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极制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198142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7 09: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极制备装置,电极制备装置包括:集流体收放装置,集流体收放装置包括集流体放卷装置、极片收卷装置和集流体;成膜装置,成膜装置为两个且分别设于集流体两侧,成膜装置包括厚膜成膜装置、压延减薄装置、减薄转移装置和辅助带,厚膜成膜装置包括相互配合且可转动的第一厚膜成膜辊和第二厚膜成膜辊,压延减薄装置包括第一压延减薄辊和第二压延减薄辊,减薄转移装置包括第一减薄转移辊和第二减薄转移辊,送料装置,送料装置适于向第一厚膜成膜辊和第二厚膜成膜辊之间输送电极材料。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极制备装置,实现了极片的连续生产作业,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提高极片的制造质量,减小了成膜装置工作时的机械强度。作时的机械强度。作时的机械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极制备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电池制造
,尤其涉及一种电极制备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锂离子设备技术是电动汽车发展的关键技术。干法涂布技术是目前最先进的锂离子电池制造技术之一,其中,干法辊压制片工艺是该工序的关键,干法辊压制片是该工艺的发展方向。但目前使用的干法辊压制片技术存在工艺复杂,对电极成膜要求高、连续生产困难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电极制备装置,所述电极制备装置实现了电极材料成膜工序和薄电极膜与集流体的复合工序一体化,从而实现了极片的连续生产作业,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提高极片的制造质量,减小了成膜装置工作时的机械强度。
[0004]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极制备装置,包括:集流体收放装置,所述集流体收放装置包括集流体放卷装置、极片收卷装置和集流体,所述集流体放卷装置和所述极片收卷装置间隔设置,所述集流体的一端与所述集流体放卷装置连接且缠绕于所述集流体放卷装置,所述集流体的另一端与所述极片收卷装置连接缠绕于所述极片收卷装置上;成膜装置,所述成膜装置为两个且分别设于所述集流体两侧,所述成膜装置包括厚膜成膜装置、压延减薄装置、减薄转移装置和辅助带,所述厚膜成膜装置包括相互配合且可转动的第一厚膜成膜辊和第二厚膜成膜辊,所述压延减薄装置包括相互配合且可转动的第一压延减薄辊和第二压延减薄辊,所述减薄转移装置包括相互配合且可转动的第一减薄转移辊和第二减薄转移辊,所述第一减薄转移辊与所述集流体配合,所述辅助带为环形,所述第一厚膜成膜辊、所述第一压延减薄辊和所述第一减薄转移辊位于所述辅助带的环形空间内;送料装置,所述送料装置适于向所述第一厚膜成膜辊和第二厚膜成膜辊之间输送电极材料,电极材料在所述第一厚膜成膜辊和所述第二厚膜成膜辊之间成膜后并依次在所述第一压延减薄辊和所述第二压延减薄辊之间,所述第一减薄转移辊和所述第二减薄转移辊之间减薄后复合于所述集流体上。
[000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极制备装置,通过设置集流体,设置相互配合且可转动的第一厚膜成膜辊和第二厚膜成膜辊,设置相互配合且可转动的第一压延减薄辊和第二压延减薄辊,设置相互配合且可转动的第一减薄转移辊和第二减薄转移辊,第一压延减薄辊和第二压延减薄辊位于第一厚膜成膜辊和第二厚膜成膜辊的靠近集流体的一侧,第一减薄转移辊和第二减薄转移辊位于第一压延减薄辊和第二压延减薄辊的靠近集流体的一侧,且第一减薄转移辊与集流体配合,再设置环形的辅助带,第一厚膜成膜辊、第一压延减薄辊和第一减薄转移辊位于辅助带的环形空间内,从而实现了电极材料成膜工序和薄电极膜与集流体的复合工序一体化,从而实现了极片的连续生产作业,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提高极片
的制造质量,减小了成膜装置工作时的机械强度。
[000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成膜装置还包括:辅助辊,所述辅助辊可转动和/或可移动,所述辅助辊位于所述辅助带内且用于张紧所述辅助带。
[000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辅助辊的直径为50

150mm。
[000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厚膜成膜辊与所述第二厚膜成膜辊的直径与线速度相等,且直径为100

400mm。
[000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压延减薄辊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压延减薄辊的直径,所述第一压延减薄辊的直径为150

300mm,所述第二压延减薄辊的直径为100

200mm;和/或,所述第一压延减薄辊的线速度大于所述第二压延减薄辊的线速度,所述第一压延减薄辊的线速度和所述第二压延减薄辊的线速度之比为A,所述A满足:1<A≤3。
[001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压延减薄装置为多个,多个所述压延减薄装置在所述厚膜成膜装置和所述减薄转移装置之间依次排布,成厚膜后的电极依次在多个所述减薄机构中进行减薄处理。
[001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减薄转移辊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减薄转移辊的直径,所述第一减薄转移辊的直径为150

300mm,所述第二减薄转移辊的直径为100

200mm;和/或,所述第一减薄转移辊的线速度大于所述第二减薄转移辊的线速度,所述第一减薄转移辊的线速度和所述第二减薄转移辊的线速度之比为B,所述B满足:1<B≤3。
[001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厚膜成膜装置和所述压延减薄装置之间以及所述减薄转移装置和所述压延减薄装置之间至少一处设有修边机构,所述修边机构用于修剪辅助带上厚电极膜或薄电极膜。
[001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集流体为铜箔或铝箔,所述集流体的厚度为4

20μm;和/或,所述集流体的表面具有碳层、或导电胶层或具有粗糙结构;和/或,所述辅助带为铜箔或钢箔。
[001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极片为正极片或负极片。
[0015]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6]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17]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极制备装置的示意图。
[0018]附图标记:
[0019]10、电极制备装置;
[0020]1、集流体收放装置;11、集流体放卷装置;12、极片收卷装置;13、集流体;14、极片;
[0021]2、成膜装置;21、厚膜成膜装置;211、第一厚膜成膜辊;212、第二厚膜成膜辊;22、压延减薄装置;221、第一压延减薄辊;222、第二压延减薄辊;23、减薄转移装置;231、第一减薄转移辊;232、第二减薄转移辊;24、辅助带;25、辅助辊;
[0022]3、送料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极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流体收放装置,所述集流体收放装置包括集流体放卷装置、极片收卷装置和集流体,所述集流体放卷装置和所述极片收卷装置间隔设置,所述集流体的一端与所述集流体放卷装置连接且缠绕于所述集流体放卷装置,所述集流体的另一端与所述极片收卷装置连接缠绕于所述极片收卷装置上;成膜装置,所述成膜装置为两个且分别设于所述集流体两侧,所述成膜装置包括厚膜成膜装置、压延减薄装置、减薄转移装置和辅助带,所述厚膜成膜装置包括相互配合且可转动的第一厚膜成膜辊和第二厚膜成膜辊,所述压延减薄装置包括相互配合且可转动的第一压延减薄辊和第二压延减薄辊,所述减薄转移装置包括相互配合且可转动的第一减薄转移辊和第二减薄转移辊,所述第一减薄转移辊与所述集流体配合,所述辅助带为环形,所述第一厚膜成膜辊、所述第一压延减薄辊和所述第一减薄转移辊位于所述辅助带的环形空间内;送料装置,所述送料装置适于向所述第一厚膜成膜辊和第二厚膜成膜辊之间输送电极材料,电极材料在所述第一厚膜成膜辊和所述第二厚膜成膜辊之间成膜后并依次在所述第一压延减薄辊和所述第二压延减薄辊之间,所述第一减薄转移辊和所述第二减薄转移辊之间减薄后复合于所述集流体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成膜装置还包括:辅助辊,所述辅助辊可转动和/或可移动,所述辅助辊位于所述辅助带内且用于张紧所述辅助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辊的直径为50

150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厚膜成膜辊与所述第二厚膜成膜辊的直径与线速度相等,且直径为100

400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制备装置,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云明秦士林杨利李永兴高飞张放南
申请(专利权)人: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