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胶镜片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185108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7 08:3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塑胶镜片的制造方法,其为将单体溶液注入至模具内模腔之后,进行聚合固化而制造塑胶镜片的方法,所述模具是在以规定间隔相隔开的2个模具的外围卷绕胶带而形成,其中,包括:在2个模具的外围以留出开口部分的状态进行一次包胶的步骤;通过所述开口部分向模腔内注入单体溶液的步骤;以及二次用另一条胶带密封注入单体溶液的模具的开口部分的步骤,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在注入单体溶液时,能顺利排放模具内部的空气,而且,能大幅度缩短如以往去除相重叠的胶带后重新粘贴的复杂且所需时间长的工艺。长的工艺。长的工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塑胶镜片的制造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制造眼镜片等各种塑胶镜片的方法,所述方法通过在2个模具的外围留出一部分进行包胶的状态下注入单体之后,用另一条胶带密封开口部分,从而,在注入单体时,可以顺利排放模具内部的空气的同时,大幅度缩短如以往撕离重叠的胶带之后重新粘贴的繁琐且所需时间长的工艺。

技术介绍

[0002]在光学材料中,塑胶镜片具有比玻璃镜片轻、不易破碎、加工性好的优点,因此,最近的趋势是相比玻璃镜片,更多使用塑胶镜片。这些塑胶镜片是向模具注入所谓单体(monomer)的高分子化合物之后进行固化,然后经过适当的后加工来制造。换而言之,通过将单体溶液注入至具有镜片形状的空的注入空间(模腔)的模具内的方式来制造。
[0003]所谓的“带模塑法”是在将2个玻璃型模具成型面以规定间隔相对的状态下,用胶带卷绕外周面,然后在内部形成模腔,在内部空间注入原料单体之后进行聚合固化而成型塑胶镜片的方法。
[0004]所述带模塑法采用通过撕离卷绕在2个模具外围的胶带的接合部形成开口部分,在所述开口部分注入单体溶液之后,再次卷绕胶带被撕离部分的方法。然而,所述方法,存在当注入单体溶液时,由于单体溶液会附着在撕离胶带的部分,因此,会发生胶带的粘贴力下降或消失的问题,还存在去除相重叠的胶带注入单体溶液之后重新粘贴时,需要精确地控制机械部件,因此,不仅所需时间长,而且,发生动作不良的可能性很高的问题。
[0005]另一方面,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公知的有:不撕离胶带,用注射针等尖锐形状的注入喷嘴刺入胶带,注入单体溶液之后,密封注入口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由于需要其他的排气喷嘴来将模腔内的空气排放至外部,因此,存在在通过截面积小的排气喷嘴排放模腔内的空气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更多时间,而且,空气残留在模腔内而不能缓冲单体溶液,或者由于气泡的形成而不良率变高的问题。
[0006]现有技术文件
[0007]专利文件
[0008]专利文件1:日本专利公开第2000

108217号(2000年4月18日公开)
[0009]专利文件2:韩国授权专利第10

2046260号(2019年11月12日授权)
[0010]专利文件3:韩国授权专利第10

2081498号(2020年2月19日授权)

技术实现思路

[0011]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改进公知的带模塑法,机械上简化自动注入设备并缩短注射单体溶液所需的时间,而且,通过有效地排放空气,可以迅速且准确地定量注入单体溶液。
[001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塑胶镜片的制造方法,其为将单体溶液注入至模具内模腔之后,进行聚合固化而制造塑胶镜片的方法,所述模具是在以规定间隔相隔
开的2个模具的外围卷绕胶带而形成,其中,包括:在2个模具的外围以留出开口部分的状态进行一次包胶的步骤;通过所述开口部分向模腔内注入单体溶液的步骤;以及二次用另一条胶带密封注入单体溶液的模具的开口部分的步骤。
[0013]专利技术效果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效果;即在模具的外围以留出局部开口部分的状态进行一次包胶之后,通过所述开口部分插入注入喷嘴,然后,将单体溶液注入至模腔内,从而,在注入单体溶液时,不仅能顺利排放模具内的空气,而且,可以大幅度缩短每单位时间注入单体溶液的量,另外,由于通过较宽的开口部分迅速排放模腔内的空气而空气不会残留,因此,可以减小气泡的产生等不良率,而且,还可以省略如以往去除相重叠的胶带之后重新粘贴的复杂的设备及繁琐的工艺,因此,可以提高自动化设备的实际生产性。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经一次包胶的模具的立体图。
[0016]图2是为了将单体溶液注入至模具内的模腔而喷嘴下降的状态。
[0017]图3是注入单体溶液的状态。
[0018]图4是完成单体溶液的注入之后喷嘴上升的状态。
[0019]图5是对模具进行二次包胶的状态。
[0020]图6是对模具完成二次包胶的状态。
[0021]图7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镜片制造工艺的流程图。
[0022]图8是示出对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对完成一次包胶的模具进行二次包胶的状态的图。
[0023]附图标记说明
[0024]L:单体溶液,M1、M2:模具,N:注入喷嘴,O:开口部分,T1:胶带(一次包胶用),T2:胶带(二次包胶用),Ta:撕离部(或非粘接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参考附图详细说明不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
[0026]图1至图7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塑胶镜片的制造方法,在本实施例的将单体溶液注入至模具内模腔之后,进行聚合固化而制造塑胶镜片的方法中,所述模具是在以规定间隔相隔开的2个模具的外围卷绕胶带而形成,其中,包括:在2个模具的外围以留出开口部分的状态进行一次包胶的步骤;通过所述开口部分向模腔内注入单体溶液的步骤;以及二次用另一条胶带密封注入单体溶液的模具的开口部分的步骤。
[0027]图1示出在以规定间隔相隔开的2个模具M1、M2的外围卷绕胶带T1,并在内部形成模腔的状态。本实施例中,为了在2个模具M1、M2的外围形成局部开口部分O,所粘贴的胶带T1的长度短于模具M1、M2的圆周的长度。
[0028]本实施例中,在所述一次包胶步骤中,开口部分O的开口宽度为5至15mm,所述宽度可以根据用于注入单体溶液L(参考图3)的喷嘴N的粗细而设置为各种宽度,开口部分O的宽度不仅是喷嘴的粗细,还可以使用多个喷嘴同时注入大量的单体溶液,在使用喷嘴N注入单体溶液L的过程中,由于模具M1、M2内的模腔(空的空间)中的空气通过开口部分O顺利排放,
因此,可以防止由于模腔内部的空气未完全排放而残留时,成为气泡状态生产不良品,从而,具有不仅可以有效地防止以往包胶之后利用注入喷嘴和排气喷嘴穿刺胶带后注入单体溶液,并在通过排气喷嘴排放空气的过程中发生的排气不良问题,而且,还可以大幅度缩短以往的投入重叠的胶带后,撕离一部分胶带注入单体溶液,然后,覆盖被撕离的胶带进行密封的工艺所需的时间。
[0029]即,在本实施例中,在留出开口部分的状态下进行一次包胶并投入单体溶液注入设备后,通过开口部分快速注入单体溶液,并使用其他的胶带对开口部分进行二次包胶,通过采用所述简单的工艺,不仅可以谋求简化设备,而且,由熟练的工作人员手动注入时,对准模具、注入、再次进行包胶的时间需要12至13秒,这将解决了在以往的自动化注入设备中比手工作多花45秒的根本问题,可在8至13秒内完成模具的对准、单体溶液的注入以及通过二次包胶进行密封的工作,从而,具有可以提高用于制造塑胶镜片的自动化设备的实际生产性的优点。
[0030]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一次包胶步骤中,用于卷绕模具M1、M2的外围的胶带T1的末端被切割成直角,但本专利技术不限于此,如图8所示的第二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塑胶镜片的制造方法,其为将单体溶液注入至模具内模腔之后,进行聚合固化而制造塑胶镜片的方法,所述模具是在以规定间隔相隔开的2个模具的外围卷绕胶带而形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在2个模具的外围以留出开口部分的状态进行一次包胶的步骤;通过所述开口部分向模腔内注入单体溶液的步骤;以及二次用另一条胶带密封注入单体溶液的模具的开口部分的步骤。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胶镜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包胶步骤中,开口部分的宽度为5至15mm。3.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成凤熙
申请(专利权)人:美尔科技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