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太阳能热化学循环制备CO的方法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248421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30 12: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利用太阳能热化学循环制备CO的方法及装置,涉及太阳能制燃料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步骤S1,将Mn2O3与Na2CO3纯物质按照化学计量比进行均匀混合,形成Mn2O3与Na2CO3的固相混合物;步骤S2,将太阳能聚集为第一预设温度范围内的高温热能,利用高温热能加热固相混合物至800~900℃,使Mn2O3与Na2CO3在常压下发生高温吸热反应,生成固相产物NaMnO2和气相混合产物CO2、CO和O2;步骤S3,将气相混合产物CO2、CO和O2冷却至40℃,通过变压吸附对气相混合物进行分离,分别获得CO2、CO和O2纯物质;步骤S4,将上述步骤S3获得的CO2与外界通入的CO2混合预热后,与固相产物NaMnO2进行充分换热,在300~500℃和常压下发生低温放热反应,重新生成Mn2O3与Na2CO3,并返回上述步骤S1。S1。S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利用太阳能热化学循环制备CO的方法及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太阳能热化学制燃料以及CO2资源利用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锰氧化物与碳酸钠,利用太阳能热化学循环制备CO的方法及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社会各领域以巨大的能源消耗为基础高速发展,这使得具有高能量密度的化石能源成为了我国能源体系的支柱。化石燃料虽奠基了我国近现代社会的发展脚步,但其大量开发与粗放利用导致的巨大二氧化碳(CO2)排放量,严重影响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面对这一严峻挑战,利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将CO2转变为CO等高附加值燃料或化工产品,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关注。
[0003]通过聚光装置将太阳能聚集为高温热能,用以驱动CO2裂解反应生成CO,不仅可以实现CO2资源化利用;同时还将不稳定、低能量密度的太阳能以稳定、高密度的CO燃料化学能储存,实现太阳能的稳定利用。然而,CO2热裂解为CO与O2的反应温度极高(>3000℃),难以实际应用。
[0004]太阳能热化学循环通过引入循环载氧体(多为金属氧化物),并适当配置载氧体的氧化与还原反应间接分解CO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太阳能热化学循环制备CO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S1,将Mn2O3与Na2CO3纯物质按照化学计量比进行均匀混合,形成Mn2O3与Na2CO3的固相混合物;步骤S2,将太阳能聚集为第一预设温度范围内的高温热能,利用所述高温热能加热所述固相混合物至800~900℃,使Mn2O3与Na2CO3在常压下发生高温吸热反应,生成固相产物NaMnO2和气相混合产物CO2、CO和O2;步骤S3,将所述气相混合产物CO2、CO和O2冷却至40℃,通过变压吸附对气相混合物进行分离,分别获得CO2、CO和O2纯物质;步骤S4,将上述步骤S3获得的CO2与外界通入的CO2混合预热后,与所述固相产物NaMnO2进行充分换热,在300~500℃和常压下发生低温放热反应,重新生成Mn2O3与Na2CO3,并返回上述步骤S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2,所述将太阳能聚集为第一预设温度范围内的高温热能,包括:利用聚光集热装置,将太阳能聚集为1000℃
±
10℃的高温热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4,所述外界通入的CO2是从空气中获得的或集中捕集的。4.一种利用太阳能热化学循环制备CO的装置,用于实现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利用太阳能热化学循环制备CO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惰性吹扫气路(a),包括顺次相连的第一球阀(101)、第一压力表(106)、第一减压阀(104)、第二压力表(107)、第一质量流量控制计(110)和第一止回阀(113);CO2进气路(b),包括顺次相连的第三球阀(103)、第三压力表(108)、第二减压阀(105)、第四压力表(109)、第二质量流量控制计(111)和第二止回阀(114);反应与分离单元(c),包括顺次相连的缓冲罐(115)、预热器(116)、反应器(119)、冷却器(123)、第四温度计(124)、第五球阀(125)、变压吸附单元(126)、第六球阀(127)、CO2储气罐(128)、第七球阀(129)和气体泵(130),所述第一止回阀(113)与第二止回阀(114)汇聚并连接至所述缓冲罐(115)上游,所述气体泵(130)下游连接至所述预热器(116);第一旁通路(d1),与所述惰性吹扫气路(a)和CO2进气路(b)相连,其中,与所述惰性吹扫气路(a)的交点设置在第一球阀(101)与第一压力表(106)之间,与所述CO2进气路(b)的交点设置在第三球阀(103)与第三压力表(108)之间,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启斌焦钒金红光刘泰秀陈晨龙怡彪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