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线圈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276878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07 10:53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射频线圈组件,可以应用于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该组件包括:鸟笼线圈,具有中心对称轴线,鸟笼线圈包括设置在第一端部的第一端环,以及设置在第二端部的第二端环和第三端环,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在中心对称轴线方向上相对设置,第一端环通过多个支撑部与第二端环电连接构成第一子线圈,第一端环通过多个支撑部与第三端环电连接构成第二子线圈;鸟笼线圈配置成通过第一子线圈发射第一频谱范围的射频信号和磁共振信号;鸟笼线圈配置成在体线圈发射第二频谱范围的射频信号时,第二子线圈不工作,在体线圈接收第二频谱范围的磁共振信号之前,通过第二子线圈接收第二频谱范围的磁共振信号,并对第二频谱范围的磁共振信号进行聚焦放大。号进行聚焦放大。号进行聚焦放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射频线圈组件


[0001]本公开涉及磁共振成像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射频线圈组件。

技术介绍

[0002]磁共振成像(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相比于现有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Computed Tomography)具有无放射性损害以及无生物学损害,可以直接做出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和各种斜面的体层图像,不受骨像干扰、对后颅凹底和脑干等处的小病变具有较好的辨识度,在现有的疾病检测和诊断中运用越来越普遍。为了实现不同原子核的磁共振成像,现有技术一般采用多个不同的射频线圈进行组合实现,然而采用多个射频线圈存在线圈相互干扰的问题,导致图像中产生伪影,导致信号损失,降低线圈的灵敏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鉴于上述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射频线圈组件,可以有效避免线圈干扰的问题,减小信号损失,提高线圈灵敏度。
[0004]根据本公开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射频线圈组件,用于与体线圈配合进行核磁共振成像,所述射频线圈组件包括:鸟笼线圈,具有中心对称轴线,所述鸟笼线圈包括设置在第一端部的第一端环,以及设置在第二端部的第二端环和第三端环,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在所述中心对称轴线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端环通过多个支撑部与所述第二端环电连接构成第一子线圈,所述第一端环通过多个支撑部与所述第三端环电连接构成第二子线圈;其中,所述鸟笼线圈配置成通过所述第一子线圈发射第一频谱范围的射频信号和接收第一频谱范围的磁共振信号,以及所述鸟笼线圈配置成在所述体线圈发射第二频谱范围的射频信号时,所述第二子线圈不工作,在所述体线圈接收第二频谱范围的磁共振信号之前,通过所述第二子线圈接收第二频谱范围的磁共振信号,并对所述第二频谱范围的磁共振信号进行聚焦放大,以使所述体线圈接收到放大的磁共振信号。
[0005]在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多个支撑部设置在与所述中心对称轴线具有预设径向距离的外周表面上,所述支撑部包括从第二端部向所述第一端部延伸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对应的外周表面的预设径向距离相等,所述第二部分对应的外周表面的预设径向距离从第二端部朝向第一端部的方向逐渐减小。
[0006]在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部分对应的外周表面的预设径向距离从第二端部朝向第一端部的方向呈非线性减小,以使所述第二部分对应的外周表面呈椭圆曲面。
[0007]在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设置在与所述中心对称轴线具有预设径向距离的外周表面上,从所述第二端部朝向所述第一端部的外周表面的预设径向距离相同。
[0008]在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包括第一支撑子部、第二支撑子部以及连接部,所述第一支撑子部和所述第二支撑子部在所述第一端部分别与所述第一端环
连接,所述第一支撑子部和所述第二支撑子部在所述第二端部通过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连接部分别与所述第二端环和所述第三端环电连接,所述第一端环、所述第一支撑子部、所述第二支撑子部以及所述连接部形成通路。
[0009]在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线圈包括设置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二端环之间的第一去耦电路;所述第二子线圈包括设置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三端环之间的第二去耦电路。
[0010]在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子部和所述第二支撑子部在所述外周表面平行设置,以使所述第一端环、所述第一支撑子部、所述第二支撑子部以及所述连接部形成环形非交叉通路。
[0011]在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子部和所述第二支撑子部在所述外周表面交叉设置,所述第一支撑子部与所述第二支撑子部在交叉区域间隔开,以使所述第一端环、所述第一支撑子部、所述第二支撑子部以及所述连接部形成的8字形交叉通路。
[0012]在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8字形交叉通路包括由交叉区域的通路部分和靠近所述第一端部的通路部分构成的第一子通路,以及由交叉区域的通路部分和靠近所述第二端部的通路部分构成的第二子通路,其中,所述第一子通路的第一投影面积与所述第二子通路的第二投影面积相等,第一投影面积为所述第一子通路在与所述中心对称轴线具有设定径向距离的外周表面的投影面积,第二投影面积为所述第二子通路在与所述中心对称轴线具有设定径向距离的外周表面的投影面积。
[0013]在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子部和所述第二支撑子部中的一者在径向方向朝向远离所述外周表面凸起,形成凸起部,所述第一支撑子部和所述第二支撑子部中的另一者从所述凸起部靠近所述外周表面一侧延伸穿过所述凸起部以形成所述交叉区域。
[0014]在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端环或所述第三端环所在的平面的夹角为Φ,其中,20
°
≤Φ≤45
°
,或Φ=90
°

[0015]在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线圈通过所述第二端环与第一频谱射频信号发射器有线连接。
[0016]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子线圈和第二子线圈实现不同原子核的磁共振成像,第二子线圈通过共用第一端环和支撑部的结构,可以对第二频谱范围的磁共振信号进行聚焦放大,以使体线圈接收到更加精准的磁共振信号,同时可以有效避免采用多个射频线圈存在线圈相互干扰的问题,减少信号损失,提高线圈的灵敏度。
附图说明
[0017]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描述,本公开的上述内容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
[0018]图1示意性示出了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射频线圈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2示意性示出了图1的射频线圈组件的主视图;
[0020]图3示意性示出了图1的射频线圈组件的俯视图;
[0021]图4示意性示出了图3的射频线圈组件沿A

A线的剖视图;
[0022]图5示意性示出了图3的射频线圈组件沿B

B线的剖视图;
[0023]图6A示意性示出了图1的射频线圈组件的M1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0024]图6B示意性示出了图1的射频线圈组件的N1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0025]图6C示意性示出了图1中的支撑部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6D示意性示出了本公开又一个实施例的射频线圈组件包括的支撑部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7示意性示出了本公开另一个实施例的射频线圈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8]图8示意性示出了图7的射频线圈组件的主视图;
[0029]图9示意性示出了图8的射频线圈组件的俯视图;
[0030]图10示意性示出了图9的射频线圈组件沿A

A线的剖视图;
[0031]图11示意性示出了图9的射频线圈组件沿B

B线的剖视图;
[0032]图12A示意性示出了图7的射频线圈组件的M2区域的局部放大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射频线圈组件,用于与体线圈配合进行核磁共振成像,其特征在于,所述射频线圈组件包括:鸟笼线圈,具有中心对称轴线,所述鸟笼线圈包括设置在第一端部的第一端环,以及设置在第二端部的第二端环和第三端环,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在所述中心对称轴线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端环通过多个支撑部与所述第二端环电连接构成第一子线圈,所述第一端环通过多个支撑部与所述第三端环电连接构成第二子线圈;其中,所述鸟笼线圈配置成通过所述第一子线圈发射第一频谱范围的射频信号和接收第一频谱范围的磁共振信号;以及所述鸟笼线圈配置成在所述体线圈发射第二频谱范围的射频信号时,所述第二子线圈不工作,在所述体线圈接收第二频谱范围的磁共振信号之前,通过所述第二子线圈接收第二频谱范围的磁共振信号,并对所述第二频谱范围的磁共振信号进行聚焦放大,以使所述体线圈接收到放大的磁共振信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射频线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支撑部设置在与所述中心对称轴线具有预设径向距离的外周表面上,所述支撑部包括从第二端部向所述第一端部延伸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对应的外周表面的预设径向距离相等,所述第二部分对应的外周表面的预设径向距离从第二端部朝向第一端部的方向逐渐减小。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射频线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分对应的外周表面的预设径向距离从第二端部朝向第一端部的方向呈非线性减小,以使所述第二部分对应的外周表面呈椭圆曲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射频线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设置在与所述中心对称轴线具有预设径向距离的外周表面上,从所述第二端部朝向所述第一端部的外周表面的预设径向距离相同。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射频线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包括第一支撑子部、第二支撑子部以及连接部,所述第一支撑子部和所述第二支撑子部在所述第一端部分别与所述第一端环连接,所述第一支撑子部和所述第二支撑子部在所述第二端部通过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连接部分别与所述第二端环和所述第三端环电连接,所述第一端环、所述第一支撑子部、所述第二支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好勤张弓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领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