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支承胎架群结构体系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251843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30 12: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支承胎架群结构体系及其施工方法,一种支承胎架群结构体系,包括若干单体,相邻两个单体通过拉杆组件连接,所述单体包括上部胎架、下部胎架、与上部胎架底部和下部胎架顶部通过连接组件连接的转换梁、与下部胎架的底部连接的胎架底座;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大跨度钢结构施工过程中胎架施工的安全技术问题和项目建设的经济性问题,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对下部胎架、上部胎架和转换梁的设计,解决了由于不同作业环境、不同节点情况造成的各种有关于胎架搭设的问题,比如胎架无法搭设、搭设后由于地基问题稳定性不足、或者是胎架承载力不足的情况,实现对大跨度钢结构的稳定支撑。实现对大跨度钢结构的稳定支撑。实现对大跨度钢结构的稳定支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支承胎架群结构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工程钢结构安装
,具体涉及一种支承胎架群结构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大跨度建筑物的技术发展是一个国家建筑科技水平的重要参考依据,近两年大型体育场馆的数量与日俱增,而大型体育场馆跨度较大,施工难度大,对于胎架的需求高,现有的胎架施工往往采用的是最普遍,也是最基本的施工工艺,就是将胎架拼装完成后吊装至提前准备好的预埋件或支座上进行固定,然后吊装构件放置在胎架上方,这种最基本的施工工艺一方面稳定性不足,当胎架高度较高时抗侧向压力的能力不强。一方面遇到需要支撑的位置下方无法设立胎架的情况时很难进行处理。一方面周转性能不高,胎架用量较大,且拼装胎架需要大量的时间,会导致施工周期长,经济性不足。例如公布号为CN 113719155 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胎架施工体系及施工方法,其中胎架施工体系包括胎架承台、定位固定机构、支撑机构和加固机构,胎架承台与主体结构基础一体浇筑成型;定位固定机构可拆卸地设置于胎架承台上;支撑机构包括多个支撑管和多个连接组件,多个支撑管和多个连接组件依次交替连接形成一空腔结构,支撑管设置于定位固定机构上;加固机构包括多个加固组件,相邻的两个支撑管之间均设置有一个加固组件,该专利的胎架高度较高时抗侧向压力的能力不强。一方面遇到需要支撑的位置下方无法设立胎架的情况时很难进行处理。一方面周转性能不高,胎架用量较大,且拼装胎架需要大量的时间,会导致施工周期长,经济性不足。
[0003]因此,提供一种针对大跨度钢结构施工时,使结构的稳定性更强,能够适应多种作业环境,缩短胎架的施工周期的支承胎架群结构体系及其施工方法,已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针对大跨度钢结构施工时,使结构的稳定性更强,能够适应多种作业环境,缩短胎架的施工周期的支承胎架群结构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支承胎架群结构体系,包括若干单体,相邻两个单体通过拉杆组件连接,所述单体包括上部胎架、下部胎架、与上部胎架底部和下部胎架顶部通过连接组件连接的转换梁、与下部胎架的底部连接的胎架底座。
[0006]所述连接件包括位于转换梁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卡板、用于使卡板与上部胎架和下部胎架连接的高强螺栓。
[0007]所述上部胎架的顶部设有胎架顶托。
[0008]所述拉杆组件包括桁架拉杆和双拉杆,相连单体之间的距离大于15m时,拉杆组件采用桁架拉杆;相连单体之间的距离不大于15m时,拉杆组件采用双拉杆。
[0009]一种支承胎架群结构体系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安装混凝土基础埋件,以使胎架底座与埋件进行焊接,安装混凝土基础埋件的操作如下:放点定位,在支撑点下方安装埋件,浇筑混凝土;步骤2:拼装胎架,按照支撑点高度拼装胎架,安装胎架顶托;即将胎架弦杆,腹杆进行拼装,形成胎架标准节;步骤3:将胎架底座与步骤1中的埋件焊接固定后,吊装两个下部胎架,将胎架底座与下部胎架通过高强螺栓进行连接;步骤4:安装转换梁,将转换梁放置在两个下部胎架上方,通过高强螺栓与卡板进行连接;步骤5:吊装两个上部胎架,放置在转换梁上,转换梁与上部胎架通过高强螺栓和卡板进行连接。胎架顶部位于支撑点位置;步骤6:将步骤5中的两个上部胎架使用胎架拉杆进行连接,使其形成一个单体;步骤7:重复上述步骤安装其他胎架群单体;步骤8:使用拉杆组件连接相邻胎架群的单体,形成胎架群结构体系。
[0010]所述步骤1中,通过软件计算确定支撑点坐标及埋件坐标,安装时测量,混凝土浇筑后复测,确保胎架水平距离误差在允许范围内。
[0011]所述步骤2中,计算埋件到支撑点距离,根据距离得出上部胎架高度,安装时利用胎架顶托调节胎架高度。
[0012]所述步骤6中,安装胎架拉杆时在上部胎架高度1/3处和2/3处设置抱箍,连接时将拉杆与抱箍进行焊接。
[0013]所述步骤8中,相邻单体间距大于15米的,使用桁架拉杆进行连接,不大于15米的,使用双拉杆进行连接。
[0014]积极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解决大跨度钢结构施工过程中胎架施工的安全技术问题和项目建设的经济性问题。
[0015]本专利技术通过对下部胎架和上部胎架转换梁的设计,解决了由于不同作业环境、不同节点情况造成的各种有关于胎架搭设的问题,比如胎架无法搭设、搭设后由于地基问题稳定性不足、或者是胎架承载力不足的情况,实现对大跨度钢结构的稳定支撑。
[0016]本专利技术胎架为周转性材料,为确保周转使用率,本专利技术的胎架连接均不采用焊接,下部胎架与胎架底座采用高强螺栓连接,与转换梁采用高强螺栓和卡板进行连接,上部胎架与胎架顶托采用高强螺栓进行连接,拉杆与胎架采用抱箍的形式连接。即增加了结构的稳定性,也保护了胎架,避免了割焊对胎架的损伤。
[0017]本专利技术使用的拉杆组件,包括桁架拉杆和双拉杆使胎架单体形成胎架群,有效的增强了胎架的稳定性,可以实现胎架的周转使用,与传统的施工方法投入的人力、机械资源、工期等方面相比,证明采用此技术既减少了措施材料的使用量,也减少了拼装胎架所需要的时间,缩短了实际施工周期,降低了材料使用成本,具有良好的经济性;本专利技术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解决施工难题的同时节省了人工、材料的消耗,将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0018]本专利技术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解决施工难题的同时节省了人工、材料的消耗,将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专利技术胎架群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桁架拉杆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胎架单体立面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胎架底座节点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胎架转换梁节点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胎架顶托节点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抱箍详图;图中:1

下部胎架、2

上部胎架、3

转换梁、4

混凝土基础、5

埋件、6

胎架底座、7

双拉杆、8

胎架顶托、9

预留螺栓孔、10

卡板、11

传力梁、12

分配梁、13

抱箍、14

桁架拉杆。
实施方式
[0020]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0021]如图1至图7所示,一种支承胎架群结构体系,包括若干单体,相邻两个单体通过拉杆组件连接,所述单体包括上部胎架2、下部胎架1、与上部胎架2底部和下部胎架1顶部通过连接组件连接的转换梁3、与下部胎架1的底部连接的胎架底座6。四个胎架与一个转换梁形成一个单体,单体与单体之间由桁架拉杆与胎架拉杆连接,相邻单体互相连接,依此形成胎架群。一个单体四个胎架分为两个下部胎架1和两个上部胎架2,以转换梁3为分界,转换梁3上放置两个上部胎架2,转换梁3下放置两个下部胎架1,下部胎架1为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支承胎架群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单体,相邻两个单体通过拉杆组件连接,所述单体包括上部胎架、下部胎架、与上部胎架的底部和下部胎架的顶部通过连接组件连接的转换梁、与下部胎架的底部连接的胎架底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承胎架群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位于转换梁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卡板、用于使卡板与上部胎架和下部胎架连接的高强螺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承胎架群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胎架的顶部设有胎架顶托。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承胎架群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组件包括桁架拉杆和双拉杆,相连单体之间的距离大于15m时,拉杆组件采用桁架拉杆;相连单体之间的距离不大于15m时,拉杆组件采用双拉杆。5.一种支承胎架群结构体系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安装混凝土基础埋件,以使胎架底座与埋件进行焊接,安装混凝土基础埋件的操作如下:放点定位,在支撑点下方安装埋件,浇筑混凝土;步骤2:拼装胎架,按照支撑点高度拼装胎架,安装胎架顶托;即将胎架弦杆,腹杆进行拼装,形成胎架标准节;步骤3:将胎架底座与步骤1中的埋件焊接固定后,吊装两个下部胎架,将胎架底座与下部胎架通过高强螺栓进行连接;步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鸿骏孙飞杨文震于振益安帅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宝冶钢结构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