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252056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30 12: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在混凝土浇筑时,对混凝土浇筑的出口位置形成的坡面初次振捣,先振捣出料口处砼,使混凝土浆液形成自然流淌坡度,保证整个高度混凝土的质量;然后进行模内的层间二次振捣,使拌合料的颗粒之间以不同的震动加速度发生液化,破坏初始颗粒之间不稳定平衡状态,骨料颗粒依靠自重达到稳定位置,游离水分挤压上升,气泡逸出表面,混凝土最终逐渐达到密实状态,同时,在浇筑过程中,不断将被挤压处混凝土骨料的泌水和浮浆抽出模内,避免使骨料下沉,砼表面水泥浆过厚导致砼强度不均和产生收缩裂缝。在后期养护时,通过严格的混凝土内外温差控制以及混凝土表面喷雾养护,降低温差裂缝产生的概率。降低温差裂缝产生的概率。降低温差裂缝产生的概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混凝土施工
,特别是指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物体积较大,混凝土一次性浇筑量大。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确保结构完整性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基本要求,施工冷缝、温差裂缝及收缩裂缝是影响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完整性的主要因素。施工冷缝控制技术比较简单,主要通过制定严密的施工组织方案,保证混凝土供应强度,确保混凝土及时覆盖。温差裂缝和收缩裂缝产生原因多种多样,其控制技术比较复杂,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控制的重点。
[0003]混凝土水化反应硬化过程中因失水而收缩,当水化反应完成后,混凝土开始降温并发生收缩,由于受到内外约束而产生收缩应力,当收缩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混凝土即发生开裂,出现收缩裂缝。
[0004]基础底板及超厚墙体的混凝土体量大、强度等级高,水泥用量大,水泥水化将产生大量的热量,通过混凝土表面向周围散发,造成混凝土内外出现温差,内外温差将使混凝土内部受压、表面受拉,产生拉应力。然而,此时混凝土龄期短,抗拉强度很低,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混凝土即发生开裂,出现温差裂缝。
[0005]收缩裂缝与温差裂缝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收缩裂缝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长,属于缓慢发展型裂缝;温差裂缝出现时间晚,持续时间短,但是发展速度快;尽管收缩裂缝比较细小,多为表面裂缝,但是它为温差裂缝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因此就具体裂缝而言,其产生和发展既有收缩的作用,又有温差的作用,早期以收缩为主,中期以温差作用为主,后期又有收缩作用为主。
[0006]如何控制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的收缩裂缝与温差裂缝,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的技术难点,对施工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为了解决
技术介绍
中所存在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的收缩裂缝与温差裂缝难以控制,影响施工质量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法。
[0008]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设计测温点,选择测温线,控制测温线的下端下探深度,使测温线形成分层预埋安装;S2~配置混凝土骨料,并在搅拌站进行加水搅拌,获得混凝土浆液;S3~安装模板,在模板内安装主筋和水平钢筋,在主筋和水平钢筋的外侧安装钢筋网片;S4~对混凝土浇筑区域进行预先划分,采用混凝土泵向模板内泵送混凝土浆液,进行分区浇筑,浇筑时混凝土浆液的入模温度小于28度,混凝土浆液从出口到模内的垂直落差小于1.5m,在混凝土出口处形成的混凝土坡面上安装振捣棒,浇筑的同时进行初次振捣,并且随着混凝土坡面的移动,同时移动振捣棒;
S5~采用分层式推进浇筑方式,从模板的一端向另一端分层连续浇筑混凝土浆液,并在每层浇筑时同步进行二次振捣;S6~在振捣过程中,上涌的泌水和浮浆积聚在模板的坑底,并汇集到浇筑方向的一侧时,采用抽水机将泌水抽出,并采用人工清除表面的浮浆;S7~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并清除泌水和浮浆后,在混凝土表面进行初步抹平;S8~在混凝土初步硬化时,拆除模板,对混凝土进行养护,并在混凝土表面覆盖密封保温层,养护期间定时对混凝土表面进行喷雾保护,以使养护期间的混凝土始终处于湿润状态;S9~定时将测温线与建筑电子测温仪连接,测量混凝土内部各测温点的温度,以混凝土内部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内外温差不大于25度为标准,及时调整密封保温层的厚度,当混凝土的内外温差降至15度以内时,停止测温,揭开保温层,完成养护;S10~对混凝土成品进行保护和储放。
[0009]优选的,在进行步骤S5时,在对同一区域的混凝土时,需按照由深向浅的顺序,分层连续浇筑,浇筑时的混凝土坡度为1:6,层间混凝土的虚铺厚度大于浇筑设计厚度10~30mm;该层混凝土振捣完毕后,将该层混凝土表面刮平,模板边缘处的混凝土表面采用人工压浆的方式进行抹面,上层混凝土与其临近的下层混凝土的设计厚度差小于或等于500mm;在进行步骤S7之后,混凝土初凝前,对混凝土表面进行二次抹平。
[0010]优选的,在进行进行步骤S5中的分层浇筑时,下层混凝土在浇筑和二次振捣后,进行上层混凝土浇筑时,使振捣棒的下端保持插入下层混凝土内50~100mm,且振捣棒操作时采用梅花形布局配合“快插慢拨”的方式进行振捣,振捣时间为20~30秒,振捣棒在振捣时需避开预埋构件,振捣棒移动时以“行列式”或“交错式”的方式次序移动。
[0011]优选的,在进行进行步骤S5中的分层浇筑时,当浇筑的混凝土高度大于6m时,需采用分步浇筑方式进行浇筑,每步浇筑时间间隔大于或等于10天。
[0012]优选的,测温线的分层预埋深度包括深点深度、中点深度和浅点深度,深点深度距离模板底部的垂直距离为50mm,中点深度为模板的1/2高度,浅点深度距离模板的顶部为50mm;在浇筑时,对测温线裸露在混凝土外部的部分缠绕防水隔热密封保温层,且在浇筑下料时,下料点错开测温线。
[0013]优选的,在进行步骤S6时,当混凝土坡面的顶部距离模板的顶部5

10cm时,调换混凝土浇筑方向,从混凝土模板的另一端往回浇筑,以缩小混凝土坡面所形成的积水坑,减小积水坑的深度。
[0014]优选的,步骤S8中的密封保温层包括密封层和覆盖在密封层上的保温层;密封层包括多个相互搭接搭接覆盖在混凝土结构表面的塑胶薄膜,塑胶薄膜的搭接长度大于或等于100mm;在塑胶薄膜的搭接处存在钢筋头时,需在塑胶薄膜的搭接处再覆盖一层塑胶薄膜;保温层包括多个覆盖在密封层上的棉被,根据测量的混凝土内部各测温点的温度,调节覆盖在密封层上的棉被的厚度。
[0015]优选的,在进行步骤S9时,混凝土结构的降温速度小于1~1.5度/天;混凝土浇筑结束3天内,每2小时测温一次;混凝土浇注结束后4~15天内,每4小时测温一次;混凝土浇注结束15天后,每24小时测一次,混凝土的内外温差降至15度以内时,停止测温。
[0016]优选的,在进行步骤S4~S5时,当混凝土泵送间歇时间超过45min,或当混凝土浆液出现离析现象时,需用压力水或压力空气冲洗混凝土泵送管道内残留的混凝土浆液。
[0017]优选的,混凝土骨料包括混凝土粗骨料、砂、水泥、胶材和F类II级粉煤灰;混凝土粗骨料的最大粒径为31.5mm,孔隙率不大于42%;砂为二区中砂,细度模数Mx=2.3

3.0;水泥为中、低热P.O42.5,单方用量控制在220

230kg/m
³
,胶材总量宜为380

400 kg/m
³

[0018]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本专利技术在混凝土浇筑时,对混凝土浇筑的出口位置形成的坡面初次振捣,先振捣出料口处砼,使混凝土浆液形成自然流淌坡度,保证整个高度混凝土的质量;然后进行模内的层间二次振捣,形成全面振捣,使拌合料的颗粒之间以不同的震动加速度发生液化,破坏初始颗粒之间不稳定平衡状态,骨料颗粒依靠自重达到稳定位置,游离水分挤压上升,气泡逸出表面,混凝土最终逐渐达到密实状态,从而大大提高混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设计测温点,选择测温线,控制测温线的下端下探深度,使测温线形成分层预埋安装;S2~配置混凝土骨料,并在搅拌站进行加水搅拌,获得混凝土浆液;S3~安装模板,在模板内安装主筋和水平钢筋,在主筋和水平钢筋的外侧安装钢筋网片;S4~对混凝土浇筑区域进行预先划分,采用混凝土泵向模板内泵送混凝土浆液,进行分区浇筑,浇筑时混凝土浆液的入模温度小于28度,混凝土浆液从出口到模内的垂直落差小于1.5m,在混凝土出口处形成的混凝土坡面上安装振捣棒,浇筑的同时进行初次振捣,并且随着混凝土坡面的移动,同时移动振捣棒;S5~采用分层式推进浇筑方式,从模板的一端向另一端分层连续浇筑混凝土浆液,并在每层浇筑时同步进行二次振捣;S6~在振捣过程中,上涌的泌水和浮浆积聚在模板的坑底,并汇集到浇筑方向的一侧时,采用抽水机将泌水抽出,并采用人工清除表面的浮浆;S7~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并清除泌水和浮浆后,在混凝土表面进行初步抹平;S8~在混凝土初步硬化时,拆除模板,对混凝土进行养护,并在混凝土表面覆盖密封保温层,养护期间定时对混凝土表面进行喷雾保护,以使养护期间的混凝土始终处于湿润状态;S9~定时将测温线与建筑电子测温仪连接,测量混凝土内部各测温点的温度,以混凝土内部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内外温差不大于25度为标准,及时调整密封保温层的厚度,当混凝土的内外温差降至15度以内时,停止测温,揭开保温层,完成养护;S10~对混凝土成品进行保护和储放。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进行步骤S5时,在对同一区域的混凝土时,需按照由深向浅的顺序,分层连续浇筑,浇筑时的混凝土坡度为1:6,层间混凝土的虚铺厚度大于浇筑设计厚度10~30mm;该层混凝土振捣完毕后,将该层混凝土表面刮平,模板边缘处的混凝土表面采用人工压浆的方式进行抹面,上层混凝土与其临近的下层混凝土的设计厚度差小于或等于500mm;在进行步骤S7之后,混凝土初凝前,对混凝土表面进行二次抹平。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进行进行步骤S5中的分层浇筑时,下层混凝土在浇筑和二次振捣后,进行上层混凝土浇筑时,使振捣棒的下端保持插入下层混凝土内50~100mm,且振捣棒操作时采用梅花形布局配合“快插慢拨”的方式进行振捣,振捣时间为20~30秒,振捣棒在振捣时需避开预埋构件,振捣棒移动时以“行列式”或“交错式”的方式次序移动。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立伟李大伟肖鸽吴东昌介冰胡浩胜王彩峰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七局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