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回输电线路穿越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16971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3 15: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输电铁塔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双回输电线路穿越塔,包括塔身、位于塔身顶部的塔头以及塔腿,其特征在于,所述塔头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地线支架、上导线横担以及下导线横担,所述地线支架与所述上导线横担相连,所述上导线横担与所述下导线横担间隔设置,所述地线支架顶部与上导线横担底部之间的距离:所述上导线横担底部与下导线横担底部之间的距离为5:8。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塔头较高的问题。中塔头较高的问题。中塔头较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回输电线路穿越塔


[0001]本技术涉及输电铁塔
,具体为一种双回输电线路穿越塔。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不同的输电线路之间必然产生交叉,尤其是在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以及城市,其用电量大且电力消耗密度高,需要大量的电力供应,而又受到场地限制,只能通过架设穿越塔以实现建设交叉的输电线路,比如,在原本南北走向的输电线路中,通过架设比该输电线路更低的穿越塔,以实现东西走向的的输电线路的建设,并完成对原本南北走线的输电线路的交叉以及穿越。
[0003]但是,在实际电力建设中,由于投资成本、地形环境等多方面的制约,初期建设的大部分输电线路对地距离仅满足规范要求,并没有预留足够的穿越高度,另外,建设初期的设计以及建设标准可能存在滞后,使得穿越高度更加不足,因此经常出现选用常规穿越塔无法实现对原有输电线路穿越的现象。
[000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如中国专利CN209780390U提供了一种风电场35kV双回架空输电线路专用抗冰塔,其塔头1结构包括地线支架4、上导线横担5、下导线横担6,下导线横担6上设置有四个下导线挂点组。该技术方案通过创新了塔头结构,降低了导线挂点的平均高度以及塔高,有利于穿越输电线路。但是,该技术方案仍存在塔头较高的问题,难以实现对原本输电路线的穿越,需要进一步降低塔头高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双回输电线路穿越塔,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塔头较高的问题。
[0006]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双回输电线路穿越塔,包括塔身、位于塔身顶部的塔头以及塔腿,所述塔头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地线支架、上导线横担以及下导线横担,所述地线支架与所述上导线横担相连,所述上导线横担与所述下导线横担间隔设置,所述地线支架顶部与上导线横担底部之间的距离:所述上导线横担底部与下导线横担底部之间的距离为5:8。
[0008]技术原理以及有益效果:
[0009]1、有效降低塔头高度:本方案通过将地线支架与上导线横担相连,去除现有技术中用于连接地线支架与上导线横担的塔身结构单元,从而达到降低塔头高度的效果,更有利于实现对原有输电线路的穿越。
[0010]2、有利于节约成本:本方案通过去除用于连接地线支架与上导线横担的塔身结构单元,使得穿越塔结构更加简化,建设成本更低。
[0011]3、有利于优化塔头结构:本方案通过限定地线支架顶部与上导线横担底部之间的距离:所述上导线横担底部与下导线横担底部之间的距离为5:8,既能够满足地线支架与上、下横担的电气安全,也能够改善地线支架与上、下横担的分布,使得塔头结构更加紧凑
以及稳固,有利于提高塔头的承载能力。
[0012]进一步,所述上导线横担单侧长度小于所述地线支架单侧长度,所述地线支架单侧长度小于所述下导线横担单侧长度。
[0013]有益效果:本方案将上导线横担单侧长度设置为最短,在既能够保证上导线横担的功能的同时,又有利于降低成本;由于下导线横担需要均匀设置四个挂线点以满足双回输电线路的要求,因此本方案将下导线横担单侧长度设置为最长,有利于保证下导线间的距离,进而提高电气安全性。另外,本方案将地线支架单侧长度设置为较长,一方面既能够保证地线支架防雷的功能,另一方面,可以延长地线与上导线的间距,防止短路,提高地线的电气安全性。
[0014]进一步,所述地线支架顶部与上导线横担底部的距离为2500mm,所述上导线横担底部与下导线横担底部的距离为4000mm。
[0015]有益效果:如此设置,一方面,有利于减少塔头的高度,更有利于实现对原有输电线路的穿越,以及有助于降低成本;另一方面,通过适当的距离设置,可以避免地线与上下导线发生短路等安全事故,提高了线路的电气安全性。
[0016]进一步,所述地线支架外角侧端点到塔身中线的距离为6000mm,所述地线支架内角侧端点到塔身中线的距离为5500mm,所述上导线横担外角侧端点到塔身中线的距离为4000mm,所述上导线横担内角侧端点到塔身中线的距离为3500mm,所述下导线横担外角侧端点到塔身中线的距离为7000mm,所述下导线横担内角侧端点到塔身中线的距离为6500mm。
[0017]有益效果:如此设置,既满足地线支架、上导线横担、以及下导线横担的长度需求,又能够提高线路的安全性。同时,有利于优化线路的空间利用率和优化线路的结构设计。
[0018]进一步,所述地线支架、上导线横担、塔身之间通过连接组件进行连接,连接组件包括内侧连接板以及外侧焊接板,所述内侧连接板与地线支架、上导线横担、塔身之间进行螺栓连接,所述外侧焊接板与地线支架、上导线横担、塔身之间进行焊接连接,所述外侧焊接板位于内侧连接板外侧。
[0019]有益效果:如此设置,通过设置内侧连接板以及外侧焊接板,使得地线支架、上导线横担和塔身之间稳定且牢靠地连接起来,从而确保了穿越塔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一种双回输电线路穿越塔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图2中A处放大图;
[0023]图4为图3中1

1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5]说明书附图中的标记包括:塔头1、塔身2、塔腿3、地线支架4、地线支架外角侧41、地线支架内角侧42、上导线横担5、上导线横担外角侧51、上导线横担内角侧52、下导线横担6、下导线横担外角侧61、下导线横担内角侧62、第一地线挂点71、第二地线挂点72、第一上
导线挂点81、第二上导线挂点82、第一下导线挂点91、第二下导线挂点92、第三下导线挂点93、第四下导线挂点94、内侧连接板21、外侧焊接板22。
[0026]实施例一
[0027]如图2所示,一种双回输电线路穿越塔,包括塔头1、塔身2、塔腿3,其中,塔头1位于塔身2顶部,塔腿3位于塔身2底部。
[0028]塔头1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地线支架4、上导线横担5以及下导线横担6。具体的,地线支架4与上导线横担5相连,以达到降低塔头1高度的效果,上导线横担5与下导线横担6间隔设置。如图3、图4所示,地线支架4、上导线横担5、塔身2之间通过连接组件进行连接,连接组件包括内侧连接板21以及外侧焊接板22。具体的,内侧连接板21上设置有多个螺栓孔,内侧连接板21与地线支架4、上导线横担5、塔身2的支杆之间通过多个螺栓进行固定连接,外侧焊接板22位于内侧连接板外侧,外侧焊接板22与地线支架4、上导线横担5、塔身2的支杆的根部之间进行焊接连接。
[0029]本实施例中,地线支架4顶部与上导线横担5底部之间的距离:上导线横担5底部与下导线横担6底部之间的距离为5:8,具体的,地线支架4顶部与上导线横担5底部的距离为2500mm,上导线横担5底部与下导线横担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回输电线路穿越塔,包括塔身、位于塔身顶部的塔头以及塔腿,其特征在于,所述塔头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地线支架、上导线横担以及下导线横担,所述地线支架与所述上导线横担相连,所述上导线横担与所述下导线横担间隔设置;所述地线支架顶部与上导线横担底部之间的距离:所述上导线横担底部与下导线横担底部之间的距离为5: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回输电线路穿越塔,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导线横担单侧长度小于所述地线支架单侧长度,所述地线支架单侧长度小于所述下导线横担单侧长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回输电线路穿越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地线支架顶部与上导线横担底部的距离为2500mm,所述上导线横担底部与下导线横担底部的距离为4000mm。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回输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波张自强王春雨肖成志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首页工程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