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预放电避雷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171540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3 15: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避雷针技术领域,具体是新型预放电避雷针涉及避雷针技术领域,具体是新型预放电避雷针,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固定有筒体,所述筒体的外侧设有太阳能电板,且筒体的外侧靠近上端位置处等间距固定设置有感应电极,所述筒体的内部中心部位开设有第二腔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感应电极对大气中的离子信号进行检测,通过信号传递组件控制预放电组件进行放电,主动引雷,抢先放电,快速响应放电感应时间,即优先引雷入地,有效的扩充避雷针对周围物体的保护;通过接闪体与第二腔体之间的螺纹连接,可以是实现接闪体的高度调节,从而可以提高设备的保护半径,提高实用性。提高实用性。提高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型预放电避雷针


[0001]本技术涉及避雷针
,具体是新型预放电避雷针。

技术介绍

[0002]避雷针,又名防雷针,是用来保护建筑物等避免雷击的装置。在高大建筑物顶端安装一根金属棒,用金属线与埋在地下的一块金属板连接起来,利用金属棒的尖端放电,使云层所带的电和地上的电逐渐中和,从而不会引发事故。如在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2769254A公布了预放电避雷针,其结构新颖、简单,实现了提前放电的功能,保护半径更大,降低了每次接闪时的雷电流脉冲强度,减少了雷电感应引起的二次效应。
[0003]但是现有的设备通常在安装后无法实现高度上的调节,导致设备的实用性降低,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新型预放电避雷针,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新型预放电避雷针,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新型预放电避雷针,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固定有筒体,所述筒体的外侧设有太阳能电板,且筒体的外侧靠近上端位置处等间距固定设置有感应电极,所述筒体的内部中心部位开设有第二腔体,且筒体的内部还开设有第一腔体,所述第一腔体的内部安装有与太阳能电板电性连接的蓄电池,且第一腔体的内部上端固定有与感应电极电性连接的离子传感器,所述第二腔体的内部通过螺纹活动连接有接闪体,所述接闪体的内部设有引下线,且接闪体的外侧靠近上端位置处安装有预放电组件,所述预放电组件与离子传感器之间设有信号传递组件。
[0006]作为本技术更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预放电组件包括固定在接闪体上的基座,所述基座的表面等间距安装有电性连接柱,所述电性连接柱的上端安装有电触发环,所述电触发环的上表面等间距设置有尖端。
[0007]作为本技术更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信号传递组件包括设置在第一腔体底部并于与离子传感器信号输出端电性连接的处理器,所述处理器的输出端连接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预放电组件的电力输入端电性连接。
[0008]作为本技术更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接闪体的外侧位于第二腔体的位置处固定套设有绝缘护套,所述绝缘护套的表面设有外螺纹,所述第二腔体的内壁设置有与外螺纹适配的内螺纹。
[0009]作为本技术更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基座为球形结构,且基座的内部与接闪体的接触间隙处填充有绝缘硅胶。
[0010]作为本技术更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筒体为陶瓷材质的构件,且筒体与底座之间通过胶合固定。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设置感应电极对大
气中的离子信号进行检测,通过信号传递组件控制预放电组件进行放电,主动引雷,抢先放电,快速响应放电感应时间,即优先引雷入地,有效的扩充避雷针对周围物体的保护;通过接闪体与第二腔体之间的螺纹连接,可以是实现接闪体的高度调节,从而可以提高设备的保护半径,提高实用性。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新型预放电避雷针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新型预放电避雷针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4]图3为新型预放电避雷针的原理图。
[0015]图中:1、底座;2、筒体;3、预放电组件;31、基座;32、电性连接柱;33、电触发环;4、接闪体;5、感应电极;6、太阳能电板;7、引下线;8、第一腔体;9、第二腔体;10、绝缘护套;11、处理器;12、控制器;13、蓄电池;14、离子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16]请参阅图1~3,本技术实施例中,新型预放电避雷针,包括底座1,底座1的上表面固定有筒体2,筒体2的外侧设有太阳能电板6,且筒体2的外侧靠近上端位置处等间距固定设置有感应电极5,筒体2的内部中心部位开设有第二腔体9,且筒体2的内部还开设有第一腔体8,第一腔体8的内部安装有与太阳能电板6电性连接的蓄电池13,且第一腔体8的内部上端固定有与感应电极5电性连接的离子传感器14,第二腔体9的内部通过螺纹活动连接有接闪体4,接闪体4的内部设有引下线7,且接闪体4的外侧靠近上端位置处安装有预放电组件3,预放电组件3与离子传感器14之间设有信号传递组件,在使用时,转动接闪体4,通过绝缘护套10表面的外螺纹与第二腔体9内部的内螺纹之间的螺纹连接,实现接闪体4高度的调节,从而提高设备的实用性;在太阳能电板6的作用下转换太阳能为电能并储存在蓄电池13内部,通过蓄电池13对设备进行供电,通过感应电极5、离子传感器14对大气中的离子信号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反馈至处理器11,进一步对信号进行处理并传递至控制器12,通过控制器12控制蓄电池13对预放电组件3上的供电,从而控制设备的预放电,继而完成主动引雷。
[0017]在图2中,预放电组件3包括固定在接闪体4上的基座31,基座31的表面等间距安装有电性连接柱32,主要起到电连接与支撑作用,电性连接柱32的上端安装有电触发环33,电触发环33的上表面等间距设置有尖端,方便触发尖端放电。
[0018]在图2和图3中,信号传递组件包括设置在第一腔体8底部并于与离子传感器14信号输出端电性连接的处理器11,处理器11的输出端连接有控制器12,控制器12与预放电组件3的电力输入端电性连接,通过感应电极5、离子传感器14对大气中的离子信号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反馈至处理器11,进一步对信号进行处理并传递至控制器12,通过控制器12控制蓄电池13对预放电组件3上的供电,从而控制设备的预放电。
[0019]在图2中,接闪体4的外侧位于第二腔体9的位置处固定套设有绝缘护套10,绝缘护套10的表面设有外螺纹,第二腔体9的内壁设置有与外螺纹适配的内螺纹,转动接闪体4,进一步使得绝缘护套10随之转动,通过绝缘护套10表面的外螺纹与第二腔体9内部的内螺纹之间的螺纹连接,实现接闪体4高度的调节。
[0020]在图2中,基座31为球形结构,且基座31的内部与接闪体4的接触间隙处填充有绝缘硅胶,主要起到绝缘作用,避免雷电与设备内部电流之间相互影响。
[0021]在图1中,筒体2为陶瓷材质的构件,具备优良的绝缘效果,且筒体2与底座1之间通过胶合固定,主要起到固定作用。
[0022]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在使用时,转动接闪体4,进一步使得绝缘护套10随之转动,通过绝缘护套10表面的外螺纹与第二腔体9内部的内螺纹之间的螺纹连接,实现接闪体4高度的调节,从而提高设备的实用性;在太阳能电板6的作用下转换太阳能为电能并储存在蓄电池13内部,通过蓄电池13对设备进行供电,通过感应电极5、离子传感器14对大气中的离子信号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反馈至处理器11,进一步对信号进行处理并传递至控制器12,通过控制器12控制蓄电池13对预放电组件3上的供电,从而控制设备的预放电,继而完成主动引雷,抢先放电,快速响应放电感应时间,即优先引雷入地,有效的扩充避雷针对周围物体的保护。
[0023]以上所述的,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新型预放电避雷针,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上表面固定有筒体(2),所述筒体(2)的外侧设有太阳能电板(6),且筒体(2)的外侧靠近上端位置处等间距固定设置有感应电极(5),所述筒体(2)的内部中心部位开设有第二腔体(9),且筒体(2)的内部还开设有第一腔体(8),所述第一腔体(8)的内部安装有与太阳能电板(6)电性连接的蓄电池(13),且第一腔体(8)的内部上端固定有与感应电极(5)电性连接的离子传感器(14),所述第二腔体(9)的内部通过螺纹活动连接有接闪体(4),所述接闪体(4)的内部设有引下线(7),且接闪体(4)的外侧靠近上端位置处安装有预放电组件(3),所述预放电组件(3)与离子传感器(14)之间设有信号传递组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预放电避雷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预放电组件(3)包括固定在接闪体(4)上的基座(31),所述基座(31)的表面等间距安装有电性连接柱(32),所述电性连接柱(3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才友邵春雨吴家宁于军涛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静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