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物样本处理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16458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3 15:0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生物样本处理管,属于生物检测技术领域。该种生物样本处理管,包括处理管,所述处理管的顶端设有挤压机构,通过扭帽与处理管,所述处理管的底端设有出液机构,所述挤压机构包括扭帽、转板和胶管,所述扭帽的顶端中心位置设置凹孔,所述凹孔的内部与所述转板的底端转动连接,所述转板的顶端连接胶管,所述扭帽与转板的相邻一侧分别设有气孔,所述气孔包括第一穿孔和第二穿孔,所述第一穿孔设置在所述转板的一侧,所述第二穿孔设置在所述扭帽的一侧,通过转动转板使胶管与处理管连通或关闭;所述处理管包括外管、内管,内、外管螺纹连接,以调节处理管内生物样品的存储空间。间。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物样本处理管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样本处理及检测技术范畴,具体地,是一种新型生物样本处理管的设计。

技术介绍

[0002]目前,血清样本应用于多种生物标志物的检测。但有些指标的血清样本无法立即检测时,涉及到血清样本的保存及运输的问题。血清样本根据检测标志物的不同,短期内2

8度冷藏,长期保存需冷冻保存。血清样本的运输需要冷链的条件,而冷链运输条件对于血清样本的保存及运输增加了很大成本。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操作简便,且在常温条件下也能实现保存及提取血清样本的装置,经检索,在授权公告号为CN218157140U的中国专利中公开了一种生物样本处理管,涉及生物检测
处理管的两端分别开设有进样口和出样口,进样口和出样口对应设置有进样盖和出样盖,处理管内设置有蛋白保存层和过滤层。采用上述生物样本处理管处理生物样本后,无需冷链即可常温保存与运输。整体上的生物样本保存处理操作简单,无需大型仪器,使用方便。保存后的样本使用时,仅加入处理液后即可进行下一步检测。
[0003]但是,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由于处理管的整体结构为固定结构,无法根据生物样本的多少对内部的存储量进行调整,进而导致使用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次,该方案中的处理管在胶管部位属于连通结构,一旦出现晃动,生物样本容易附着到胶管的内部,进而造成污染。
[0004]因此,我们对此做出改进,提出了一种生物样本处理管。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克服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物样本处理管。/>[0006]本专利技术目的通过下述方案实现:一种生物样本处理管,包括处理管,所述处理管的顶端设有挤压机构,通过扭帽与处理管连接,所述处理管的底端设有出液机构,其中,所述挤压机构包括扭帽、转板和胶管,所述扭帽的顶端中心位置设置凹孔,所述凹孔的内部与所述转板的底端转动连接,所述转板的顶端连接胶管,所述扭帽与转板的相邻一侧分别设有气孔,所述气孔包括第一穿孔和第二穿孔,所述第一穿孔设置在所述的转板的一侧,所述第二穿孔设置在所述扭帽的一侧,通过转动转板使胶管与处理管连通或关闭;所述处理管包括外管、内管,所述外管的内壁下侧设置内螺纹,形成螺纹部和非螺纹部;所述内管的外壁下侧设置外螺纹,形成螺纹部和非螺纹部;在外管和内管间设有密封垫圈且所述内、外螺纹相互咬合。
[0007]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挤压机构与气孔的配合使用,便于调节处理管与胶管之间连通状况,有效减少样品污染状况的发生;通过拨动转板,使得转板与扭帽之间进行相对旋转,直至第一穿孔与第二穿孔相互重合,进而便于将胶管内部的气流疏通到处理管的内部,再通过拨动转板,使得第一穿孔与第二穿孔进行错位,从而使得挤压机构完成密封处
理,再通过外管、内管、内螺纹、外螺纹和密封垫圈的连接使用,使得所述的处理管实现长度尺寸调节的功能,便于调整处理管内部的样品溶液存储量,通过转动外管,使得外管与内管之间相对旋转,并配合外螺纹与内螺纹相互咬合的关系,使得外管与内管之间进行错位移动,从而扩大处理管内部的空间,直至满足所需的存储量。
[0008]进一步的,所述密封垫圈套装在内管的外壁非螺纹部,且与所述外管的内壁滑动连接。通过密封垫圈的套装使用,使得内管与外管之间保持良好的密封性。
[0009]进一步的,所述内管(1002)自下而上分别安装滤网和试剂卡,所述滤网与试剂卡之间设有间距。通过安装滤网,便于对样品溶液进行净化过滤处理,再通过试剂卡便于检测样品溶液的生物蛋白含量。
[0010]进一步的,所述试剂卡的一侧设置有若干渗透孔。通过渗透孔的设置,便于样品溶液穿过试剂卡。
[0011]进一步的,所述出液机构包括锥形端头、出液口和密封塞,所述锥形端头的顶端与所述外管的底端连通,所述锥形端头的底端设置出液口,所述出液口的底端卡合连接密封塞。通过密封塞的连接使用,在锥形端头形成密封空间,并通过打开锥形端头,使得该处理管排放样品更加方便。
[0012]进一步的,所述出液口的外壁一侧连接拉条,所述拉条的一端与所述密封塞的一侧连接。通过拉条的连接使用,避免密封塞脱落。进一步的,所述内管的顶端设置有进样口,所述进样口的顶端与所述扭帽的底端螺纹连接。通过进样口的顶端与扭帽的连接使用,使得该处理管在添加样品溶液的时候更加方便。
[0013]进一步的,扭帽的外壁设置有防滑纹理。通过防滑纹理的设置,使扭帽转动的更加方便。
[00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穿孔与第二穿孔的孔径尺寸相等。通过将第一穿孔与第二穿孔的尺寸设置相等,便于胶管内部气流进行流通。
[001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可根据生物样本的多少对内部的存储量进行调整;其次,挤压机构与处理管的连接结构可以防止运输中出现晃动生物样本附着到胶管的内部,进而造成污染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生物样本处理管的立体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生物样本处理管的处理管结构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生物样本处理管的出液机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生物样本处理管的挤压机构仰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生物样本处理管的挤压机构剖视图;图中标号说明:100——处理管;1001——外管;1002——内管;1003——内螺纹;1004——外螺纹;1005——密封垫圈;
400——滤网;500——试剂卡;200——出液机构;2001——锥形端头;2002——出液口;2003——拉条;2004——密封塞;300——挤压机构;3001——扭帽;3002——转板;3003——胶管;600——气孔;6001——第一穿孔;6002——第二穿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为了便于更深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并助于理解,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案进行更详细的描述。下列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专利技术所描述涉及的范围并不应局限于所述的实施例。
[0018]实施例1一种生物样本处理管,如图1所示,包括处理管100,所述处理管100的顶端设有挤压机构300,经扭帽3001与处理管100连接,所述处理管100的底端设有出液机构200,其中,所述挤压机构300如图4和图5所示,包括扭帽3001、转板3002和胶管3003,所述的扭帽3001的顶端中心位置设置凹孔,所述凹孔的内部与所述的转板3002的底端转动连接,所述的转板3002的顶端连接胶管3003,所述的扭帽3001与转板3002的相邻一侧分别设有气孔600,所述气孔600包括第一穿孔6001和第二穿孔6002,所述第一穿孔6001设置在所述转板3002的一侧,所述第二穿孔6002设置在所述的扭帽3001的一侧; 通过挤压机构300与气孔600的配合使用,便于调节处理管300与胶管3003之间连通状况,有效减少样品污染状况的发生;通过拨动转板3002,使得转板3002与扭帽3001之间进行相对旋转,直至第一穿孔6001与第二穿孔6002相互重合,进而便于将胶管3003内部的气流疏通到处理管100的内部,再通过拨动转板300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物样本处理管,包括处理管(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管(100)的顶端设有挤压机构(300),通过扭帽(3001)与处理管(100),所述处理管(100)的底端设有出液机构(200),其中,所述挤压机构(300)包括扭帽(3001)、转板(3002)和胶管(3003),所述扭帽(3001)的顶端中心位置设置凹孔,所述凹孔的内部与所述转板(3002)的底端转动连接,所述转板(3002)的顶端连接胶管(3003),所述扭帽(3001)与转板(3002)的相邻一侧分别设有气孔(600),所述气孔(600)包括第一穿孔(6001)和第二穿孔(6002),所述第一穿孔(6001)设置在所述转板(3002)的一侧,所述第二穿孔(6002)设置在所述扭帽(3001)的一侧,通过转动转板使胶管与处理管连通或关闭;所述处理管(100)包括外管(1001)、内管(1002),所述外管(1001)的内壁下侧设置内螺纹(1003),形成螺纹部和非螺纹部;所述内管(1002)的外壁下侧设置外螺纹(1004),形成螺纹部和非螺纹部;在外管(1001)和内管(1002)间设有密封垫圈(1005)且所述内、外螺纹(1003、1004)相互咬合,以调节处理管内存储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样本处理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垫圈(1005)套装在内管(1002)的外壁非螺纹部,且与所述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大祥刘泽熙彭家伟崔明青刘振宇王丹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