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胸椎骨折椎体成形术后的背带式康复支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216153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30 11: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胸椎骨折椎体成形术后的背带式康复支具,属于医疗康复器具领域。包括:弹力布、两个弹力肩带、两个肩带固定块、肩带穿耳、胸椎支撑板容置区和胸椎支撑板;所述弹力布为穿戴后与人体背部形状相适配的背心状结构,所述肩带固定块和所述肩带穿耳一一对应设置在所述弹力布穿戴后远离人体一侧的上方和下方,两个所述弹力肩带一一对应连接两个所述肩带固定块,所述胸椎支撑板容置区设置在所述弹力布穿戴后靠近人体的一侧,所述胸椎支撑板可拆卸地适配安装在所述胸椎支撑板容置区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利于在降低患者胸椎负重的同时对胸椎起支撑固定作用,便于患者康复。便于患者康复。便于患者康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胸椎骨折椎体成形术后的背带式康复支具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康复器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胸椎骨折椎体成形术后的背带式康复支具。

技术介绍

[0002]近些年来微创技术不断进步,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或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因其迅速缓解疼痛,部分恢复椎体高度并提供生物力学稳定性而被广泛应用,凭借其操作方便、创伤低、早期镇痛等优点,得到医患双方高度认可。
[0003]虽然椎体骨水泥强化治疗效果良好,但因手术患者多为老年人,有骨质疏松病史,且术中骨水泥不能填充过于饱满,有研究报道PVP/PKP术后早期再发椎体骨折率高达19.59%,术后出现疼痛的概率高达55.17%。因此,术后早期进行有限的支具固定是十分必要的。腰椎骨水泥术后可用腰围有限固定进行早期功能康复锻炼,但对于胸椎骨折骨水泥术后的患者,目前暂无相关的术后康复支具报道。传统胸椎内固定术后支具属静力性支具,不仅笨重且穿戴繁琐,穿戴完成后支具施加的作用力基本不变的,完全限制了脊柱活动,无法促进术后的康复功能锻炼,并且佩戴后患者长期维持同一姿势易造成脊柱小关节僵硬和肌肉韧带劳损、废用性骨质疏松和肌肉萎缩等并发症。因此,很有必要设计一种穿戴简便又能有限固定的胸椎骨水泥术后康复支具。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胸椎骨折椎体成形术后的背带式康复支具,以解决上述问题。
[0005]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胸椎骨折椎体成形术后的背带式康复支具,包括:弹力布、两个弹力肩带、两个肩带固定块、肩带穿耳、胸椎支撑板容置区和胸椎支撑板;所述弹力布为穿戴后与人体背部形状相适配的背心状结构,所述肩带固定块和所述肩带穿耳一一对应设置在所述弹力布穿戴后远离人体一侧的上方和下方,两个所述弹力肩带一一对应连接两个所述肩带固定块,所述胸椎支撑板容置区设置在所述弹力布穿戴后靠近人体的一侧,所述胸椎支撑板可拆卸地适配安装在所述胸椎支撑板容置区中。
[000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弹力布配合弹力肩带、肩带固定块和肩带穿耳有利于降低康复支具的整体重量,减轻了病人的负重,胸椎支撑板容置区配合胸椎支撑板使用有利于对胸椎的术后恢复起支撑作用,既减轻了患者胸椎的负重还不会限制脊柱的活动,减少了脊柱小关节僵硬和肌肉韧带劳损、废用性骨质疏松和肌肉萎缩等并发症,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0007]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0008]进一步,所述肩带固定块和所述肩带穿耳在所述弹力布上的位置与人体的胸椎部
相对应。
[0009]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肩带固定块有利于将弹力肩带的一端固定在支具上,便于弹力肩带另一端穿过肩带穿耳交叉,最终固定在弹力布上,经过弹力肩带在人体上的运动有利于对胸椎支撑板进行固定,进而对人体的胸椎进行支撑。
[0010]进一步,所述胸椎支撑板容置区在所述弹力布上的位置与人体的胸椎部相对应,所述胸椎支撑板容置区与所述弹力布形成中间开口的空间。
[0011]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胸椎支撑板容置区的位置设定有利于在患者的胸椎部位形成一个放置胸椎支撑板的区域,该区域中间开口且配合胸椎支撑板和弹力肩带有利于对患者的胸椎进行支撑。
[0012]进一步,所述弹力布上设置有第一粘接毛面区、第二粘接毛面区和第一粘接勾面区,所述第一粘接毛面区和所述第二粘接毛面区一一对应设置在所述弹力布穿戴后远离人体一侧的左右两端,所述第一粘接勾面区设置在所述弹力布穿戴后靠近人体一侧的左端或右端。
[0013]进一步,所述第一粘接勾面区在所述弹力布上的位置与所述第一粘接毛面区或所述第二粘接毛面区在所述弹力布上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粘接勾面区与所述第一粘接毛面区或所述第二粘接毛面区在人体胸部下方粘接。
[0014]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一粘接毛面区和第二粘接毛面区配合第一粘接勾面区有利于将弹力布固定在患者胸部下方,将胸椎支撑板与患者胸椎部位紧密贴合,从而对患者的胸椎起到支撑作用。
[0015]进一步,所述弹力肩带远离所述肩带固定块一端设置有第二粘接勾面区,所述第二粘接勾面区与所述第一粘接毛面区或所述第二粘接毛面区粘接。
[0016]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二粘接勾面区有利于与第一粘接毛面区或第二粘接毛面区粘接,通过固定弹力肩带固定胸椎支撑板,进而支撑患者的胸椎。
[0017]进一步,所述弹力肩带越过人体肩部将所述弹力布顶端固定在人体背部,所述弹力肩带越过人体肩部后从腋下穿过,并交叉穿过所述肩带穿耳。
[0018]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弹力肩带在人体上的运动有利于将患者的胸椎通过弹力布和弹力肩带所产生的弹力以及胸椎支撑板进行固定支撑,减少了患者的胸椎劳损,有利于术后康复,同时还能降低整体康复支具的重量,减轻了患者的负重。
[0019]进一步,所述胸椎支撑板为可弯曲的H形板状结构,所述胸椎支撑板设置在所述胸椎支撑板容置区中后与人体胸椎的位置相对应。
[0020]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胸椎支撑板设置在胸椎支撑板容置区中,并配合弹力肩带有利于对患者胸椎起到固定支撑作用,便于患者的胸椎康复。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一;
[002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二;
[002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胸椎支撑板结构示意图。
[0024]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25]1、弹力布;2、弹力肩带;3、肩带固定块;4、肩带穿耳;5、胸椎支撑板容置区;6、胸椎
支撑板;11、第一粘接毛面区;12、第二粘接毛面区;13、第一粘接勾面区;21、第二粘接勾面区。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以下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
[0027]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胸椎骨折椎体成形术后的背带式康复支具,包括:弹力布1、两个弹力肩带2、两个肩带固定块3、肩带穿耳4、胸椎支撑板容置区5和胸椎支撑板6;所述弹力布1为穿戴后与人体背部形状相适配的背心状结构,所述肩带固定块3和所述肩带穿耳4一一对应设置在所述弹力布1穿戴后远离人体一侧的上方和下方,两个所述弹力肩带2一一对应连接两个所述肩带固定块3,所述胸椎支撑板容置区5设置在所述弹力布1穿戴后靠近人体的一侧,所述胸椎支撑板6可拆卸地适配安装在所述胸椎支撑板容置区5中。
[0028]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主要创新点在于所述胸椎支撑板6可拆卸地适配安装在所述胸椎支撑板容置区5中。当所述胸椎支撑板6安装在所述胸椎支撑板容置区5中时,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可通过所述胸椎支撑板6以及所述弹力肩带2对患者胸椎进行支撑固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胸椎骨折椎体成形术后的背带式康复支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弹力布(1)、两个弹力肩带(2)、两个肩带固定块(3)、肩带穿耳(4)、胸椎支撑板容置区(5)和胸椎支撑板(6);所述弹力布(1)为穿戴后与人体背部形状相适配的背心状结构,所述肩带固定块(3)和所述肩带穿耳(4)一一对应设置在所述弹力布(1)穿戴后远离人体一侧的上方和下方,两个所述弹力肩带(2)一一对应连接两个所述肩带固定块(3),所述胸椎支撑板容置区(5)设置在所述弹力布(1)穿戴后靠近人体的一侧,所述胸椎支撑板(6)可拆卸地适配安装在所述胸椎支撑板容置区(5)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胸椎骨折椎体成形术后的背带式康复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肩带固定块(3)和所述肩带穿耳(4)在所述弹力布(1)上的位置与人体的胸椎部相对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胸椎骨折椎体成形术后的背带式康复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胸椎支撑板容置区(5)在所述弹力布(1)上的位置与人体的胸椎部相对应,所述胸椎支撑板容置区(5)与所述弹力布(1)形成中间开口的空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胸椎骨折椎体成形术后的背带式康复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弹力布(1)上设置有第一粘接毛面区(11)、第二粘接毛面区(12)和第一粘接勾面区(13),所述第一粘接毛面区(11)和所述第二粘接毛面区(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伟清唐刚健柴晟魏华车小乔吕青钟健白龙永陈炜坚
申请(专利权)人:桂林市中医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