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楼体外墙面的防水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25013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30 12: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楼体外墙面的防水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对楼体外墙面进行清理整平;喷涂防水剂,在外墙面形成厚度不小于1.5mm的防水层;待防水层干燥后,安装外墙保温层;涂抹抗裂防水砂浆,在保温层表面形成厚度为20mm的防水砂浆层;待抗裂防水砂浆凝固干燥后,进行表面整理后,加装装饰层,完成楼体外墙面的防水。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刚性防水层与水基泥材质的两道防水设防,从根源上解决了楼体外墙面“窜水”、“渗漏水”、“洇水”等防水问题,降低砂浆的开裂,提高抗渗防水性能,达到了“一次施工,终身免修”的防水质量效果,同时降低项目开发施工成本。工成本。工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楼体外墙面的防水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防水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楼体外墙面的防水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我国,随着各地建筑工程规模扩大,楼体墙面经常会出现渗水等现象,渗漏问题是建筑物较为普遍的通病,也是影响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问题。而且建筑墙体一旦渗漏将造成维修费用高、维修难度大的情况。
[0003]刚性防水自建国以来就一直存在,但早年因配方性能瓶颈、工艺落后未彻底解决防水渗漏等问题而逐渐被柔性防水方式所取代。近年来,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普及,刚性防水技术有了巨大的提升,加之柔性防水在楼体外墙的工程中仍存在无法彻底解决渗漏水问题,刚性防水因成本低、工期短、效果好正逐渐被市场接受。
[0004]目前所应用的“刚柔结合”防水工艺是在结构外施以柔性防水层,以弥补结构混凝土防水缺陷。但在施工中,常常忽略刚性混凝土产生的“蜂窝狗洞”、“冷缝”等质量问题,而结构外的柔性防水层又易发生“窜水”等问题,因此出现了建筑的后期渗漏水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楼体外墙面的防水施工方法,采用刚性防水层与水泥基材质的两道刚性防水设防,从根源上解决了外墙面“窜水”、“渗漏水”、“洇水”等质量缺陷,降低砂浆的开裂,提高砂浆抗渗防水性能,达到了“一次施工,终身免修”的防水质量效果,同时降低项目开发施工成本。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楼体外墙面的防水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对楼体外墙面进行清理整平;喷涂防水剂,在外墙面形成厚度不小于1.5mm的防水层;防水剂包括:6

20w%十二烷基苯磺酸钠、1.2

18w%油酰基多肽复合物、5

15w%硅酸盐、20

40w%氢氧化钙和7

67.8w%水;待防水层干燥后,安装外墙保温层;涂抹抗裂防水砂浆,在保温层表面形成厚度为20mm的抗裂防水砂浆层;抗裂防水砂浆包括28w%水泥、56w%砂子、16w%水和水泥重量的0.2

0.3w%的防水剂;待抗裂防水砂浆凝固干燥后,加装装饰层,完成楼体外墙面的防水。
[0007]进一步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与油酰基多肽复合物的重量比=1:(0.2

0.9)。
[0008]进一步的,防水剂配制过程为:
[0009]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加入水中,进行搅拌溶解,形成溶解液;
[0010]将油酰基多肽复合物加入溶解液中,进行搅拌均匀,形成初级溶剂;
[0011]将第一份氢氧化钙加入初级溶剂中,搅拌形成中间溶剂;
[0012]将第二份氢氧化钙加入,搅拌均匀后加入硅酸盐,搅拌形成防水剂。
[0013]进一步的,第一份氢氧化钙与第二份氢氧化钙的质量比为3:2。
[0014]进一步的,所述喷涂所述防水剂包括:喷涂所述防水剂润湿外墙面;重复喷涂所述防水剂,干燥后,在外墙面形成厚度不小于1.5mm的防水层。
[0015]进一步的,在抗裂防水砂浆施工前,在施工现场将防水剂添加到水中稀释,再将预拌抗裂砂浆填入,搅拌均匀,搅拌≥3min,进行涂抹作业。
[0016]进一步的,抗裂防水砂浆分层浇筑施工,在保温层表面涂抹厚度为5mm的抗裂防水砂浆,待凝固前,压入钢丝网,再涂抹厚度为15mm的抗裂防水砂浆。
[0017]进一步的,油酰基多肽复合物为N

油酰基多肽、N

油酰基多缩氨基酸钠、N

烷酰基多肽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0018]进一步的,硅酸盐为硅酸钠、硅酸锂、硅酸铝、硅酸钙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0019]本专利技术通过喷涂防水剂,结合抗裂防水砂浆层,实现楼体外墙面的防水作用,其具体原理为:
[0020]防裂防水砂浆层的防水原理:防水剂内含的硅酸盐与砂浆中的水泥发生水化反应生成含有硅酸基的凝胶体,凝胶体作为骨料成分在生长过程中,会将砂浆中的孔隙填充和堵塞,从而切断毛细管道的连通,降低砂浆内部的孔隙率,提高密实度和抗渗性;通过油酰基多肽复合物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在碱性条件下,在内部中和水泥水化产生的碱,长效维持砂浆内部环境,防止砂浆内部的返碱现象发生;油酰基多肽复合物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作为表面活性剂使砂浆内部流动性好,减少开裂收缩;油酰基多肽复合物作为辅助表面活性剂还具有起泡性、分散悬浮性、吸附性等特性,用来提高防水剂的均匀性,防止其内部反应的骨料成分的沉淀,有利于其性能的稳定。
[0021]防水层的防水原理:通过在混凝土表面喷涂防水剂,使其成为具有防水层的外墙面,是因为混凝土内部的水化反应过程会产生“蜂窝狗洞”、“冷缝”等孔隙,防水剂中的硅酸盐与水泥的水化产物反应生成含有硅酸基的凝胶体,凝胶体作为骨料成分在生长过程中,会将混凝土中的孔隙填充和堵塞,从而切断毛细管道的连通,降低混凝土内部的孔隙率,提高密实度和抗渗性,而且只要硅酸盐没有消耗殆尽,凝胶体就会不断生成,不断堵塞孔隙,硅酸盐不仅能大大增加抗渗性,而且随着时间的增长,在有水存在的情况下,抗渗效果会越来越好、增加渗透深度;油酰基多肽复合物在碱性条件下,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络合形成复合物,在内部中和碱,长效维持混凝土内部环境,防止返碱的发生;同时会产生大量的微小泡沫,切断了混凝土硬化过程中产生的毛细管通路,降低毛细管作用,提高抗渗性;油酰基多肽复合物有助于表面活性剂分子延展,显著降低表面活性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提高了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效果;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能够破坏混凝土体系中产生的静电引力,提高骨料成分的分散性,使其更加均匀的分布到混凝土的内部,增加混凝土内部的致密性;同时,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在水中渗透能力很强,在水泥浆体中可与Ca
2+
络合形成络合物,当络合物被SiO
32

等取代,产生结晶物或者沉淀物堵塞孔隙,从而增加抗渗性;且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并不会被消耗,从而具有长效的防水性能。
[0022]本专利技术设置防水砂浆与防水层形成复合防水结构,从根本上解决了建筑外墙面渗漏水问题,提高了防水质量,简化了施工工艺工序,减少了施工工期,提高了防水寿命。
[0023]应当理解,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中所描述的内容并非旨在限定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关键或重要特征,亦非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将通过以下的描述变得容易理解。
附图说明
[0024]结合附图并参考以下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各实施例的上述和其他特征、优点及方面将变得更加明显。在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素,其中:
[0025]图1是本实施例的楼体外墙面的防水施工过程图;
[0026]图2是本实施例的楼体外墙面的防水结构示意图。
[0027]其中,图1

2中的附图标记和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0028]1装饰层,2抗裂防水砂浆,3保温层,4防水剂,5墙体混凝土。
具体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楼体外墙面的防水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对楼体外墙面进行清理整平;喷涂防水剂,在外墙面形成厚度不小于1.5mm的防水层;所述防水剂包括:6

20w%十二烷基苯磺酸钠、1.2

18w%油酰基多肽复合物、5

15w%硅酸盐、20

40w%氢氧化钙和7

67.8w%水;待所述防水层干燥后,安装外墙保温层;涂抹抗裂防水砂浆,在所述保温层表面形成厚度为20mm的防水砂浆层;所述抗裂防水砂浆包括28w%水泥、56w%砂子、16w%水和水泥重量的0.2

0.3w%的防水剂;待所述防水砂浆层凝固干燥后,加装装饰层,完成楼体外墙面的防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与所述油酰基多肽复合物的重量比=1:(0.2

0.9)。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剂配制过程为: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加入水中,进行搅拌溶解,形成溶解液;将油酰基多肽复合物加入所述溶解液中,进行搅拌均匀,形成初级溶剂;将第一份氢氧化钙加入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世文陈嘉禾朱哲宇
申请(专利权)人:万舟伟业北京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