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插头和充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216717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30 11: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动汽车充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充电插头和充电系统。该充电插头采用连接组件连接端子与转接端以对液冷散热的端子与转接端的连接线束进行整理。连接组件包括套管和穿设于套管中的第一液管和第二液管,第一液管和第二液管用于连接转接端和端子以形成液冷通道。采用套管将转接端与用于液冷的第一液管和第二液管进行整体约束,再将约束后的整体与壳体进行连接,使得套管既能作为两个液管与壳体的连接载体,也能避免路线凌乱,便于走线布局,减小壳体体积的同时提升电缆和端子的连接效率,避免虚接触,降低充电安全隐患。降低充电安全隐患。降低充电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电插头和充电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电动汽车充电
,特别涉及一种充电插头和充电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大功率设备在市面越来越普及,对于设备安全工作的需求也日渐增多。
[0003]相关技术中,在大功率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的连接充电操作中,端子与功率线缆连接处、插头和插座的端子插接处、功率线缆会产生大量热量,因此需要进行液冷处理以降温,连接器壳体内的空间较小,若在其内设置端子和多个液冷管等结构件,由于结构件较多、壳体内的走线较多,使得壳体体积较大,在与壳体连接处的线束整理凌乱,容易发生交叉缠绕,导致端子和转接端的连接稳定性降低,如此会造成充电安全隐患,影响充电效率和美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充电插头,旨在解决现有的液冷充电插头体积较大,充电插头的端子与转接端连接时走线凌乱导致连接稳定性降低、存在充电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的充电插头,包括:
[0006]壳体,所述壳体设有一端开口的容腔;
[0007]端子,所述端子设于所述容腔内,所述端子设有流道和连通所述流道的第一液口和第二液口;以及
[0008]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套管和套设于所述套管内的第一液管和第二液管,所述套管穿设于所述开口处,所述第一液管和所述第二液管的同侧端部伸入所述容腔并分别连接所述端子,以连通所述第一液口、所述流道以及所述第二液口,所述第一液管的另一端用于连接外部接头,所述第二液管的另一端用于连接转接端,所述第二液管开设有用于容纳所述转接端的功率电缆的散热道。
[0009]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开口的边缘设有第一限位部;
[0010]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锁紧件,所述锁紧件套设于所述壳体与所述套管的连接处的外周壁,所述锁紧件设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卡接配合。
[0011]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之一为凹槽、另一为凸起,所述凹槽和所述凸起卡接配合。
[0012]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锁紧件包括两个均为半环形的线夹,两个所述线夹可拆卸连接并围合形成环形卡孔,所述壳体和/或所述套管穿设于所述环形卡孔内。
[0013]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两个线夹均设有固定孔;
[0014]所述锁紧件还包括至少一紧固件,所述紧固件的一端限位于一所述线夹,另一端分别穿过两个所述线夹的固定孔后与另一所述线夹螺纹连接。
[0015]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端子包括:
[0016]主体,所述主体设于所述容腔内的一端,所述主体上间隔开设有所述第一液口、所述第二液口以及连通所述第一液口与所述第二液口的插接道,所述第二液管套接于所述第一液口,所述散热道连通所述第二液口;和
[0017]内芯,所述内芯的一端插接于所述主体的插接道内,所述内芯开设有中空腔,所述插接道连通所述中空腔形成所述流道,所述中空腔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液口。
[0018]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内芯面向所述套管的一端外露于所述主体,且设有压接部;
[0019]所述第二液管连接所述主体时,所述压接部伸入所述散热道内;
[0020]其中,所述压接部用于连接所述功率电缆。
[0021]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插头还包括转接端,所述转接端包括:
[0022]转接件,所述转接件间隔设于所述壳体的一端,并与所述第二液管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转接件还设有连通所述散热道的导液道;
[0023]功率电缆,所述功率电缆穿设于所述散热道内,所述功率电缆的两端分别电性连接所述端子和所述转接件。
[0024]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转接件面向所述壳体的一端凹设有连接槽,所述功率电缆压接于所述连接槽内;
[0025]所述转接件背向所述壳体的一端设有接电部,所述接电部用于连接电器件。
[0026]本技术还提供充电插头,包括:
[0027]充电插座;和
[0028]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充电插头,所述充电插座与所述充电插头可拆卸地对插连接。
[0029]本技术技术方案的采用连接组件连接端子与转接端以对液冷散热的端子与转接端的连接的线束进行整理,具体连接组件包括套管和穿设于套管中的第一液管和第二液管,第一液管和第二液管用于连接转接端和端子以形成液冷通道。采用套管将转接端与用于液冷的第一液管和第二液管进行整体约束,再将约束后的整体与壳体进行连接,使得套管既能作为两个液管与壳体的连接载体,也能避免路线凌乱,便于走线布局,提升电缆和端子的连接效率,避免虚接触,降低充电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003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1]图1为本技术充电插头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2为本技术充电插头一实施例的立体爆炸结构示意图;
[0033]图3为图2中M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34]图4为图2中N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35]图5为本技术充电插头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6]图6为本技术充电插头一实施例的端子与连接组件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7为本技术充电插头一实施例的端子与连接组件装配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38]图8为本技术充电系统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9]图9为本技术充电系统一实施例的充电插座立体结构示意图;
[0040]图10为本技术充电系统一实施例的充电插座剖面结构示意图。
[0041]附图标号说明:
[0042]标号名称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充电插头30端子40转接端10连接组件31主体41转接件11套管31A第一液口41A导液道11A穿线通道31B第二液口41B连接槽12第一液管32内芯411连接端13第二液管33压接部412接电部13A散热道50壳体42转接头14锁紧件50A容腔600充电系统14A第二限位部50B开口800充电插座14B环形卡孔50C第一限位部81插座壳14C固定孔51前壳82导电体141线夹52后壳83胶套142紧固件53插头胶芯84扭簧501A安装腔54盖板85钢套502A插接腔503A过孔86插座盖
[0043]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4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插头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有一端开口的容腔;端子,所述端子设于所述容腔内,所述端子设有流道和连通所述流道的第一液口和第二液口;以及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套管和套设于所述套管内的第一液管和第二液管,所述套管穿设于所述开口处,所述第一液管和所述第二液管的同侧端部伸入所述容腔并分别连接所述端子,以连通所述第一液口、所述流道以及所述第二液口,所述第一液管的另一端用于连接外部接头,所述第二液管的另一端用于连接转接端,所述第二液管开设有用于容纳所述转接端的功率电缆的散热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的边缘设有第一限位部;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锁紧件,所述锁紧件套设于所述壳体与所述套管的连接处的外周壁,所述锁紧件设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卡接配合。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之一为凹槽、另一为凸起,所述凹槽和所述凸起卡接配合。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件包括两个均为半环形的线夹,两个所述线夹可拆卸连接并围合形成环形卡孔,所述壳体和/或所述套管穿设于所述环形卡孔内。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插头,其特征在于,两个线夹均设有固定孔;所述锁紧件还包括至少一紧固件,所述紧固件的一端限位于一所述线夹,另一端分别穿过两个所述线夹的固定孔后与另一所述线夹螺纹连接。6.如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青林陈雪六徐文军张强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沃尔新能源电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