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输出稳定浓度料浆的浓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236463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30 11: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输出稳定浓度料浆的浓密装置,浓密容器下端设置有清水排放口,内部安装有倒U形隔板,该倒U形隔板的前后两端分别与浓密容器的前后侧壁相固定;该倒U形隔板的一块板下端连接到清水排放口的一侧,另一块板下端悬空于浓密容器内腔;浓密容器内部还安装有前后两端分别与浓密容器的前后侧壁相固定的溢流隔板,该溢流隔板下端连接到清水排放口的另一侧,该溢流隔板上端位于倒U形隔板的两块板之间并且该溢流隔板上端高于所述另一块板下端;浓密容器下侧连接有位于清水排放口外侧的料浆排放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液位维持在固定高度,多余水靠压差通过设置在装置底部的清水排放口排出。底部排出溢流水对于稳定底流浓度具有明显效果。度具有明显效果。度具有明显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输出稳定浓度料浆的浓密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料浆浓密装置。可用于实验室料浆浓密试验,也可用于矿浆浓密充填生产一线。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充填矿浆浓密装置,比如深锥浓密机上端口设有溢流偃,溢流水从浓密机上端口排出。由于要求液位必须超过浓密机顶端,充填实验和生产中发现,这类结构的浓密装置存在输出底流浓度不稳定现象,影响充填作业质量。另一方面,由于现有浓密装置底流排放浓度难于调节,在开展矿浆浓密实验时难于实现以底流排放浓度为变量的设计实验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输出稳定浓度料浆的浓密装置,第一、获得更加稳定浓度的底流充填料浆;第二、实现底流排放浓度的调节。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输出稳定浓度料浆的浓密装置,包括上端口开放的浓密容器,所述浓密容器下端设置有清水排放口;所述浓密容器内部安装有倒U形隔板,该倒U形隔板的前后两端分别与浓密容器的前后侧壁相固定;该倒U形隔板的一块板下端连接到所述清水排放口的一侧,另一块板下端悬空于浓密容器内腔;所述浓密容器内部还安装有前后两端分别与浓密容器的前后侧壁相固定的溢流隔板,该溢流隔板下端连接到所述清水排放口的另一侧,该溢流隔板上端位于倒U形隔板的两块板之间并且该溢流隔板上端高于所述另一块板下端;所述浓密容器下侧连接有位于所述清水排放口外侧的料浆排放管。
[0006]优选地,所述溢流隔板可上下滑动地安装在所述清水排放口的侧部。
[0007]进一步优选地,在所述清水排放口的侧部开设固定孔并在所述溢流隔板不同高度开设定位孔,通过穿过不同高度开设的定位孔并固定于所述固定孔中的螺栓实现溢流隔板在不同高度状态下的固定。
[0008]优选地,在所述浓密容器内侧壁不同高度安装至少两个浓度计用于测量浓密容器内液面浓度数据。
[0009]本技术的积极效果在于:
[0010]第一、传统浓密机溢流水通过顶部排出,要求液位必须超过浓密机顶端,容易造成浓度降低和不稳定。本技术装置液位维持在固定高度,多余水靠压差通过设置在装置底部的清水排放口排出,底部排出溢流水对于稳定底流浓度具有明显效果。
[0011]第二、本技术优化技术方案中,通过向上推动溢流隔板增加导流腔的高度,通过向下抽拉所述溢流隔板降低导流腔的高度。溢流隔板的高度根据需要获得的底流浓度进行调节,更便于开展以底流排放浓度为变量的矿浆浓密实验。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中,1、浓密容器,2、倒U形隔板,3、浓密腔,4、导流腔,5、溢流隔板,6、料浆排放管,7、清水排放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技术。
[0015]如图1,本实施例包括上端口开放、下端具有清水排放口7的浓密容器1。浓密容器1安装有支腿(附图省略了该支腿)。所述浓密容器1内部安装有倒U形隔板2,该倒U形隔板2的前后两端分别与浓密容器1的前后侧壁相固定,该倒U形隔板2的一块板下端连接到所述清水排放口7的一侧,另一块板下端悬空于浓密容器1内腔。所述浓密容器1内部还安装有前后两端分别与浓密容器1的前后侧壁相固定的溢流隔板5,该溢流隔板5下端连接到所述清水排放口7的另一侧(即所述倒U形隔板2的一块板下端对侧),该溢流隔板5上端位于所述倒U形隔板2的一块板与另一块板之间,并且该溢流隔板5上端高于所述另一块板的悬空端。所述浓密容器1下侧连接有位于所述清水排放口7外侧的料浆排放管6。
[0016]上述实施例中,溢流隔板5与清水排放口7之间的空间为导流腔4,浓密容器1内导流腔4之外的空间为浓密腔3。
[0017]本技术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溢流隔板5可上下滑动地安装在所述清水排放口7的侧部。具体安装方式比如:在所述清水排放口7的侧部固定两条上下走向的滑轨,将所述溢流隔板5安装在滑轨中,在所述清水排放口7的侧部开设固定孔并在所述溢流隔板5不同高度开设定位孔,通过穿过不同高度开设的定位孔并固定于所述固定孔中的螺栓实现溢流隔板5在不同高度状态下的固定。
[0018]本技术工作原理是:低浓度料浆以及必要的絮凝材料通过浓密容器1的上端口持续加入,也可通过与浓密容器1侧壁相连的加料管持续加入。加入后,低浓度料浆在自重作用下发生物理沉降。随着料浆逐渐沉降,浓密腔3内底部成为高浓度区,上部为溢流水区。当液位超过溢流隔板5顶端时,溢流水在压强作用下越过溢流隔板5进入导流腔4内,并经清水排放口7排出。稳定浓度料浆通过料浆排放管6排放。
[0019]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溢流隔板5的高度根据需要获得的底流浓度进行调节。通过向上推动所述溢流隔板5增加导流腔4的高度,通过向下抽拉所述溢流隔板5降低导流腔4的高度。
[0020]第三实施例中,在浓密容器1内侧壁安装浓度计(附图省略了该浓度计)用于获取浓密腔3液面浓度数据。比如在浓密容器1内侧壁不同高度安装多个浓度计实时测量浓密腔3液面浓度数据。当测得浓度过低时,降低料浆排放管6排放速率从而维持浓密腔3液面处于恒定高度。当测得浓度过高时,降低清水排放口7排水速率。最终目标是获得更加稳定的底流浓度。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输出稳定浓度料浆的浓密装置,包括上端口开放的浓密容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浓密容器(1)下端设置有清水排放口(7);所述浓密容器(1)内部安装有倒U形隔板(2),该倒U形隔板(2)的前后两端分别与浓密容器(1)的前后侧壁相固定;该倒U形隔板(2)的一块板下端连接到所述清水排放口(7)的一侧,另一块板下端悬空于浓密容器(1)内腔;所述浓密容器(1)内部还安装有前后两端分别与浓密容器(1)的前后侧壁相固定的溢流隔板(5),该溢流隔板(5)下端连接到所述清水排放口(7)的另一侧,该溢流隔板(5)上端位于倒U形隔板(2)的两块板之间并且该溢流隔板(5)上端高于所述另一块板下端;所述浓密容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再海王增加杨纪光朱庚杰郭加仁荆晓东盛宇航李广波宋泽普桑来发王鹏涛刘杰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黄金矿业科技有限公司充填工程实验室分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