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于聚光的透镜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238061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30 11: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光学技术领域。易于聚光的透镜结构,包括透镜基体,透镜基体的右侧面包括从内至外依次设置的透射区、折射区、第一过渡连接区、第一反射区、第二过渡连接区以及第二反射区;透射区、折射区、第一过渡连接区、第一反射区、第二过渡连接区围成内凹的导光槽结构;透镜基体的中央开设有平凸透镜状的中空腔,中空腔的左侧面为平面,中空腔的右侧面包括内外设置的中央平面以及外凸曲面;中空腔的轴向正投影区域位于第二过渡连接区的内侧区域;透射区的轴向正投影区域的外边缘位于中央平面的轴向正投影区域的内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便于将位于透镜基体右侧中央的光源反射的光线,进行汇聚处理后,形成类圆柱的光线,提高聚光效果。果。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易于聚光的透镜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透镜。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LED无影灯所用的透镜照射出的光斑以圆锥方式反射出来且到达一定高度后光斑散,光线收集不充分,尤其是散射和漫射出的无法收集到,导致光晕出现。
[0003]现有透镜设计成无影灯后,灯头只能停留在照射面的1米左右位置,超过1米以上后,由于光线的散射,不利于保证聚光效果。
[0004]目前缺乏一种可以产生类圆柱光线的透镜结构,来提高聚光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易于聚光的透镜结构,已解决上述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0006]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易于聚光的透镜结构,包括透镜基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基体的右侧面包括从内至外依次设置的透射区、折射区、第一过渡连接区、第一反射区、第二过渡连接区以及第二反射区;
[0007]所述透射区为垂直于所述透镜基体的轴向的平面;所述折射区为从内至外向左倾斜设置的曲面;所述第一过渡连接区为从内至外向右倾斜的曲面;所述第一反射区为从内至外向左倾斜设置的曲面;所述第二过渡连接区为从内至外向右倾斜设置的曲面;所述第二反射区为从内至外从左倾斜设置的曲面;
[0008]所述透射区、折射区、第一过渡连接区、第一反射区、第二过渡连接区围成内凹的导光槽结构;
[0009]所述透镜基体的中央开设有平凸透镜状的中空腔,所述中空腔的左侧面为平面,所述中空腔的右侧面包括内外设置的中央平面以及外凸曲面;
[0010]所述中空腔的轴向正投影区域位于所述第二过渡连接区的内侧区域;
[0011]所述透射区的轴向正投影区域的外边缘位于所述中央平面的轴向正投影区域的内部。
[0012]本技术通过优化透镜基体的结构,便于将位于透镜基体右侧中央的光源反射的光线,进行汇聚处理后,形成类圆柱的光线,提高聚光效果。
[0013]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透射区与所述折射区围成钝角,所述折射区与所述第一过渡连接区围成锐角。
[0014]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反射区与所述第二反射区均为外凸曲面。
[0015]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过渡连接区与所述第二过渡连接区为圆锥形曲面。
[0016]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透镜基体的材质为透明硅胶。可提升5%以上的照度。
[0017]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透镜基体的材质为PMMA

8H材质。也能减少光强度通过透镜材料的,也是后期保证照度的关键。
[0018]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导光槽结构的右端中央为用于摆放发光灯珠的灯珠安装位;
[0019]所述透射区外侧的相对两端与发光灯珠围成的夹角为60
°‑
70
°

[0020]所述中央平面外侧的相对两端与发光灯珠围成的夹角为25
°‑
30
°

[0021]所述折射区的外侧与内侧两端分别与发光灯珠围成的夹角为5
°‑
10
°

[0022]所述第一过渡连接区的外侧与内侧两端分别与发光灯珠围成的夹角为15
°‑
20
°

[0023]所述第一反射区的外侧与内侧两端分别与发光灯珠围成的夹角为8
°‑
14
°

[0024]便于实现灯珠反射不同角度区域的光线汇聚。
[0025]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折射区的左端至灯珠安装位的连线与所述第一反射区左端至灯珠安装位的连线之间存有间隙,所述间隙的间隔角度小于7
°

[0026]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二反射区的左端的外径为50mm,所述第二反射区的右端的外径为26mm。
[0027]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二反射区的外侧覆盖有遮光涂层。
[0028]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遮光涂层是反射镜面层。
[0029]有益效果:
[0030]本技术可以减少光线的散射,产生类圆柱的光线。可使手术无影灯离照射面的距离提升至3米以上。更均匀的光斑、由于光线分布均匀,对于医药行业标准YY0627

2008医用电气设备第2部分:手术无影灯和诊断用照明灯安全专用要求,这一标准中的D10/D50的比值可达到80以上。光斑的有效照射面更大,热辐射可降低10%以上。
附图说明
[0031]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1的剖视图;
[0032]图2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1的光路示意图;
[0033]图3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1的局部光路示意图。
[0034]图中:1为透镜基体,2为发光灯珠,11为透射区,12为折射区,13为第一反射区,14为第二反射区,21为中央平面,22为外凸曲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
[0036]参见图1至图3,具体实施例1,易于聚光的透镜结构,包括透镜基体1,透镜基体1的右侧面包括从内至外依次设置的透射区11、折射区12、第一过渡连接区、第一反射区13、第二过渡连接区以及第二反射区14;透射区11为垂直于透镜基体的轴向的平面;折射区12为从内至外向左倾斜设置的曲面;第一过渡连接区为从内至外向右倾斜的曲面;第一反射区13为从内至外向左倾斜设置的曲面;第二过渡连接区为从内至外向右倾斜设置的曲面;第二反射区14为从内至外从左倾斜设置的曲面;透射区11、折射区12、第一过渡连接区、第一反射区13、第二过渡连接区围成内凹的导光槽结构;透镜基体的中央开设有平凸透镜状的中空腔,中空腔的左侧面为平面,中空腔的右侧面包括内外设置的中央平面21以及外凸曲面22;中空腔的轴向正投影区域位于第二过渡连接区的内侧区域;透射区11的轴向正投影区域的外边缘位于中央平面21的轴向正投影区域的内部。本技术通过优化透镜基体的结构,便于将位于透镜基体右侧中央的光源反射的光线,进行汇聚处理后,形成类圆柱的光
线,提高聚光效果。
[0037]中空腔的左侧面与右侧面通过圆柱面相连。中空腔是真空腔。
[0038]透射区11与折射区12围成钝角,折射区12与第一过渡连接区围成锐角。第一过渡连接区与第一反射区13围成锐角,第一反射区13与第二过渡连接区围成锐角。
[0039]第一反射区13与第二反射区14均为外凸曲面。第一过渡连接区与第二过渡连接区为圆锥形曲面。第一反射区涂覆有反射层。
[0040]第一反射区13的曲率半径为1.80m
‑1至1.90m
‑1。第二反射区14的曲率半径为0.6m
‑1至0.7m
‑1。折射区12为从左至右向外倾斜60
°
至65
°

[0041]折射区的左端以及右端位于第一反射区的左端与右端之间区域,第一反射区的左端以及右端位于第二反射区的左端与右端之间区域。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易于聚光的透镜结构,包括透镜基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基体的右侧面包括从内至外依次设置的透射区、折射区、第一过渡连接区、第一反射区、第二过渡连接区以及第二反射区;所述透射区为垂直于所述透镜基体的轴向的平面;所述折射区为从内至外向左倾斜设置的曲面;所述第一过渡连接区为从内至外向右倾斜的曲面;所述第一反射区为从内至外向左倾斜设置的曲面;所述第二过渡连接区为从内至外向右倾斜设置的曲面;所述第二反射区为从内至外从左倾斜设置的曲面;所述透射区、折射区、第一过渡连接区、第一反射区、第二过渡连接区围成内凹的导光槽结构;所述透镜基体的中央开设有平凸透镜状的中空腔,所述中空腔的左侧面为平面,所述中空腔的右侧面包括内外设置的中央平面以及外凸曲面;所述中空腔的轴向正投影区域位于所述第二过渡连接区的内侧区域;所述透射区的轴向正投影区域的外边缘位于所述中央平面的轴向正投影区域的内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易于聚光的透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射区与所述折射区围成钝角,所述折射区与所述第一过渡连接区围成锐角。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易于聚光的透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区与所述第二反射区均为外凸曲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易于聚光的透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渡连接区与所述第二过渡连接区为圆锥形曲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易于聚光的透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基体的材质为透明硅胶。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易于聚光的透镜结构,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俊俊谢同健盛海英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复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