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流量氧气输送医用设备的供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206109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7 09:53
一种微流量氧气输送医用设备的供氧装置,包括一壳体和底座,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用于制造氧源的制氧部件,所述壳体内设有与所述制氧部件连接的至少一组供氧组,所述供氧组包括位于所述制氧部件一侧用于储存氧源的储氧部件和位于所述制氧部件顶部用于将氧源输出供氧的蠕动泵体,所述储氧部件的出氧管路与所述蠕动泵体连接,所述蠕动泵体的供氧管路通过鲁尔外旋接头与外部微流量供氧器件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大制氧量的制氧部件以满足多组供氧组的氧源需求,利用蠕动泵的特性配合储氧的控制对供氧管路进行精准控制,对伤口、创面等局部部位以微流量氧气辅助治疗以使其处于湿润且高浓度氧气环境,有利于伤口的愈合。有利于伤口的愈合。有利于伤口的愈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流量氧气输送医用设备的供氧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伤口、创面微流量氧气治疗设备
,特别是一种微流量氧气输送医用设备的供氧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氧气已被证明在急慢性伤口愈合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局部氧疗作为伤口辅助治疗手段而越来越受到关注。近年来,临床采用的伤口微流量氧气治疗仪,在伤口部位营造一个相对半封闭和湿润的高氧环境,不仅具有抗菌、抗感染作用,还能促进伤口、创面的愈合。
[0003]传统用于伤口、创面等局部部位的氧气治疗仪器由于其体积小和便于携带,满足糖尿病患者、术后感染或其他需要24小时供氧的患者使用,不间断地以3ml/h(或更高)的流量向创面提供90%以上高浓度纯氧,形成与创面面积相同的“局部氧仓”,并可保持创面的湿润。微流量纯氧被直接覆盖在创面表面,通过扩散的方式连续不断地向创面内部渗透,从而促进创面的愈合。现有氧气治疗仪器主要通过电化学原理,将空气中的低浓度氧气转换成高浓度、微流量的纯氧,但其制氧能力比较低下,由于其使用电池供电制氧,制氧量一般在10ml/h以下去且即制即用,未能满足多组供氧需求。而采用具有制氧量较大的制氧机时,在供氧控制的管路上难以控制微流量级别的输出,当氧流量过大时,创面的气体流动会带走水分,无法保持有利于伤口愈合的湿润状态。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氧气治疗仪器的制氧量未能满足供氧需求和大制氧量设备无法精准控制氧气微流量输出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微流量氧气输送医用设备的供氧装置,采用大制氧量的制氧部件以满足多组供氧组的氧源需求,通过供氧组的储氧和精准控制输出配合实现微流量的控制输出,对伤口、创面等局部部位以微流量氧气辅助治疗以使其处于高浓度氧气环境,有利于伤口的愈合。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选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医用制氧设备的供氧装置,包括一壳体和底座,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用于制造氧源的制氧部件,所述壳体内设有与所述制氧部件连接的至少一组供氧组,以使所述氧源输入所述供氧组储存及输出供氧,所述供氧组包括位于所述制氧部件一侧用于储存氧源的储氧部件和位于所述制氧部件顶部用于将氧源输出供氧的蠕动泵体,所述制氧部件顶部设有用于装设控制电路板及固定所述蠕动泵体的架体和位于所述架体一侧的三通电磁阀组,所述制氧部件的输出管路接入三通电磁阀组且经过三通电磁组分流分别向至少一组供氧组输送氧源,所述储氧部件的出氧管路与所述蠕动泵体连接,所述蠕动泵体的供氧管路通过鲁尔外旋接头与外部微流量供氧器件连接。
[0006]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三通电磁组包括一主阀和至少一个副阀,所述主阀的第一端与所述制氧部件的输出管路连接以使氧源经过第一端向第二端和/或第三
端流动,所述第二端连接排气管路,所述第三端与至少一个副阀的第四端和/或第五端串联且串联连接末端的副阀的第四端或第五端以堵头封堵,一个或两个及以上所述副阀的第六端分别与一组或两组及以上所述供氧组连接以输送氧源。
[000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储氧部件具有第一罐体和第二罐体,所述第一罐体和第二罐体的顶部分别设有输入口和输出口,所述第一罐体的输出口和第二罐体的输入口连通,所述第一罐体的输入口与所述副阀的第六端连接,所述第二罐体的输出口通过供氧三通电磁阀与所述蠕动泵体连接,所述供氧三通电磁阀的第七端接入所述排气管路。
[000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罐体的输出口与所述蠕动泵体之间的管路设有氧浓度传感器,所述氧浓度传感器架设在所述控制电路板上且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性连接。
[000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罐体的输出口和第二罐体的输入口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一软管三通,所述第一软管三通的一端口设有安全阀,所述第二罐体的输出口设有第二软管三通,所述第二软管三通的一端口引出一支路连接在所述控制电路板的第一压力传感端。
[00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壳体的排气口和供氧口设于靠近所述储氧部件的一侧以使所述蠕动泵的供氧管路和三通电磁组的排气管路经过所述控制电路板顶部向所述排气口和供氧口排布,所述供氧管路在经过所述控制电路板顶部位置引出一支路连接在所述控制电路板的第二压力传感端。
[0011]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2]本技术采用大制氧量的制氧部件以满足多组供氧组的氧源需求,通过供氧组的储氧和精准控制输出配合实现微流量的控制输出,利用蠕动泵的特性配合储氧的控制对供氧管路进行精准控制,对伤口、创面等局部部位以微流量氧气辅助治疗以使其处于高浓度氧气环境,有利于伤口的愈合。
附图说明
[00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4]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实施例中氧源流动线路示意图。
[0018]图中标记表示:10:壳体,20:底座,30:架体,100:制氧部件,110:输出管路,120:压缩机,130:分子筛结构,200:储氧部件,210:出氧管路,220:第一罐体,230:第二罐体,240:安全阀,300:蠕动泵体,310:供氧管路,320:泵入口,400:控制电路板,410:氧浓度传感器,420:第一压力传感端,430:第二压力传感端,500:三通电磁阀组,510:主阀,520:副阀,530:供氧三通电磁阀,540:隔膜单向阀,550:排气管路,511:第一端,512:第二端,521:第六端,531:第七端,532:第八端,533:第九端。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了能够清楚、完整地理解技术方案,现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显然,所记载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部分实施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应当理解,当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和“包含”指示所描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其集合的存在或添加。
[0021]还应当理解,在此本技术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仅仅是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意在限制本技术。如在本技术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除非上下文清楚地指明其它情况,否则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及“该”意在包括复数形式。
[0022]还应当进一步理解,在本技术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0023]如图1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流量氧气输送医用设备的供氧装置,包括一壳体和底座,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用于制造氧源的制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有与所述制氧部件连接的至少一组供氧组,以使所述氧源输入所述供氧组储存及输出供氧,所述供氧组包括位于所述制氧部件一侧用于储存氧源的储氧部件和位于所述制氧部件顶部用于将氧源输出供氧的蠕动泵体,所述制氧部件顶部设有用于装设控制电路板及固定所述蠕动泵体的架体和位于所述架体一侧的三通电磁阀组,所述制氧部件的输出管路接入三通电磁阀组且经过三通电磁组分流分别向至少一组供氧组输送氧源,所述储氧部件的出氧管路与所述蠕动泵体连接,所述蠕动泵体的供氧管路通过鲁尔外旋接头与外部微流量供氧器件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流量氧气输送医用设备的供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三通电磁组包括一主阀和至少一个副阀,所述主阀的第一端与所述制氧部件的输出管路连接以使氧源经过第一端向第二端和/或第三端流动,所述第二端连接排气管路,所述第三端与至少一个副阀的第四端和/或第五端串联且串联连接末端的副阀的第四端或第五端以堵头封堵,一个或两个及以上所述副阀的第六端分别与一组或两组及以上所述供氧组连接以输送氧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微流量氧气输送医用设备的供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勇秦经伟兰翔陈科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易氧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