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蜂窝型泥水分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287807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07 10:58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蜂窝型泥水分离装置,包括两组气提组件,两组气提组件之间形成沉淀区,任一组气提组件均包括竖直设置的外背板以及与外背板平行并间隔设置的内背板,外背板与内背板之间的间隔设置有多个竖直且独立的污泥气提回流提升通道;其中,两个外背板向下沿至沉淀区底板处,两个内背板分别位于两个外背板之间,且任一个内背板底部均设置有朝另一个内背板方向弯折的斜板,两个斜板端部间隔设置并形成具有窄缝的V字形泥斗,沉淀区底部设置有用于在产生气泡的气体扩散设备。该装置完全取缔事故率高且能耗高的刮吸泥机及机械泵,在不额外设置传统气提装置的前提下,解决传统单个气提单点回流所导致的沉淀区底部易形成死角的技术难题。角的技术难题。角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蜂窝型泥水分离装置


[0001]本申请涉及污水处理
,特别涉及一种蜂窝型泥水分离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泥水分离工艺在厌氧工艺、好氧工艺以及高密度沉淀等诸多水处理工艺应用中最为广泛的,也是非常常见和普遍应用的不可或缺的核心关键功能单元。
[0003]传统泥水分离装置需要在沉底区底部设置气提装置或机械泵等来实现污泥的回流,气提装置的单点回流会导致在沉淀区底部形成死角,无法避免底部出现堆泥、死泥、浮泥等现象,通常采用刮吸泥机对底部污泥进行清理,机械泵或刮泥机等机械设备具有事故率高能耗高的缺点。同时,现有的气提装置为单点回流,如果需要将沉淀区底部的污泥完全气提,则需要额外增设多个气提装置,增加分离装置的使用成本,并且气提效率无法得到保证。
[0004]因此,针对上述技术问题,如何在取消机械泵或刮泥机等事故率高能耗高的机械设备以及无需设置传统气提装置的前提下,对沉淀区分离出来的污泥提升回流,并保证提升回流效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蜂窝型泥水分离装置,该装置完全取缔事故率高且能耗高的传统工艺所依赖的刮吸泥机及机械泵,在无需设置传统气提装置的前提下,解决传统单个气提单点回流所导致的沉淀区底部易形成死角的技术难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一种蜂窝型泥水分离装置,包括两组气提组件,两组所述气提组件之间形成沉淀区,任一组所述气提组件均包括竖直设置的外背板以及与所述外背板平行并间隔设置的内背板,所述外背板与所述内背板之间的间隔设置有多个竖直且独立的污泥气提回流提升通道;
[0007]其中,两个外背板延伸至所述沉淀区底部,两个所述内背板分别位于两个所述外背板之间,且任一个所述内背板底部均设置有朝另一个所述内背板方向弯折的斜板,两个所述斜板端部间隔设置并形成具有窄缝的V字形泥斗,所述V字形泥斗悬空设置,所述沉淀区底部设置有用于在产生气泡的气体扩散设备。
[0008]优选地,同一组所述气提组件中的所述外背板和所述内背板,两者之间固定设置有沟槽呈竖直向的瓦楞板,所述瓦楞板上的所述沟槽分别与所述外背板和所述内背板形成紧密相邻且仅有两端开口的所述提升通道。
[0009]优选地,所述瓦楞板两侧具有凸起特征的部位与两侧的所述外背板和所述内背板焊接或对夹式撬装,并形成独立的预制结构,多个所述预制结构密封连接,以形成长度和高度可调的所述提升通道。
[0010]优选地,相邻的两个所述预制结构之间通过多个T型连接件密封连接,所述T型连接件用于连接两个所述外背板相邻的两个侧边或用于连接两个所述内背板相邻的两个侧
边,任一所述T型连接件包括:
[0011]连接板,与两个所述外背板相邻的两个侧边存在重叠,或与两个所述内背板相邻的两个侧边存在重叠;
[0012]加强板,设置在所述连接板中部,用于加强所述连接板的连接强度;
[0013]锁紧件,用于锁紧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外背板或所述内背板具有重叠的部分。
[0014]优选地,所述斜板的弯折角度为30
°‑
70
°
,且在所述窄缝上方或下方设置有倒V型集气罩,所述倒V型集气罩两边下缘与两个所述斜板均留有缝隙。
[0015]优选地,所述倒V型集气罩两端的水平宽度大于所述窄缝的宽度。
[0016]优选地,两组气提组件内置于外箱体中,两组所述气提组件中的所述外背板向下、向两侧延伸并与所述外箱体的底面、两侧面抵持,所述外背板与所述外箱体另外两侧面之间形成反应区。
[0017]优选地,两组所述气提组件中的所述内背板向两侧延伸并与所述外箱体两侧面抵持,以形成与所述箱体通长的所述提升通道,所述内背板向上延伸,并超出所述外背板的高度,所述外背板的高度不高于所述沉淀区沉淀液面1m。
[0018]优选地,所述反应区底部也设置有用于产生气泡的气体扩散设备,所述气体扩散设备外接风机。
[0019]优选地,所述外箱体为砼结构或钢结构。
[0020]相对于上述
技术介绍
,本申请在外背板与内背板之间的间隔设置有多个竖直且独立的提升通道,更易于将底部的气体扩散设备所产生的气泡均匀切割于每个独立的提升通道内,这样以来就可以有效的解决了气体扩散设备所产生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因为提升通道的水平截面区域过大,导致气水上升而出现的紊流现象,避免会出现气泡相互碰撞,发生气泡聚集变大而破裂,从而降低或甚至不产生提升的现象,以提高气提提升效率。
[0021]相对传统沉淀气提回流只能实现气提单个回流点的提升现象而言,本专利技术利用其提升通道与泥斗向平行截面式均匀提升的技术特点,可有效解决传统单个气提单点回流所导致的沉淀区底部易形成死角,从而在底部容易出现堆泥、死泥、浮泥现象的技术难题,并同步实现了零耗能式污泥百分之百全回流。另外,多个独立的提升通道与气体扩散设备的共同协同作用下,本专利技术可实现借助其提升通道作为底部沉淀下来污泥的提升通道来使用,沉淀区沉淀下来的污泥在其底板设置的气体扩散设备的共同作用下,无需再额外增设传统气提装置,便可实现污泥气提提升回流。
[0022]本专利技术这些独立的提升通道在功能上等同传统气提的提升管,而其底部的气体扩散设备在功能上等同传统气提的气提扩散管。因此本专利技术沉淀装置分离的污泥首先在重力的作用下,快速滑落到其底部的好氧反应区,在实现快速复氧与激活的同时,也为本专利技术的这些独立的提升通道提供了气提提升的动力源,实现了一“气”两用,零耗能式污泥气提提升全回流。由于本专利技术沉淀装置的泥斗悬空设置,因此可大大缩短污泥在泥斗中的停留时间,可避免污泥在泥斗中长时间停留发生反硝化浮泥现象等。本专利技术的这种泥斗悬空设置,使其非常容易内置于反应区,因此又可取消传统外置式的二沉池,还同步实现了一体化结构设计,节省占地及投资成本。
[0023]同时,在V字形泥斗与气体扩散设备的共同协同作用下,可充分借助窄缝及泥斗悬空的技术特征,实现污泥在重力作用下,无动力全回流至底部的好氧反应区。还可借助泥斗
悬空的技术特征,充分借助窄缝两边的斜板,实现对底部气体扩散设备所产生的上升气泡起到导流转向的作用,为提升通道收集更多的气提提升动力源气体量,以达到提高气提提升效率的效果,并同步实现了零耗能式污泥气提全回流,摆脱了传统泥水分离沉淀所必须依赖的高耗能、故障率高的刮吸泥机及污泥回流泵等诸多机械动力设备的技术难题。
附图说明
[00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5]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蜂窝型泥水分离装置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蜂窝型泥水分离装置俯视图;
[0027]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提升通道设置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蜂窝型泥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组气提组件,两组所述气提组件之间形成沉淀区,任一组所述气提组件均包括竖直设置的外背板以及与所述外背板平行并间隔设置的内背板,所述外背板与所述内背板之间的间隔设置有多个竖直且独立的污泥气提回流提升通道;其中,两个外背板延伸至所述沉淀区底部,两个所述内背板分别位于两个所述外背板之间,且任一个所述内背板底部均设置有朝另一个所述内背板方向弯折的斜板,两个所述斜板端部间隔设置并形成具有窄缝的V字形泥斗,所述V字形泥斗悬空设置,所述沉淀区底部设置有用于在产生气泡的气体扩散设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蜂窝型泥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同一组所述气提组件中的所述外背板和所述内背板,两者之间固定设置有沟槽呈竖直向的瓦楞板,所述瓦楞板上的所述沟槽分别与所述外背板和所述内背板形成紧密相邻且仅有两端开口的所述提升通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蜂窝型泥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瓦楞板两侧具有凸起特征的部位与两侧的所述外背板和所述内背板焊接或对夹式撬装,并形成独立的预制结构,多个所述预制结构密封连接,以形成长度和高度可调的所述提升通道。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蜂窝型泥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预制结构之间通过多个T型连接件密封连接,所述T型连接件用于连接两个所述外背板相邻的两个侧边或用于连接两个所述内背板相邻的两个侧边,任一所述T型连接件包括:连接板,与两个所述外背板相邻的两个侧边存在重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广学潘海燕
申请(专利权)人:潘海燕张广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