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热井用的氮气保护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232442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30 11: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地热井用的氮气保护模块,包括隔气环、软管以及氮气发生组件。隔气环能够滑动设置在地热井的套管中,且滑动套设在隔热管上。隔气环上具有沿着竖直方向贯通的走气通道。软管位于隔气环的上方,一端与走气通道连通,另一端能够与井口装置上的注气口连通。氮气发生组件能够与井口装置上的注气口连通,以向软管中输入压缩氮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地热井用的氮气保护模块能够有效的放置进入井口装置内的氮气与内部的空气进行分隔,避免氮气渗透至空气中,而且能够保证空气完全排出,增强保护效果,实用性强。实用性强。实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地热井用的氮气保护模块


[0001]本技术属于地热井保护
,具体涉及一种地热井用的氮气保护模块。

技术介绍

[0002]地热是一种特殊的资源,首先既像其他资源一样能被人们开发利用、造福人类,同时它又与别的资源有着巨大的差异。关于地热井通常要下入套管,并且在套管的顶端安装井口装置,井口装置上设有在套筒内部向下延伸且用于输送地热水的隔热管。因为套管及隔热管的顶部并未浸入至地热水中,受到内部潮湿环境及残留在套管内部空气的影响,会出现电化学腐蚀,影响套管和隔热管的使用寿命。
[0003]现有技术中,为了缓解电化学腐蚀,通常会向井口装置中注入氮气,通过氮气进行保护,常规做法是通过压力泵直接在井口装置上设置的注气口注入氮气,但是氮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因此该种方式氮气直接渗透至空气中,也可能直接在井口装置上设置的排气口导出,进而无法保证井口装置与套管形成的密封腔内空气完全排出,进而无法保证缓解电化学腐蚀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地热井用的氮气保护模块,旨在能够解决现有的地热井内氮气保护方式实用性差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地热井用的氮气保护模块,包括隔气环、软管以及氮气发生组件;所述隔气环用于滑动设置在地热井的套管中,且滑动套设在隔热管上;所述隔气环上具有沿着竖直方向贯通的走气通道;所述软管位于所述隔气环的上方,一端与所述走气通道连通,另一端用于与井口装置上的注气口连通;所述氮气发生组件用于与井口装置上的注气口连通,以向所述软管中输入压缩氮气;
[0006]其中,随着氮气在所述隔气环下方增压,使所述隔气环上行,以将所述隔气环上方的空气挤出井口装置。
[000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隔气环包括套环、外翼以及内翼;所述套环与套管间隙配合,所述套环具有供隔热管穿过的过孔,所述过孔与所述隔热管间隙配合;所述外翼围设在所述套环的外侧,且顶端与所述套环固定连接,所述外翼与所述套管的外壁面围合形成底部敞口的第一环形气压腔;所述内翼设置在所述过孔中,且绕着所述过孔环形设置,所述内翼的顶端与所述套环固定连接,所述内翼与所述过孔的侧壁围合形成底部敞口的第二环形气压腔。
[000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外翼为锥型外形结构,所述外翼顶端的直径小于所述外翼底端的直径。
[000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内翼为锥型外形结构,所述内翼顶端的直径大于所述内翼底端的直径。
[00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氮气发生组件包括氮气发生器以及压缩泵;所述
氮气发生器通过连接管路与井口装置上的注气口相连;所述压缩泵设置在所述氮气发生器与井口装置的注气口之间,用于对传输的氮气进行压力输送。
[00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压缩泵还通过连接管路与井口装置上的出气口相连;
[0012]其中,在所述压缩泵与井口装置的注气口之间设有第一阀门,在所述压缩泵与井口装置的出气口之间设有第二阀门;
[0013]其中,所述第一阀门与井口装置的注气口之间设有第一排气管,且在所述第一排气管上设有第三阀门,所述第二阀门与井口装置的出气口之间设有第二排气管,所述第二排气管上设有第四阀门。
[0014]本实现方式中,氮气发生组件能够通过井口装置上的注气口输入压缩氮气,压缩氮气能够通过软管及走气通道进入至隔气环的下方,当隔气环下方的气压增大,势必会推动隔气环上升,此时隔气环可将套环内的空气通过井口装置上的出气口排出至外部。本实现方式提供的地热井用的氮气保护模块能够有效的放置进入井口装置内的氮气与内部的空气进行分隔,避免氮气渗透至空气中,而且能够保证空气完全排出,增强保护效果,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地热井用的氮气保护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地热井用的氮气保护模块的隔气环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地热井用的氮气保护模块的隔气环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8]附图标记说明:
[0019]10、隔气环;11、套环;12、外翼;13、内翼;14、走气通道;20、软管;30、氮气发生组件;31、氮气发生器;32、压缩泵;33、第一阀门;34、第二阀门;35、第三阀门;36、第四阀门;40、井口装置;41、注气口;42、出气口;50、套管;60、隔热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1]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现对本技术提供的地热井用的氮气保护模块进行说明。所述地热井用的氮气保护模块,包括隔气环10、软管20以及氮气发生组件30。隔气环10能够滑动设置在地热井的套管50中,且滑动套设在隔热管60上。隔气环10上具有沿着竖直方向贯通的走气通道14。软管20位于隔气环10的上方,一端与走气通道14连通,另一端能够与井口装置40上的注气口41连通。氮气发生组件30能够与井口装置40上的注气口41连通,以向软管20中输入压缩氮气。
[0022]其中,随着氮气在隔气环10下方增压,使隔气环10上行,以将隔气环10上方的空气挤出井口装置40。
[0023]本实施例提供的地热井用的氮气保护模块,与现有技术相比,氮气发生组件30能
够通过井口装置40上的注气口41输入压缩氮气,压缩氮气能够通过软管20及走气通道14进入至隔气环10的下方,当隔气环10下方的气压增大,势必会推动隔气环10上升,此时隔气环10可将套环11内的空气通过井口装置40上的出气口42排出至外部。本实施例提供的地热井用的氮气保护模块能够有效的放置进入井口装置40内的氮气与内部的空气进行分隔,避免氮气渗透至空气中,而且能够保证空气完全排出,增强保护效果,实用性强。
[0024]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隔气环10可以采用如图2至图3所示结构。参见图2至图3,隔气环10包括套环11、外翼12以及内翼13。套环11与套管50间隙配合,套环11具有供隔热管60穿过的过孔,过孔与隔热管60间隙配合。外翼12围设在套环11的外侧,且顶端与套环11固定连接,外翼12与套管50的外壁面围合形成底部敞口的第一环形气压腔。内翼13设置在过孔中,且绕着过孔环形设置,内翼13的顶端与套环11固定连接,内翼13与过孔的侧壁围合形成底部敞口的第二环形气压腔。
[0025]套环11与分别与套管50和隔热管60间隙配合,能够保证其能够依靠自身的重力下行,以直接落在地热水的液位处。而外翼12与套环11的外壁形成下端敞口的第一环形气压腔,能够在套环11的下方压力过大后,张开以与套管50的内壁抵接;而内翼13与过孔的侧壁形成下端敞口的第二环形气压腔,也能够在套环11下方的压力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地热井用的氮气保护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隔气环、软管以及氮气发生组件;所述隔气环用于滑动设置在地热井的套管中,且滑动套设在隔热管上;所述隔气环上具有沿着竖直方向贯通的走气通道;所述软管位于所述隔气环的上方,一端与所述走气通道连通,另一端用于与井口装置上的注气口连通;所述氮气发生组件用于与井口装置上的注气口连通,以向所述软管中输入压缩氮气;其中,随着氮气在所述隔气环下方增压,使所述隔气环上行,以将所述隔气环上方的空气挤出井口装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热井用的氮气保护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气环包括套环、外翼以及内翼;所述套环与套管间隙配合,所述套环具有供隔热管穿过的过孔,所述过孔与所述隔热管间隙配合;所述外翼围设在所述套环的外侧,且顶端与所述套环固定连接,所述外翼与所述套管的外壁面围合形成底部敞口的第一环形气压腔;所述内翼设置在所述过孔中,且绕着所述过孔环形设置,所述内翼的顶端与所述套环固定连接,所述内翼与所述过孔的侧壁围合形成底部敞口的第二环形气压腔。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瑞军汪浩李笑天陈蒙辉邵德廷王洪亮刘向群李斌马杰郑若思陶留义宋现龙高小荣孙彩霞刘健卢星辰任小庆刘林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绿源地热能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