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MPPT太阳能控制器以及供能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225512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30 11: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MPPT太阳能控制器以及供能控制系统,所述控制器包括主控单元、MPPT光伏充电电路、升降压电路、电池组件、感测组件及通讯组件;MPPT光伏充电电路用于时刻跟踪太阳能的最大充电功率点,并将产生的电能供给电池组件或通过升降压电路供给主控单元、通讯组件及感测组件;升降压电路用于对电能升压/降压;感测组件用于获取环境光强度和/或雷达检测信息并发送给主控单元;通讯组件用于接收控制端发送的控制信号,也用于将主控单元的控制指令发送给附加供能设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有效地跟踪太阳能最大功率点,提高获能效率,还能通过感测组件智能判断光照强度以及与人或物的距离信息,并结合时间对附加供能设备进行控制。控制。控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MPPT太阳能控制器以及供能控制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太阳能充电控制
,尤其涉及一种MPPT太阳能控制器以及供能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市场上存在的太阳能控制器样式较多,但这些传统太阳能控制器存在很多缺陷:如充电效率低下、控制精度不高以及太阳能获能率不高等问题。现有的太阳能控制器都是将太阳能光伏组件产生的电能存储到电池组件中。但是由于各种光照条件导致太阳能光伏组件的电压电流不稳定,因此现有的太阳能控制器无法保证太阳能光伏组件时刻以最大功率向蓄电池供电。
[0003]因此,上述问题亟需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MPPT太阳能控制器以及供能控制系统,其解决了现有太阳能充电方案不能时刻按照太阳能光伏组件的最大功率给电池充电的技术问题。
[0006](二)技术方案
[0007]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
[0008]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MPPT太阳能控制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MPPT太阳能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控单元、MPPT光伏充电电路、升降压电路、电池组件、感测组件以及通讯组件;所述MPPT光伏充电电路用于时刻跟踪太阳能的最大充电功率点,并依据所述主控单元的控制信号将产生的电能供给所述电池组件或通过所述升降压电路供给所述主控单元、所述通讯组件以及所述感测组件;所述升降压电路用于将所述MPPT光伏充电电路所产生的电能升压和/或降压;所述电池组件用于存储所述MPPT光伏充电电路输入的电能;所述感测组件用于获取环境光强度和/或雷达检测信息并发送给所述主控单元;所述通讯组件用于接收预设的控制端发送的控制信号,也用于将所述主控单元的控制指令发送给预设的附加供能设备。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MPPT太阳能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测组件包括雷达传感器和光敏传感器;所述通讯组件包括蓝牙模块和LORA通信模块。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MPPT太阳能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MPPT光伏充电电路包括:与所述主控单元依次连接的隔离驱动子电路和光伏充电子电路;所述隔离驱动子电路包括:隔离驱动芯片、第四十四电容、第四十五电容、第四十六电容、第四十八电容、第四十九电容、第五十电容、第五十四电阻、第五十七电阻、第五十八电阻、第五十九电阻、第四二极管、第五二极管、第六二极管、3.3V输入电压以及12V输入电压;所述隔离驱动芯片的第十一管脚、所述第四十六电容的一端、所述第四十四电容的一端均接入3.3V输入电压,所述第四十六电容的另一端和所述第四十四电容的另一端同时接地;所述隔离驱动芯片的第十二管脚、所述第五十八电阻的一端、所述第四十九电容的一端均连接所述主控单元的第一PWM信号输出端,所述第五十七电阻的一端和所述第五十电容的一端、所述隔离驱动芯片的第十四管脚均连接所述主控单元的第二PWM信号输出端,且所述第五十八电阻的另一端、所述第四十九电容的另一端、所述第五十七电阻的另一端、所述第五十电容的另一端以及所述隔离驱动芯片的第十五管脚均接地;所述隔离驱动芯片的第八管脚同时连接所述第五十四电阻的一端和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阴极,所述第五十四电阻的另一端和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阳极连接且作为第一控制信号输出端;所述隔离驱动芯片的第七管脚同时连接所述第四十五电容的一端和所述第五二极管的阴极,所述隔离驱动芯片的第三管脚、所述五二极管的阳极以及所述第四十八电容的一端均接入12V输入电压,所述第四十八电容的另一端和所述隔离驱动芯片的第二管脚接地;所述隔离驱动芯片的第六管脚和所述四十五电容的另一端连接作为第三控制信号的输出端;所述隔离驱动芯片的第一管脚同时连接所述第五十九电阻的一端和所述第六二极管的阴极,所述第五十九电阻的另一端和所述第六二极管的阳极连接且作为第三控制信号的输出端;所述光伏充电子电路包括:光伏电压输入端、电池组件的正接入端、电池组件的负接入端、第二共模电感、第三电感、第二十二电容、第二十三电容、第二十四电容、第一隔离电阻、第二隔离电阻、第二十五电容、第二十六电容、第二十七电容、第二十八电容、第二十九电容、第三十电容、第三十二电容、第三十三电容、第三十四电容、第三十六电容、第三十七电容、第三十八电容、第三十九电容、第四十二电容、第四十三电容、第二稳压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六开关MOS管、第七开关MOS管、第八MOS管、第九MOS管、第十MOS管、第十一MOS管、第
三十五电阻、第三十六电阻、第三十七电阻、第三十八电阻、第三十九电阻、第四十电阻、第四十一电阻、第四十四电阻、第四十五电阻、第四十七电阻、第四十九电阻、第五十电阻、第五十一电阻、第五十二电阻、第五十三电阻、第五十五电阻以及第五十六电阻;所述第二十二电容并联于所述光伏电压输入端的正负极,且所述第二十二电容也并联于所述第二共模电感的第一管脚和第三管脚之间;所述第二共模电感的第二管脚、所述第三十五电阻的另一端、所述第二十三电容的另一端以及所述第二十四电容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第二共模电感的第四管脚分别与所述第三十五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二十三电容的一端、所述第二十四电容的一端、所述第一隔离电阻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隔离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隔离电阻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隔离电阻的另一端均连接所述第二十五电容的一端、所述第二十六电容的一端、所述第二十七电容的一端、所述第二十八电容的一端、所述第二十九电容的一端、所述第三十六电阻的一端、第六MOS管的漏极以及第七MOS管的漏极,且所述第二十五电容的一端、所述第二十六电容的一端、所述第二十七电容的一端、所述第二十八电容的一端、所述第二十九电容的一端均接地;所述第三十六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四十四电阻的一端和所述第四十五电阻的一端,所述第四十四电阻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三十二电容的一端均连接所述主控单元,所述第三十二电容的另一端和所述四十五电阻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第六MOS管的栅极同时连接所述第三十八电阻的一端和所述第四十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七MOS管的栅极同时连接所述第三十九电阻的一端和所述第四十一电阻的一端,且所述第三十八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十九电阻的另一端均连接所述隔离驱动子电路的第一控制信号输出端,所述第七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三十七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三十七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十电容的一端,所述第三十电容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七MOS管的源极;所述第六MOS管的源极、第七MOS管的源极、第四十电阻的另一端、第四十一电阻的另一端、所述第三十电容的另一端、第十MOS管的漏极、第四十九电阻的一端、第三二极管的阴极、第三电感的一端均连接所述隔离驱动子电路的第二控制信号的输出端;所述第十MOS管的栅极同时连接所述第五十电阻的一端和所述第五十一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五十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隔离驱动子电路的第三控制信号的输出端,所述第四十九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四十三电容的一端;且所述第五十一电阻的另一端、所述第十MOS管的源极、所述第四十三电容的另一端、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均接地;所述第三电感的另一端同时连接所述第三十三电容的一端、所述第三十四电容的一端、所述第三十六电容的一端、所述第四十二电容的一端、所述第三十八电容的一端、所述第三十九电容的一端、所述第三十七电容的一端、所述第九MOS管的漏极以及所述第十MOS管的漏极;且所述第三十三电容的另一端、所述第三十四电容的另一端、所述第三十六电容的另一端、所述第四十二电容的另一端、所述第三十八电容的另一端、所述第三十九电容的另一端、所述第三十七电容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第九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十MOS管的栅极、所述第二稳压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十一MOS管的源极以及第四十七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一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五十三电阻的一端和所述第五十五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五十三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主控单元,所述第五十五电阻的另一端和所述第十一MOS管的栅极接地;
所述第九MOS管的源极、所述第十MOS管的源极、所述第二稳压二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剑锋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欧立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