第二折叠组件相对折叠至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销轴位于所述第一轨迹槽靠近所述第一板体的端部,所述第二销轴位于所述第二轨迹槽靠近所述第二板体的端部。6.如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件与所述第一支撑板滑动连接时,所述第一板体的所述第二表面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转动件设有与所述第一滑槽间隙配合的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位于所述第一滑槽内;或者,所述第一转动件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板体的所述第二表面设有与所述第一滑槽间隙配合的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位于所述第一滑槽内;所述第三转动件与所述第二支撑板滑动连接时,所述第二板体的所述第四表面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三转动件设有与所述第二滑槽间隙配合的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位于所述第二滑槽内;或者,所述第三转动件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板体的所述第四表面设有与所述第二滑槽间隙配合的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位于所述第二滑槽内。7.如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件与所述第一支撑板滑动连接时,所述第一板体的所述第二表面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转动件设有与所述第一滑槽匹配的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位于所述第一滑槽内;或者,所述第一转动件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板体的所述第二表面设有与所述第一滑槽匹配的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位于所述第一滑槽内;所述第三转动件与所述第二支撑板滑动连接时,所述第二板体的所述第四表面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三转动件设有与所述第二滑槽匹配的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位于所述第二滑槽内;或者,所述第三转动件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板体的所述第四表面设有与所述第二滑槽匹配的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位于所述第二滑槽内。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槽包括在滑动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折叠组件和所述第二折叠组件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所述第一端相比于所述第二端更靠近所述主体,所述第一端相比于所述第二端更靠近所述第一板体;
所述第二滑槽包括在滑动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一折叠组件和所述第二折叠组件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所述第三端相比于所述第四端更靠近所述主体,所述第三端相比于所述第四端更靠近所述第二板体。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槽在至少一端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滑槽在中部位置的宽度,所述第一滑块的宽度与所述第一滑槽的中部位置的宽度匹配;或者,所述第一滑块在至少一端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滑块在中部位置的宽度,所述第一滑槽的宽度与所述第一滑块的中部位置的宽度匹配;所述第一折叠组件和所述第二折叠组件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所述第一滑块在一侧挤压所述第一滑槽,在另一侧与所述第一滑槽互不接触,以使所述第一支撑板的转动角度与所述第一转动件的转动角度不同;所述第二滑槽在至少一端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滑槽在中部位置的宽度,所述第二滑块的宽度与所述第二滑槽的中部位置的宽度匹配;或者,所述第二滑块在至少一端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滑块在中部位置的宽度,所述第二滑槽的宽度与所述第二滑块的中部位置的宽度匹配;所述第一折叠组件和所述第二折叠组件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所述第二滑块在一侧挤压所述第二滑槽,在另一侧与所述第二滑槽互不接触,以使所述第二支撑板的转动角度与所述第三转动件的转动角度不同。10.如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件与所述第一支撑板转动连接时,所述第一板体的所述第二表面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转动件设有与所述第一滑槽匹配的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位于所述第一滑槽内;或者,所述第一转动件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板体的所述第二表面设有与所述第一滑槽匹配的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位于所述第一滑槽内;其中,所述第一滑槽为圆弧状,所述第一滑块为与所述第一滑槽匹配的圆弧状;所述第三转动件与所述第二支撑板转动连接时,所述第二板体的所述第四表面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三转动件设有与所述第二滑槽匹配的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位于所述第二滑槽内;或者,所述第三转动件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板体的所述第四表面设有与所述第二滑槽匹配的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位于所述第二滑槽;其中,所述第二滑槽为圆弧状,所述第二滑块为与所述第二滑槽匹配的圆弧状。11.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件设有第一圆弧轴,所述主体设有与所述第一圆弧轴匹配的第一圆弧槽,所述第一圆弧轴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一圆弧槽内;所述第三转动件设有第二圆弧轴,所述主体设有与所述第二圆弧轴匹配的第二圆弧槽,所述第二圆弧轴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二圆弧槽内。12.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件设有第一轴孔,所述第一壳体支架设有与所述第一轴孔匹配的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插入所述第一轴孔内;所述第三转动件设有第二轴孔,所述第二壳体支架设有与所述第二轴孔匹配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插入所述第二轴孔内;或者,所述第一转动件设有第三圆弧轴,所述第一壳体支架设有与所述第三圆弧轴匹配的第三圆弧槽,所述第三圆弧轴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三圆弧槽内;所述第三转动件设有第
四圆弧轴,所述第二壳体支架设有与所述第四圆弧轴匹配的第四圆弧槽,所述第四圆弧轴滑动设置在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海强廖常亮
申请(专利权)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