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针织面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209406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7 09: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针织面料,包括接触层,贴附于皮肤表面,吸湿层,下表面交替连接在接触层上表面,且上表面和下表面均呈波纹状,透气层,设置在吸湿层的上表面,且透气层的下面交替连接在吸湿层上部,防静电层,位于接触层与吸湿层、吸湿层与透气层的交错连接部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当接触层位置处有水分时,吸湿层通过接触层对水分进行吸收将水分经透气层导出,同时吸湿层对防静电层浸湿,提高面料的防静电效果,通过接触层、吸湿层以及透气层设置为凹凸状,进而当面料延展时面积增大,从而能够吸收更多水分,且当面料弯曲时,吸湿层凸出部位相互挤压,进而当吸湿层内部的水分寄出,进一步提高了面料的速干效果。进一步提高了面料的速干效果。进一步提高了面料的速干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针织面料


[0001]本技术涉及面料
,尤其涉及一种针织面料。

技术介绍

[0002]面料就是用来制作服装的材料,作为服装三要素之一,面料不仅可以诠释服装的风格和特性,而且直接左右着服装的色彩、造型的表现效果,在服装大世界里,服装的面料五花八门,日新月异。
[0003]专利号为:CN216782903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涂层防水吸湿针织面料,包括针织面料本体和基布层,针织面料本体的表面设有防水涂层,基布层的顶端设有吸湿布层,吸湿布层的顶部设有导湿布层,导湿布层的顶端并位于针织面料本体的底端之间设有吸湿棉层,整体面料的表面光洁平整美观和具有防水性能,并具有多孔吸湿和毛细管作用扩散结构,使得面料具有吸湿快干性能且实用性较高,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0004]但是,上述现有的针织面料本体、基布层、吸湿布层、导湿布层和吸湿棉层之间,连接方式较为单一,在使用后吸收水分有限,影响皮肤水分挥发效果,且在吸收水分后排出效果较差,影响面料的速干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上述面料吸收水分有限、排出效果较差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针织面料,通过吸湿层和接触层以及透气层相互交错连接,使得面料吸收水分能力增强,通气孔输入端连接在吸湿层上表面,输出端连接在透气层的上表面,增强面料排水效果。
[000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7]一种针织面料,包括:
[0008]接触层,贴附于皮肤表面。
[0009]吸湿层,下表面交替连接在接触层上表面,且上表面和下表面均呈波纹状,用于吸附来自皮肤表面的水分。
[0010]透气层,设置在吸湿层的上表面,且透气层的下面交替连接在吸湿层上部,用于挥发吸湿层的水分。
[0011]防静电层,位于接触层与吸湿层、吸湿层与透气层的交错连接部位,穿过接触层与吸湿层、吸湿层以及透气层连接位置处。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通过吸湿层和接触层以及透气层相互交错连接,且防静电层穿过接触层与吸湿层、吸湿层以及透气层连接位置处,进而提高接触层、吸湿层以及透气层之间缝纫连接质量,防止脱落,当接触层位置处有水分时,吸湿层通过接触层对水分进行吸收将水分经透气层导出,同时吸湿层对防静电层浸湿,提高面料的防静电效果,通过接触层、吸湿层以及透气层设置为凹凸状,进而当面料延展时面积增大,从而能够吸收更多水分,且当面料弯曲时,吸湿层凸出部位相互挤压,进而当吸湿层内部的水分寄出,进一步提高了面料的速干效果。
[0013]进一步优选为,透气层的内部沿水平方向均匀分布有通气孔,其输入端连接在吸湿层上表面,输出端连接在透气层的上表面,用于将吸湿层内部水分导出至透气层的上表面。
[001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吸湿层内部水分经通气孔导向透气层的上表面,增强面料排水效果。
[0015]进一步优选为,吸湿层为尼龙材质。
[001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穿戴时,尼龙材质提高吸湿层的疏水性和吸湿排汗性,使得皮肤和接触层水分流失,达到速干目的。
[0017]进一步优选为,接触层上表面的凸出部位与所述透气层下表面的凸出部位相对应,以将接触层内部水分经吸湿层、通气孔导出至透气层表面。
[001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吸湿层的上表面凹陷部位与透气层下表面凸出部位连接,吸湿层下表面的凹陷部位与接触层上表面的凸出部位连接,进而接触层上表面凸出部位的水分能够快速经吸湿层流动至透气层下表面凸出部位,提高水分在吸湿层内部的流动速度,进一步提高面料的速干效果。
[0019]进一步优化为,接触层上表面的凹陷部位与所述透气层下表面的凹陷部位相对应,以将接触层内部水分经吸湿层、通气孔导出至透气层表面。
[002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吸湿层上表面凸出部位与透气层下表面的凹陷部位连接,吸湿层下表面凸出部位与接触层上表面的凹陷部位连接,吸湿层凸出部位的厚度大于吸湿层凹陷部位的厚度,继而凸出部位能吸附更多的水分。
[0021]进一步优化为,透气层下表面凹陷部位内部的通气孔直径大于所述透气层下表面凸出部位内部的通气孔直径。
[002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吸湿层凸出部位吸附过多水分时,直径较大的通气孔便于将吸湿层内部的水分经通气孔导出至透气层上表面。
[0023]进一步优化为,接触层为亚麻材质。
[002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穿戴时,亚麻材质吸湿性较强,导湿快,直径相对较细,能使得接触层更好的贴合皮肤,提高穿戴面料的舒适感。
[0025]进一步优化为,防静电层由聚乙烯。
[002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穿戴时,防静电层有效防止静电积聚电压而发生放电现象。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2为本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0029]附图标记:1

接触层;2

吸湿层;3

透气层;4

防静电层;5

通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30]现有技术中公开的一种涂层防水吸湿针织面料,包括针织面料本体和基布层,针织面料本体的表面设有防水涂层,基布层的顶端设有吸湿布层,吸湿布层的顶部设有导湿布层,导湿布层的顶端并位于针织面料本体的底端之间设有吸湿棉层,整体面料的表面光洁平整美观和具有防水性能,并具有多孔吸湿和毛细管作用扩散结构,使得面料具有吸湿
快干性能且实用性较高,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0031]但是,上述现有的针织面料本体、基布层、吸湿布层、导湿布层和吸湿棉层之间,连接方式较为单一,在使用后吸收水分有限,影响皮肤水分挥发效果,且在吸收水分后排出效果较差,影响面料的速干效果。
[0032]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进行了以下设计与构想: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快速排水和防水的目的,设想通过凹凸不平的布层吸收比现有技术中布层更多的水分,并将该布层通过不同位置的排气孔快速排出,实现速干目的。
[0033]基于上述设计与构想,本申请结合以下附图1

图2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介绍,具体如下:
[0034]一种针织面料,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
[0035]接触层1,贴附于皮肤表面。
[0036]吸湿层2,下表面交替连接在接触层1上表面,且上表面和下表面均呈波纹状,用于吸附来自皮肤表面的水分。
[0037]透气层3,设置在吸湿层2的上表面,且透气层3的下面交替连接在吸湿层2上部,用于挥发吸湿层2的水分。
[0038]防静电层4,位于接触层1与吸湿层2、吸湿层2与透气层3的交错连接部位,穿过接触层1与吸湿层2、吸湿层2以及透气层3连接位置处。
[0039]通过吸湿层2和接触层1以及透气层3相互交错连接,且防静电层4穿过接触层1与吸湿层2、吸湿层2以及透气层3连接位置处,进而提高接触层1、吸湿层2以及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接触层(1),贴附于皮肤表面;吸湿层(2),下表面交替连接在接触层(1)上表面,且上表面和下表面均呈波纹状,用于吸附来自所述皮肤表面的水分;透气层(3),设置在所述吸湿层(2)的上表面,且透气层(3)的下面交替连接在吸湿层(2)上部,用于挥发吸湿层(2)的水分;防静电层(4),位于所述接触层(1)与吸湿层(2)、吸湿层(2)与透气层(3)的交错连接部位,穿过接触层(1)与吸湿层(2)、吸湿层(2)以及透气层(3)连接位置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气层(3)的内部沿水平方向均匀分布有通气孔(5),其输入端连接在所述吸湿层(2)上表面,输出端连接在透气层(3)的上表面,用于将吸湿层(2)内部水分导出至透气层(3)的上表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湿层(2)为尼龙材质,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虎锋乔宏亮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新裕丰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