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震支座和建筑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24723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30 11:59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隔震支座和建筑物,其中,隔震支座包括了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隔震支座本体和阻尼器,该隔震支座可以应用在建筑物之上,用设置在建筑物与基础之间,设置在两个墙体之间,设置在立柱内,通过隔震支座本体的设置可以起到隔震的作用阻碍地震波在建筑物内的传导起到保护建筑物的作用,通过阻尼器的设置,可以对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起到限位和拉拽的作用,基于此在建筑物、墙体或立柱为隔震支座施加拉力的情况下,阻尼器可以对拉力进行缓冲,进而减少或避免拉力对隔震支座的影响,进而可以提高隔震效果,保障建筑物的安全。筑物的安全。筑物的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隔震支座和建筑物


[0001]本申请实施例涉及建筑
,尤其涉及一种隔震支座和建筑物。

技术介绍

[0002]地震是威胁人类的自然灾害之一,一种抗震构想是把建筑结构物和地面隔离开,在发生地震时,既可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又能保护建筑结构内部的设备设施不受破坏。如通过在建筑物与基础之间设置各种各样的隔震支座,比如滑移、滚动隔震装置,来隔离地震力向上部结构的传递。然而在地震发生过程中,随着建筑物受到地震的影响,建筑物和基础会为隔震支座施加拉力,这种拉力会影响隔震支座的隔震性能,会影响隔震效果,甚至会引发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0004]为此,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隔震支座。
[0005]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建筑物。
[0006]有鉴于此,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隔震支座,包括: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与所述第一固定板间隔布置;隔震支座本体,所述隔震支座本体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所述隔震支座本体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之间;多个阻尼器,多个所述阻尼器布置在所述隔震支座本体的周侧,所述阻尼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板,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板。
[0007]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为钢板。
[0008]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隔震支座还包括:锚固件,所述隔震支座本体通过所述锚固件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
[0009]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隔震支座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上,所述阻尼器通过所述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
[0010]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隔震支座还包括:第一传力构件,所述第一传力构件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板;第二传力构件,所述第二传力构件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板。
[0011]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阻尼器沿着所述隔震支座本体的轴线方向对称设置。
[0012]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阻尼器包括弹簧,所述弹簧的弹簧轴向拉力是基于弹簧数量和罕遇地震作用下构件的拉应力确定的。
[0013]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通过如下公式确定弹簧的弹簧轴向拉力:Nek< nF
ꢀꢀꢀꢀꢀꢀꢀ
(1)Nek=0.85DL

0.075LL

1.0Fek
ꢀꢀꢀꢀꢀꢀꢀ
(2)F=;kλ=Gd4/8D3n1ꢀꢀꢀꢀꢀꢀꢀ
(3)其中,Nek为罕遇地震作用下构件的拉应力;n为弹簧数量;F为弹簧轴向拉力;DL为恒荷载;LL为活荷载;Fek为地震作用力;k为弹簧刚度,单位为N/m,λ为弹簧轴向伸长量;G为弹簧材料切变模量;d为弹簧线径;D为弹簧弹簧中径;n1为弹簧有效圈数。
[0014]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建筑物,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隔震支座。
[0015]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建筑物还包括:基础和建筑物本体,所述隔震支座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基础,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建筑物本体;和/或柱体,所述隔震支座设置在所述柱体内;和/或墙体,所述隔震支座设置在所述墙体内。
[0016]相比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隔震支座包括了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隔震支座本体和阻尼器,该隔震支座可以应用在建筑物之上,用设置在建筑物与基础之间,设置在两个墙体之间,设置在立柱内,通过隔震支座本体的设置可以起到隔震的作用阻碍地震波在建筑物内的传导起到保护建筑物的作用,通过阻尼器的设置,可以对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起到限位和拉拽的作用,基于此在建筑物、墙体或立柱为隔震支座施加拉力的情况下,阻尼器可以对拉力进行缓冲,进而减少或避免拉力对隔震支座的影响,进而可以提高隔震效果,保障建筑物的安全。
附图说明
[0017]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申请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隔震支座的一个角度的示意性结构图;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隔震支座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性结构图。
[0018]其中,图1和图2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1阻尼器; 2第一固定板;3锚固件;4隔震支座本体; 5第二固定板; 6第一传力构件; 7第二传力构件; 8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通过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做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具体特征是对本申请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详细的说明,而不是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定,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20]如图1和图2所示,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隔震支座,包括:第一固
定板2;第二固定板5,所述第二固定板5与所述第一固定板2间隔布置;隔震支座本体4,所述隔震支座本体4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板2和所述第二固定板5,所述隔震支座本体4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板2和所述第二固定板5之间;多个阻尼器1,多个所述阻尼器1布置在所述隔震支座本体4的周侧,所述阻尼器1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板2,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板5。
[002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隔震支座包括了第一固定板2、第二固定板5、隔震支座本体4和阻尼器1,该隔震支座可以应用在建筑物之上,用设置在建筑物与基础之间,设置在两个墙体之间,设置在立柱内,通过隔震支座本体4的设置可以起到隔震的作用阻碍地震波在建筑物内的传导起到保护建筑物的作用,通过阻尼器1的设置,可以对第一固定板2和第二固定板5起到限位和拉拽的作用,基于此在建筑物、墙体或立柱为隔震支座施加拉力的情况下,阻尼器1可以对拉力进行缓冲,进而减少或避免拉力对隔震支座的影响,进而可以提高隔震效果,保障建筑物的安全。
[0022]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固定板2和所述第二固定板5为钢板。
[0023]在该技术方案中,进一步提供了第一固定板2和第二固定板5的取材,第一固定板2和第二固定板5为钢板,如此设置一方面提高了第一固定板2和第二固定板5的强度,另一方面,便于隔震支座本体4和阻尼器1的安装与定位。
[0024]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隔震支座还包括:锚固件3,所述隔震支座本体4通过所述锚固件3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板2和所述第二固定板5。
[0025]在该技术方案中,隔震支座还可以包括锚固件3,通过锚固件3的设置便于隔震支座本体4的安装和固定。
[0026]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隔震支座还包括:连接件8,所述连接件8设置在所述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与所述第一固定板间隔布置;隔震支座本体,所述隔震支座本体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所述隔震支座本体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之间;多个阻尼器,多个所述阻尼器布置在所述隔震支座本体的周侧,所述阻尼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板,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为钢板。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锚固件,所述隔震支座本体通过所述锚固件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上,所述阻尼器通过所述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传力构件,所述第一传力构件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板;第二传力构件,所述第二传力构件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板。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阻尼器沿着所述隔震支座本体的轴线方向对称设置。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劳海洋张杰杨晶晶王翔杨强
申请(专利权)人:甘肃宏强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