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生态修复的耐风浪的浮式牡蛎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223662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30 11: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生态修复的耐风浪的浮式牡蛎礁,包括浮筏和牡蛎礁本体,所述牡蛎礁本体内设有牡蛎生长繁殖巷道,巷道的两端贯通牡蛎礁本体的表面形成两个巷道口,两个巷道口位于牡蛎礁本体的相对的两个水平方向的侧面上,所述牡蛎礁本体设有悬挂杆,所述悬挂杆能够转动地悬挂在所述浮筏上,所述悬挂杆上设有一块挡浪板,挡浪板所在的平面为竖平面,所述巷道口的开口方向垂直于所述挡浪板所在的平面。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能够在非小海浪区进行投放牡蛎进行生态修复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牡蛎礁只能够在海浪较小的海域进行修复而且退潮时牡蛎会裸露死亡的问题。时牡蛎会裸露死亡的问题。时牡蛎会裸露死亡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生态修复的耐风浪的浮式牡蛎礁


[0001]本技术涉及生态修复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生态修复的耐风浪的浮式牡蛎礁。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海洋过度开发对河口海岸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产生了近岸海域海洋生物资源衰退、水质恶化等问题。而当前海岸工程中海堤常采用混凝土硬质结构防护,这种结构消浪效果好、越浪小,但生态效果较差,一般水生生物很难在海堤上附着生存。
[0003]有研究表明,通过牡蛎礁可以进行海洋生态环境修复,在增加生物多样性的同时,能够净化水质。尽管当前有部分海堤工程提出结合人工牡蛎礁进行防护,提升海堤生态化水平。但随着海水的落潮,海洋生物会直接暴露在阳光之下,这些生物的生存概率也会大大减小。牡蛎礁建设中存在牡蛎礁生境营造不佳等问题。
[0004]对比文件,专利CN113287551A,其人工礁体为一种竹片制成的笼形结构,底部为石灰石、吸附袋等,这种竹质结构可能易于腐蚀破损,难以持久应用。
[0005]而且现有的牡蛎礁进行生态修复时只能够在海区风浪较小的海洋进行,海浪大的区域则海浪会破坏牡蛎的生长甚至将牡蛎冲走。牡蛎礁布设后养护困难,生长繁殖面临藤壶、海星等生物的威胁。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能够在非小海浪区用牡蛎进行生态修复的耐风浪的浮式牡蛎礁,解决了现有的牡蛎礁生态修复只能够在海浪较小的海域进行且落潮时牡蛎会裸露死亡的问题。
[0007]以上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的:一种用于生态修复的耐风浪的浮式牡蛎礁,包括浮筏和牡蛎礁本体,所述牡蛎礁本体内设有牡蛎生长繁殖巷道,巷道的两端贯通牡蛎礁本体的表面形成两个巷道口,巷道口位于牡蛎礁本体的相对的两个水平方向的侧面上,所述牡蛎礁本体设有悬挂杆,所述悬挂杆能够转动地悬挂在所述浮筏上,所述悬挂杆上设有一块挡浪板,挡浪板所在的平面为竖平面,所述巷道口的开口方向垂直于所述挡浪板所在的平面。使用时:将用于生态修复的耐风浪的浮式牡蛎礁投放到海水内,在浮筏的作用下牡蛎礁本体悬浮在海水内部,将牡蛎放在所述牡蛎生长繁殖巷道内,在海浪对挡浪板的推动作用下,牡蛎礁本体以悬挂杆为轴转动到挡浪板所在的平面的延伸方向同海浪的方向一致,巷道口的方向维持在同海浪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以降低海浪对牡蛎生长繁殖巷道内的牡蛎的冲击;每间隔设定的时长去使牡蛎礁本体以悬挂杆为轴转动90
°
而使得巷道口的开口方向同海浪的方向相同,海浪穿过巷道而将巷道内的污物冲出以实现对巷道的换水清洁,牡蛎生长繁殖巷道换水清洁完成后,仍旧通过挡浪板使巷道口的方向维持在同海浪的方向垂直的方向。本技术方案,投入海域后,能够自动调整到巷道口的开口方向同海浪的方向垂直,避免海浪冲击到牡蛎生长繁殖巷道内的牡蛎,从而实现在非小海浪区的牡蛎的生
长繁殖。能够利用海浪对巷道进行清洁。
[0008]作为优选,所述牡蛎生长繁殖巷道的底壁的两端设有挡板,挡板在牡蛎生长繁殖巷道内隔离出两端封闭的生长繁殖槽,所述生长繁殖槽内存放有泥沙;牡蛎放在所述泥沙上进行生长繁殖。能够提高牡蛎的生长繁殖效果,同时使泥沙不会被海浪冲走流失。
[0009]作为优选,所述牡蛎生长繁殖巷道水平方向的两个侧壁上设有竖向滑槽,所述挡板的两端滑动连接在所述竖向滑槽内,挡板的高度低于竖向滑槽的长度。需要清除泥沙时,能够上抬挡板,使得泥沙能够被方便地清理出,提高了清理泥沙时的方便性。
[0010]作为优选,所述挡板同拉索的一端连接在一起,所述拉索的另一端经过所述悬挂杆内部引出到浮筏上。通过在浮筏上拉拉绳来抬起挡板,使得抬起挡板时更方便。
[0011]作为优选,所述拉索的另一端依次绕过第一导向滑轮和第二导向滑轮后到达悬挂杆内,第一导向滑轮和第二导向滑轮位于牡蛎生长繁殖巷道内,拉索位于挡板和第一导向滑轮之间的部分同竖平面之间的夹角小于10
°
,拉索位于悬挂杆和第二导向滑轮之间的部分处于竖直状态。能够使得拉拉绳时省力且不容易损坏拉索。
[0012]作为优选,挡浪板位于悬挂杆两侧的部分的形状全等。能够降低海浪来去时导致的浮礁本体的转动幅度,转动幅度小则海浪对牡蛎的影响小。
[0013]作为优选,所述悬挂杆从上向下依次设有圆柱段和正四棱柱段,正四棱柱段的下端设有托持块,所述挡浪板设有正方形通孔,挡浪板搁置在所述托持块上时所述正四棱柱段穿设在所述正方形通孔内,正方形通孔同正四棱柱段面配合能够上下移动地连接在一起,所述挡浪板能够上移到所述正方形通孔且仅套设在所述圆柱段上。调整巷道口的方向同海浪的方向的关系时,通过改变挡浪板的位置即可实现且维持住,调整巷道口的方向时更方便。
[0014]作为优选,所述牡蛎生长繁殖巷道为光壁结构,所述牡蛎生长繁殖巷道的壁的颜色为白色,所述牡蛎礁本体的外表面为凹凸结构,牡蛎礁本体的外表面为绿色。能够使得牡蛎生长繁殖区域有藤壶时,藤壶不容易在生长繁殖巷道内寄生,而在牡蛎礁本体的外部进行寄生。从而能够降低藤壶对牡蛎生长繁殖的影响。在有海星时,能够方便地使牡蛎礁本体外部的藤壶供海星食用,降低海星对牡蛎的影响。
[0015]本技术具有下述优点:在生长繁殖巷道内进行投放牡蛎,而且能够自动调整巷道的开口方向垂直于海浪方向,从而使得海浪的冲击不易冲击到生长繁殖巷道内的牡蛎,从而使得本技术能够投放牡蛎于非小海浪海域进行海洋生态修复;当海域有藤壶时,藤壶不容易在生长繁殖巷道内寄生,而优选寄生在浮礁本体的外部,从而能够降低藤壶对牡蛎的影响;当生长繁殖海域有海星时,能够使在生长在浮礁外的藤壶供海星食用,降低海星对牡蛎生长繁殖的影响。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沿牡蛎生长繁殖巷道的延伸方向进行剖视时的示意图;
[0017]图2为用于生态修复的耐风浪的浮式牡蛎礁沿垂直于牡蛎生长繁殖巷道的延伸方向的方向进行剖视时的示意图。
[0018]图中:浮筏1、牡蛎礁本体2、牡蛎生长繁殖巷道3、巷道口4、悬挂杆5、挡板6、生长繁殖槽7、泥沙8、竖向滑槽9、拉索10、第一导向轮滑轮11、第二导向滑轮12、拉索位于挡板和第
一导向滑轮之间的部分13、拉索位于悬挂杆和第二导向滑轮之间的部分14、挡浪板15、圆柱段16、正四棱柱段17、托持块18。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参见图1和图2,一种用于生态修复的耐风浪的浮式牡蛎礁,包括浮筏1和牡蛎礁本体2。牡蛎礁本体内设有牡蛎生长繁殖巷道3,牡蛎生长繁殖巷道的两端贯通牡蛎礁本体的表面形成两个巷道口4,牡蛎生长繁殖巷道的两个巷道口位于牡蛎礁本体的相对的两个水平方向的侧面上。牡蛎礁本体设有悬挂杆5,悬挂杆能够转动地悬挂在所述浮筏上。牡蛎生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生态修复的耐风浪的浮式牡蛎礁,其特征在于,包括浮筏和牡蛎礁本体,所述牡蛎礁本体内设有牡蛎生长繁殖巷道,巷道的两端贯通牡蛎礁本体的表面形成两个巷道口,巷道口位于牡蛎礁本体的相对的两个水平方向的侧面上,所述牡蛎礁本体设有悬挂杆,所述悬挂杆能够转动地悬挂在所述浮筏上,所述悬挂杆上设有一块挡浪板,挡浪板所在的平面为竖平面,所述巷道口的开口方向垂直于所述挡浪板所在的平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生态修复的耐风浪的浮式牡蛎礁,其特征在于,所述牡蛎生长繁殖巷道的底壁的两端设有挡板,挡板在牡蛎生长繁殖巷道内隔离出两端封闭的生长繁殖槽,所述生长繁殖槽内存放有泥沙。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生态修复的耐风浪的浮式牡蛎礁,其特征在于,所述牡蛎生长繁殖巷道水平方向的两个侧壁上设有竖向滑槽,所述挡板的两端滑动连接在所述竖向滑槽内,挡板的高度低于竖向滑槽的长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生态修复的耐风浪的浮式牡蛎礁,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同拉索的一端连接在一起,所述拉索的另一端经过所述悬挂杆内部引出到浮筏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生态修复的耐风浪的浮式牡蛎礁,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广之谢东风邵杰韩宇刘旭甘建军黄世昌黄君宝王珊珊周华民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浙江省海洋规划设计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