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分级设防的生态漫水堤的排水防冲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282922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07 10:55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基于分级设防的生态漫水堤的排水防冲结构,涉及水利工程建设领域。所述生态漫水堤的排水防冲结构包括堤顶漫水沟、堤顶集水沟、堤顶排水沟、背水坡集水沟、背水坡排水沟、背水坡堤脚消能防冲池、背水坡生态护坡等部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既可以将超出漫水堤堤顶高程洪水引至蓄滞洪区,使得所在河道内洪水位将因漫水堤分流而降低,减轻下游河道防洪压力,实现不同防洪标准保护对象的分级设防、有序弃守,同时堤防设计具有生态性,在堤顶漫水期间,其排水防冲结构布置可确保工程安全。其排水防冲结构布置可确保工程安全。其排水防冲结构布置可确保工程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分级设防的生态漫水堤的排水防冲结构


[0001]本申请涉及水利工程建设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分级设防的生态漫水堤的排水防冲结构。

技术介绍

[0002]中小流域的防洪体系布局需根据防洪保护对象重要性实施分级设防、弃保有序。当发生大洪水时,可利用湖泊、农田、洼地或其他低标准保护区域临时调蓄洪水,以保障重要地区的防洪安全。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为便于施工,设计单位往往对流域内堤防全线提标加固,使蓄滞洪区丧失原有功能。现有的蓄滞洪区往往通过闸门放水甚至堤防爆破方式分蓄洪水,同时蓄滞洪区是否启用一般由专家根据经验决策,蓄滞洪区分蓄洪水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0003]现有少数蓄滞洪区为适时分蓄洪水,通过设置相应标准堤防,允许高水位洪水漫入,其堤防结构多为“三面光”形式,未充分考虑排水防冲措施。若洪水大面积漫入并冲刷堤防,对堤防结构安全易造成不利影响。为降低洪水大面积漫堤风险,充分发挥蓄滞洪区分洪作用,实现对低标准保护对象的有序弃守,在遭遇超标准洪水时,需要布置设计一种能够漫水、排水、防冲的堤防——生态漫水堤。
术内容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分级设防的生态漫水堤的排水防冲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堤顶漫水沟、堤顶集水沟、堤顶排水沟、背水坡集水沟、背水坡排水沟、背水坡堤脚消能防冲池、背水坡生态护坡;所述堤顶漫水沟布置在所述漫水堤的顶部临河侧,沿河道水流方向布置;所述堤顶集水沟布置在所述漫水堤的顶部背水侧,沿河道水流方向布置;所述堤顶排水沟与所述堤顶漫水沟和堤顶集水沟正交联通,垂直于河道水流方向布置;所述背水坡集水沟布置在所述漫水堤的背水坡,与所述堤顶集水沟平行;所述背水坡排水沟与所述堤顶集水沟和背水坡集水沟正交联通,垂直于河道水流方向布置;所述背水坡堤脚消能防冲池布置在所述背水坡排水沟的出口处,顶部设置第四格栅盖板,所述第四格栅盖板采用满足预定承重的材料制成;所述背水坡生态护坡布置在所述漫水堤的背水坡,为硬质材质植草护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分级设防的生态漫水堤的排水防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堤顶漫水沟为U形槽,槽底和侧壁厚为15~20cm,槽净宽不低于60cm,净深50~70cm;所述堤顶漫水沟的进水侧的侧壁顶高程与漫水堤顶高程相同,挡水侧的侧壁顶高程高于漫水堤顶高程30~35c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分级设防的生态漫水堤的排水防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堤顶集水沟为U形槽,槽底和侧壁厚均为10~15cm,槽净宽不低于25cm,净深25~35cm;所述堤顶集水沟进水侧的侧壁顶高程与漫水堤顶高程相同,挡水侧的侧壁顶高程高于漫水堤顶高程10~15c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分级设防的生态漫水堤的排水防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堤顶排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扬刘立军甘建军余维维李晓龙刘越申振东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浙江省海洋规划设计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