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的急救降温服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234984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30 11: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是一种便携式的急救降温服,包括降温服本体,降温服本体上设置有前襟、后襟以及帽体,后襟和帽体上分别设置有放置袋体,放置袋体内配合填充有蓄冷液;前襟处装设有拉链体,且前襟的两腋下、腹部两侧以及腹股沟两侧处分别装设有风扇体,风扇体通过导线与一移动电源相连接,位于腋下和腹股沟处的风扇体的气流流动方向为由外往内吹送,位于腹部处的风扇体的气流流动方向为由内往外吹送,风扇体吹送的气流形成一循环流动的气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方便穿戴,并利用蓄冷冰袋与人体皮肤接触从而实现热量交换,达到物理降温的功能,而且通过循环流动的气流,将体表的温度进行空冷冷却,提高空冷过程中的冷却效果。提高空冷过程中的冷却效果。提高空冷过程中的冷却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携式的急救降温服


[0001]本技术涉及的是降温服的设计与应用领域,更具体地说是一种便携式的急救降温服。

技术介绍

[0002]热射病通常发生在夏季高温、高湿的天气,如果病员发生热射病的症状,需要对其进行紧急降温处理。现有的院前急救过程中,医护人员一般都是通过使用冰块、降温喷剂、外部风扇等辅助设备进行紧急地物理降温治疗,但是使用冰块、降温喷剂容易存在制冷量不足,制冷面积小,持续性差,不方便固定使用,不利于转移运送,所以存在较多使用上的不足。
[0003]中国专利:一种热射病患者院前急救降温服,申请号为:202211150408.8,该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急救降温服,通过在上层衣与下层衣上设置制冷冰袋,使其可以更广泛地与人体皮肤接触,提高物理降温功能,达到快速降温的效果。上述专利也是通过直拉接触式的物理热交换的原理,实现热量的交换,从而达到人体物理降温的效果,由于人体体表与制冷冰袋的接触面大小决定着物理降温的效果,容易存在接触不良而降低制冷效果,而且制冷面积受到较大的限制,持续性也不高。
[0004]本技术方案是在现有急救降温服的结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地改良与完善,本方案的急救降温服,不仅可以方便穿戴,并利用蓄冷冰袋与人体皮肤接触从而实现热量交换,达到物理降温的功能,而且可以通过循环流动的气流,将体表的温度进行空冷冷却,同时通过雾化器及蓄冷冰袋的放冷功能,进一步地提高空冷过程中的冷却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公开的是一种便携式的急救降温服,其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和缺点。
[0006]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一种便携式的急救降温服,包括降温服本体,所述降温服本体上设置有前襟、后襟以及帽体,所述后襟和帽体上分别设置有放置袋体,该放置袋体内配合填充有蓄冷液;所述前襟处装设有拉链体,且所述前襟的两腋下、腹部两侧以及腹股沟两侧处分别装设有风扇体,该风扇体通过导线与一移动电源相连接,位于腋下和腹股沟处的所述风扇体的气流流动方向为由外往内吹送,位于腹部处的所述风扇体的气流流动方向为由内往外吹送,所述风扇体吹送的气流形成一循环流动的气流。
[0008]更进一步,所述前襟上还设置有输液管体,该输液管体的一端连接设置有雾化喷头,另一端与一储液袋相连接,所述雾化喷头与所述移动电源相连接,该移动电源为所述雾化喷头提供电源,所述雾化喷头位于所述风扇体前侧。
[0009]更进一步,所述前襟上设置有口袋体,所述移动电源和所述储液袋可活动放置在所述口袋体内。
[0010]更进一步,所述降温服本体的的两个袖口处分别设置有收口包边。
[0011]更进一步,所述帽体与所述前、后襟连为一体。
[0012]更进一步,所述蓄冷液为冰晶蓄冷液。
[0013]通过上述对本技术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
[0014]优点一:本技术通过在后襟和帽体上设置填充有蓄冷液的放置袋体,可以实现人体背部与头颈部的接触式的降温处理,实现物理降温的效果。
[0015]优点二:本技术通过在前襟的两腋下、腹部两侧以及腹股沟两侧处分别装设有风扇体,利用风扇体形成一个循环流动的空冷气流,快速、待续地降低人体体温,达到更好地急救降温效果。
[0016]优点三:本技术通过设置雾化喷头,与风扇体相互配合,进一步地提高空冷气流的冷却降温效果。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技术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是本技术风扇体与移动电源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0]其中,前襟1、拉链体11、风扇体12、导线13、移动电源14、输液管体15、雾化喷头16、储液袋17、后襟2、帽体3、放置袋体4、口袋体5、收口包边6。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来进一步地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0022]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便携式的急救降温服,包括降温服本体,所述降温服本体上设置有前襟1、后襟2以及帽体3,所述帽体3与所述前、后襟(1、2)连为一体,所述降温服本体的的两个袖口处分别设置有收口包边6。所述后襟2和帽体3上分别设置有放置袋体4,该放置袋体4内配合填充有蓄冷液,蓄冷液为冰晶蓄冷液。通过在后襟2和帽体3上设置填充有蓄冷液的放置袋体4,可以实现人体背部与头颈部的接触式的降温处理,实现物理降温的效果。
[0023]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前襟1处装设有拉链体11,且所述前襟1的两腋下、腹部两侧以及腹股沟两侧处分别装设有风扇体12,该风扇体12通过导线13与一移动电源14相连接,位于腋下和腹股沟处的所述风扇体12的气流流动方向为由外往内吹送,位于腹部处的所述风扇体12的气流流动方向为由内往外吹送,所述风扇体12吹送的气流形成一循环流动的气流。通过在前襟1的两腋下、腹部两侧以及腹股沟两侧处分别装设有风扇体12,利用风扇体12形成一个循环流动的空冷气流,快速、待续地降低人体体温,达到更好地急救降温效果。
[0024]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前襟1上还设置有输液管体15,该输液管体15的一端连接设置有雾化喷头16,另一端与一储液袋17相连接,所述雾化喷头16与所述移动电源14相连接,该移动电源14为所述雾化喷头16提供电源,所述雾化喷头16位于所述风扇体12前侧。所述前襟1上设置有口袋体5,所述移动电源14和所述储液袋17可活动放置在所述口袋体5内。通过设置雾化喷头16,与风扇体12相互配合,进一步地提高空冷气流的冷却降温效果。
[0025]以下是本实施例的具体使用过程:
[0026]将降温服本体穿戴在患者身上,患者穿戴后呈仰卧位躺卧,患者的后背压设在降温服本体的后襟2上,同时,降温服本体的帽体3包裹在患者的头颈部,降温服本体的后襟2和帽体3上的放置袋体4分别抵压在患者的背部与头颈部处,利用放置袋体4内的冰晶蓄冷液给患者的后背与头颈部降温;
[0027]再将前襟1的拉链11拉合,打开风扇体12,位于腋下和腹股沟处的风扇体12的气流流动方向为由外往内吹送,位于腹部处的风扇体12的气流流动方向为由内往外吹送,风扇体12吹送的气流形成一循环流动的气流,患者的腋下、腹肌沟处的动脉血管处,在两此降温,可以更好地实现降温效果。风扇体12形成的循环气流将降温服本体鼓起膨胀,患者前胸部形成一个动态的降温流通空间,更好地实现降温效果。
[0028]上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设计构思并不仅局限于此,凡是利用此构思对本技术进行非实质性地改进,均应该属于侵犯本技术保护范围的行为。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携式的急救降温服,其特征在于:包括降温服本体,所述降温服本体上设置有前襟、后襟以及帽体,所述后襟和帽体上分别设置有放置袋体,该放置袋体内配合填充有蓄冷液;所述前襟处装设有拉链体,且所述前襟的两腋下、腹部两侧以及腹股沟两侧处分别装设有风扇体,该风扇体通过导线与一移动电源相连接,位于腋下和腹股沟处的所述风扇体的气流流动方向为由外往内吹送,位于腹部处的所述风扇体的气流流动方向为由内往外吹送,所述风扇体吹送的气流形成一循环流动的气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携式的急救降温服,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襟上还设置有输液管体,该输液管体的一端连接设置有雾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生桂李奕鑫张晶元智昊艾美琴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〇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