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装箱数据中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207743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7 09: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集装箱数据中心,包括室外机布置区、配电区、IT设备区,各区通过共用间隔部依次且彼此分割相邻区域,在箱体内唯一出入口与IT设备区之间设置主入口缓冲区和监控平台,用于控制箱体内各区域的温湿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集装箱数据中心内部按功能划分区域,集装箱外环境与IT设备区之间隔断设置主入口缓冲区,由此避免箱体内外环境相互干涉,影响设备的稳定工作。并且,主入口缓冲区还布置有监控平台,可与配电区箱体外设置的监控屏同步,工作人员在进入集装箱数据中心前就可通过图像和数字参数提前判断是否必要进出相关工作区域,从而保持箱体内温湿度环境稳定,符合工作环境要求。符合工作环境要求。符合工作环境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集装箱数据中心


[0001]本技术涉及数据中心
,尤其涉及一种便于控制温湿度的集装箱数据中心。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越来越生活化,用户对网络数据的处理需求逐步加剧、要求不断增高,传统的集装箱数据中心作为一个标准化模块,能够将计算、存储、网络资源等IT设备和机架、制冷系统、配电柜和监控等基础设施都集成到一个标准货运集装箱中。集装箱数据中心因为运输便利、场景实用性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0003]在集装箱数据中心内,IT设备需要进行大量计算,以完成数据交付,使其更快的到达最终用户,因而在环境上需要创造稳定的温湿度,以减小冷热变化对服务器性能的影响,确保IT设备正常稳定的工作,这也是保证集装箱数据中心可靠性的重要基础。
[0004]目前,传统的集装箱数据中心空间分配不合理,经常需要工作人员的非必要出入,使得集装箱数据中心箱体内外环境频繁交互,导致其内部温湿度不稳定,进一步影响IT设备工作,造成服务器计算能力下降,数据交付的速度受到影响,效率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集装箱数据中心。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集装箱数据中心,包括室外机布置区、配电区、IT设备区,其特征在于:各区通过共用间隔部依次且彼此分割相邻区域,在箱体内唯一出入口与IT设备区之间设置主入口缓冲区和监控平台,用于控制箱体内各区域的温湿度;
[0007]所述IT设备区间隔布置机柜和空调;
[0008]所述配电区箱体外设置有监控屏,所述监控屏与主入口缓冲区的监控平台信息同步,用于显示视频图像和/或数字参数;
[0009]所述室外机布置区布置空气处理装置,用于调节各区的室内温湿度;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包括空气加热器、空气冷却器、空气加湿器和空气过滤器,所述空气加湿器采用上、下两层的双湿膜结构。
[0010]进一步的,所述空气加湿器具体包括:包括壳体、上蒸发布水器、上蒸发湿膜、下蒸发布水器、下蒸发湿膜、蒸发集水盘、蒸发蓄水箱,所述上蒸发布水器、所述上蒸发湿膜、所述下蒸发布水器、所述下蒸发湿膜、所述蒸发集水盘、所述蒸发蓄水箱设置于壳体内部;
[0011]所述上蒸发湿膜和所述下蒸发湿膜设置在所述壳体的进风口处,所述上蒸发布水器位于所述上蒸发湿膜上方,所述下蒸发布水器位于所述上蒸发湿膜下方,所述下蒸发湿膜位于所述下蒸发布水器下方,所述蒸发集水盘位于所述下蒸发湿膜下方,所述蒸发蓄水箱位于所述蒸发集水盘下方,所述上蒸发布水器与板式换热器的热端出口连通,所述板式换热器的热端进口与循环水泵和所述蒸发蓄水箱顺序连通,所述板式换热器的冷端进口连
通外部热水源,所述板式换热器的冷端出口为外部提供冷水;所述风机位于所述壳体的出风口处。
[0012]进一步的,所述空气加湿器还包括气液换热器;
[0013]所述气液换热器位于所述下蒸发湿膜的进风方向前方,所述气液换热器一端与所述板式换热器的冷端出口连通,另一端为外部提供冷水,空调循环水在所述板式换热器中换热后,输送至所述气液换热器中,在所述气液换热器中与外部空气进行换热。
[0014]进一步的,所述配电区、IT设备区、主入口缓冲区设置至少一个可移动的辅助加湿装置,作为备用设备,用于调节各区室内温湿度。
[0015]进一步的,所述可移动的辅助加湿装置包括双湿膜蒸发冷却器。
[0016]进一步的,各个所述共用间隔部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连通相邻两个区域的出入口。
[0017]进一步的,所述IT设备区左、右两侧预留至少一人通过的冷、热通道,分别对应所述配电区左、右两侧出入口。
[0018]进一步的,所述IT设备区与所述配电区设备下方及箱体顶部内墙体位置上、下走线布置各设备运行的电路连接。
[0019]进一步的,所述室外机布置区两侧墙体分别耦合连接至少一个辅助散热装置。
[0020]进一步的,所述辅助散热装置包括电动百叶。
[002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实施例中,集装箱数据中心,包括室外机布置区、配电区、IT设备区,各区通过共用间隔部依次且彼此分割相邻区域,在箱体内唯一出入口与IT设备区之间设置主入口缓冲区和监控平台,用于控制箱体内各区域的温湿度。这样,本技术通过在集装箱数据中心内部按功能划分区域,集装箱外环境与IT设备区之间隔断设置主入口缓冲区,由此避免箱体内外环境相互干涉,影响设备的稳定工作。并且,主入口缓冲区还布置有监控平台,可与配电区箱体外设置的监控屏同步,工作人员在进入集装箱数据中心前就可通过图像和数字参数提前判断是否必要进出相关工作区域,从而保持箱体内温湿度环境稳定,符合工作环境要求。
附图说明
[00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3]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集装箱数据中心的俯视图;
[0024]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集装箱数据中心的侧视图;
[0025]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集装箱数据中心空气处理装置中空气加湿器的双湿膜蒸发冷却器;
[0026]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集装箱数据中心的可移动湿膜柜式加湿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
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002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集装箱数据中心,如图1所示分为室外机布置区1、配电区2、IT设备区3和主入口缓冲区4四部分。主入口缓冲区4在集装箱数据中心箱体的一端,并在其一侧开设有唯一进入集装箱数据中心的出入口检修门41,以避免内外环境频繁交互,导致箱体内部温湿度不稳定。进入检修门41后,依次是主入口缓冲区4、IT设备区3、配电区2和室外机布置区1,箱体内各区之间设有隔断墙,彼此通过隔断墙连接又独立,每一面隔断墙上设有至少一个出入口,方便设备的安装、检修和人员进出。
[0029]在主入口缓冲区4与IT设备区3之间的隔断墙上左、右两侧布置有两个出入口,分别对应IT设备区3的冷通道32和热通道31。主入口缓冲区4与IT设备区3之间的隔断墙对面墙体设置有监控平台42,包括显示屏和温湿度自动监控系统,可通过视频图像和数字参数监测集装箱数据中心箱体内各区的工作环境及温湿度数据,避免箱体外环境与IT设备区3直接接触,影响其内部温湿度环境的稳定。
[0030]在IT设备区3中部布置尺寸规格一致的至少七台机柜34和三台空调33,IT设备区空间的长度随所述IT设备排列布置,据所述IT设备所占用面积的大小自适应长度,左右两侧预留至少一人通过的冷通道32和热通道31,也分别对应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装箱数据中心,包括室外机布置区、配电区、IT设备区,其特征在于:各区通过共用间隔部依次且彼此分割相邻区域,在箱体内唯一出入口与IT设备区之间设置主入口缓冲区和监控平台,用于控制箱体内各区域的温湿度;所述IT设备区间隔布置机柜和空调;所述配电区箱体外设置有监控屏,所述监控屏与主入口缓冲区的监控平台信息同步,用于显示视频图像和/或数字参数;所述室外机布置区布置空气处理装置,用于调节各区的室内温湿度;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包括空气加热器、空气冷却器、空气加湿器和空气过滤器,所述空气加湿器采用上、下两层的双湿膜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箱数据中心,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加湿器具体包括:壳体、上蒸发布水器、上蒸发湿膜、下蒸发布水器、下蒸发湿膜、蒸发集水盘、蒸发蓄水箱,所述上蒸发布水器、所述上蒸发湿膜、所述下蒸发布水器、所述下蒸发湿膜、所述蒸发集水盘、所述蒸发蓄水箱设置于壳体内部;所述上蒸发湿膜和所述下蒸发湿膜设置在所述壳体的进风口处,所述上蒸发布水器位于所述上蒸发湿膜上方,所述下蒸发布水器位于所述上蒸发湿膜下方,所述下蒸发湿膜位于所述下蒸发布水器下方,所述蒸发集水盘位于所述下蒸发湿膜下方,所述蒸发蓄水箱位于所述蒸发集水盘下方,所述上蒸发布水器与板式换热器的热端出口连通,所述板式换热器的热端进口与循环水泵和所述蒸发蓄水箱顺序连通,所述板式换热器的冷端进口连通外部热水源,所述板式换热器的冷端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炳华李明江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秦淮数据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