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控温型冷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217261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30 11: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控温型冷库结构,涉及冷库智能控温技术领域,它包括冷库、冷风机以及控制器,冷库具有速冻空间,速冻空间内布置有多个温度传感器;冷风机的出风口与速冻空间连通,且冷风机的出风口布置有两组风向调整组件;控制器与所有温度传感器信号连接;风向调整组件包括驱动部和动作部,动作部具有过风间隙,以冷风机产生的冷空气能够沿吹出方向通过过风间隙,驱动部与控制器信号连接,两组风向调整组件的吹出方向所扫过的吹风面相互交叉。该冷库结构通过在冷库的速冻空间内布置多个温度传感器,根据多个温度传感器采集的信息反馈至控制器,从而对温度需求调整的区域进行匹配的风向调整,以达到快速且及时对指定区域冷却的目的。区域冷却的目的。区域冷却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控温型冷库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冷库智能控温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智能控温型冷库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冷库大多设置一个冷风口和一组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时刻采集冷库内的空间温度信息,当采集温度与需求温度不同时,便反馈给控制端增加或降低冷风机的功率,从而达到调温的目的。这种控温模式相对简单且粗糙,尤其是关乎温度传感器设置点位与冷空气直接冲击的区域的远近关系,当温度传感器离风口较远时,其反馈的温度信息始终带有较大滞后性,导致控温效果不理想,并且固定的送风口也无法快速且及时对指定区域进行冷却。
[0003]有鉴于此,特提出本申请。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控温型冷库结构,该冷库结构通过在冷库的速冻空间内布置多个温度传感器,根据多个温度传感器采集的信息反馈至控制器,从而对温度需求调整的区域进行匹配的风向调整,以达到快速且及时对指定区域冷却的目的。
[0005]本技术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0006]一种智能控温型冷库结构,包括冷库、冷风机以及控制器,冷库具有速冻空间,速冻空间内布置有多个分布点位不相同的温度传感器;冷风机的出风口与速冻空间连通,且冷风机的出风口布置有两组风向调整组件;控制器与所有温度传感器信号连接;其中,风向调整组件包括驱动部和动作部,动作部具有过风间隙,以使冷风机产生的冷空气能够沿吹出方向通过过风间隙,驱动部与控制器信号连接,并用于作用动作部调整吹出方向的具体指向,两组风向调整组件的吹出方向所扫过的吹风面相互交叉。
[0007]在可选地实施方式中,吹出方向所扫过的吹风面在速冻空间内的投影覆盖范围涵盖所有温度传感器的分布点位。
[0008]在可选地实施方式中,两组风向调整组件的吹出方向所扫过的吹风面相互垂直。
[0009]在可选地实施方式中,温度传感器的分布点位至少覆盖两组风向调整组件的吹出方向所扫过的吹风面未形成交集的区域。
[0010]在可选地实施方式中,风向调整组件包括安装框以及并排设置于安装框上的第一调整器和第二调整器,第一调整器包括第一风叶组以及用于驱动第一风叶组沿第一方向摆动的第一驱动器,第二调整器包括第二风叶组以及用于驱动第二风叶组沿第二方向摆动的第二驱动器;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具有交集,其中,第一驱动器和第二驱动器形成驱动部,第一风叶组和第二风叶组形成动作部。
[0011]在可选地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存在交集时,该交集的最大角度范围为90

120
°

[0012]在可选地实施方式中,第一风叶组包括并排布置的多个第一叶片,相邻第一叶片之间形成过风间隙,每个第一叶片的一端与安装框铰接,另一端为摆动端;第一驱动器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一摆杆,第一连杆依次穿设第一叶片,且穿设处形成万向连接,第一摆杆与第一连杆一端铰接,并用于带动第一连杆摆动,以使所有第一叶片绕自身的铰接端同步摆动;第二风叶组包括并排布置的多个第二叶片,相邻第二叶片之间形成过风间隙,每个第二叶片的一端与安装框铰接,另一端为摆动端;第二驱动器包括第二连杆和第二摆杆,第二连杆依次穿设第二叶片,且穿设处形成万向连接,第二摆杆与第二连杆一端铰接,并用于带动第二连杆摆动,以使所有第二叶片绕自身的铰接端同步摆动。
[0013]在可选地实施方式中,第一摆杆和第二摆杆均包括固定座、摆动杆以及伸缩杆,固定座安装于安装框,摆动杆一端与固定座铰接并形成驱动,另一端与伸缩杆一端铰接,伸缩杆另一端与对应的连杆万向连接。
[0014]在可选地实施方式中,摆动杆的铰接端与对应的所有叶片的铰接端形成共面关系。
[0015]在可选地实施方式中,第一叶片与第二叶片的铰接端与安装框上对应的铰接处形成填充间隙,填充间隙内填充有缓冲层。
[0016]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001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控温型冷库结构通过在速冻空间内布置有多个分布点位不相同的温度传感器,能够对速冻空间内大部分区域进行及时的温度信息采集,再通过风向调整组件将吹出方向调整至需求快速降温的指定区域,从而整体上达到更快速响应的降温模式,相较于传统的单风向单温度采集的模式更加智能化,适用场景更广。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1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冷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冷风机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风向调整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0022]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风向调整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0023]图标:1

控制器;2

冷风机;3

冷库;4

风向调整组件组;41

第一风向调整组件;42

第二风向调整组件;43

过风间隙;421

安装框;422

第一摆杆;423

第一叶片;424

伸缩杆;425

第一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0025]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002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控温型冷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库,所述冷库具有速冻空间,所述速冻空间内布置有多个分布点位不相同的温度传感器;冷风机,所述冷风机的出风口与所述速冻空间连通,且所述冷风机的出风口布置有两组风向调整组件;以及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有所述温度传感器信号连接;其中,所述风向调整组件包括驱动部和动作部,所述动作部具有过风间隙,以使冷风机产生的冷空气能够沿吹出方向通过所述过风间隙,所述驱动部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并用于作用所述动作部调整所述吹出方向的具体指向,两组所述风向调整组件的吹出方向所扫过的吹风面相互交叉。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控温型冷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吹出方向所扫过的吹风面在所述速冻空间内的投影覆盖范围涵盖所有所述温度传感器的分布点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控温型冷库结构,其特征在于,两组所述风向调整组件的吹出方向所扫过的吹风面相互垂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控温型冷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传感器的分布点位至少覆盖两组所述风向调整组件的吹出方向所扫过的吹风面未形成交集的区域。5.根据权利要求1

4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智能控温型冷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向调整组件包括安装框以及并排设置于所述安装框上的第一调整器和第二调整器,所述第一调整器包括第一风叶组以及用于驱动第一风叶组沿第一方向摆动的第一驱动器,所述第二调整器包括第二风叶组以及用于驱动第二风叶组沿第二方向摆动的第二驱动器;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具有交集,其中,所述第一驱动器和所述第二驱动器形成所述驱动部,所述第一风叶组和所述第二风叶组形成所述动作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控温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昭刚徐毛毛
申请(专利权)人:自贡中农现代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