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耳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16193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3 15: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耳机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耳机。耳机包括入耳部和外杆部,入耳部与外杆部连接,入耳部上开设有出音口,入耳部中设置有用于发声的扬声器,扬声器产生的声音通过出音口传出;外杆部内设置有降噪麦克风,外杆部上开设有第一降噪孔,第一降噪孔与降噪麦克风连通;第一降噪孔设置在外杆部的第一内侧上;其中,第一内侧为耳机佩戴后外杆部上靠近人体耳廓的一侧。风不容易进入到第一降噪孔中,降低自然风噪源,提高抗风噪效果,提高通话质量。提高通话质量。提高通话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耳机


[0001]本技术涉及耳机
,尤其涉及一种耳机。

技术介绍

[0002]耳机例如蓝牙耳机是将蓝牙技术应用于耳机上的一种无线耳机。相较于传统的有线耳机,蓝牙耳机不需要使用线材,可以让使用者避免线材的干扰,佩戴和使用都非常方便,能够以各种方式轻松通话或收听音频。因此,蓝牙耳机广受消费者的欢迎。
[0003]如何有效的降噪一直是耳机的研究热点,降噪效果好的耳机能够提高其通话质量。目前的耳机一般通过设置降噪麦克风以及降噪孔对外界噪音收音后进行降噪。但是,目前的耳机降噪孔设置不合理,导致自然风噪源大,抗风噪效果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耳机,降低自然风噪源,提高抗风噪效果。
[0005]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耳机,耳机包括入耳部和外杆部,入耳部与外杆部连接,入耳部上开设有出音口,入耳部中设置有用于发声的扬声器,扬声器产生的声音通过出音口传出;外杆部内设置有降噪麦克风,外杆部上开设有第一降噪孔,第一降噪孔与降噪麦克风连通;第一降噪孔设置在外杆部的第一内侧上;其中,第一内侧为耳机佩戴时外杆部上靠近人体耳廓的一侧。
[0006]可选地,入耳部与外杆部的一端连接,第一降噪孔设置在外杆部上靠近入耳部的一端的第一内侧上。
[0007]可选地,外杆部内还设置有通话麦克风,外杆部上开设有第一通话孔,第一通话孔位于远离入耳部的一端,且处于外杆部的内背面上;第一通话孔与通话麦克风连通。
[0008]可选地,第一降噪孔的第一外开口大小大于第一降噪孔的第一内开口大小。
[0009]可选地,第一通话孔的第二外开口大小大于第一通话孔的第二内开口大小。
[0010]可选地,第一内开口在第一外开口上的投影偏离第一外开口的中心点。
[0011]可选地,第二内开口在第二外开口上的投影偏离第二外开口的中心点。
[0012]可选地,外杆部内还开设有第一连通孔,第一降噪孔通过第一连通孔与降噪麦克风连通,第一降噪孔和第一连通孔整体呈L形。
[0013]可选地,外杆部内还开设有第二连通孔,第一通话孔通过第二连通孔与通话麦克风连通,第一通话孔和第二连通孔整体呈L形。
[0014]可选地,第一连通孔靠近降噪麦克风的开口处、第二连通孔靠近通话麦克风的开口处设置有用于降低风噪的降噪件。
[0015]本技术的耳机将第一降噪孔设置在外杆部的第一内侧上;其中,第一内侧为耳机佩戴时外杆部上靠近人体耳廓的一侧。这样,用户佩戴时,耳朵耳廓会挡住外界的风源,风不容易进入到第一降噪孔中,降低自然风噪源,提高抗风噪效果,提高通话质量。同时,用户触摸外杆部上的触摸区域进行触摸操作时,不容易触碰到第一降噪孔,不容易产生
异响或者噪音,影响降噪和通话;另外,第一降噪孔在第一内侧上,开孔结构简单,模具出模简单,模具和装配成本低。
附图说明
[0016]所包括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的理解,其构成了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例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与文字描述一起来阐释本技术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001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耳机的左耳耳机示意图;
[001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耳机的左耳耳机的另一示意图;
[001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耳机的左耳耳机的另一示意图;
[0020]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耳机的左耳耳机的另一示意图;
[0021]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耳机的左耳耳机的另一示意图;
[0022]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耳机的左耳耳机的另一示意图;
[0023]图7是图6中B

B方向剖面图的部分示意图;
[0024]图8是图7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0025]图9是图6中A

A方向剖面图的部分示意图;
[0026]图10是图9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0027]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降噪件的示意图。
[0028]其中,1、入耳部;11、出音口;2、外杆部;21、第一降噪孔;211、第一外开口;212、第一内开口;22、第一内侧;23、第一通话孔;231、第二外开口;232、第二内开口;24、内背面;25、第一连通孔;26、第二连通孔;27、外正面;271、工作指示灯孔;28、顶部;29、第一外侧;210、底部;3、降噪麦克风;4、通话麦克风;5、降噪件;51、EVA件;52、防风网布。
具体实施方式
[0029]需要理解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公开的具体结构和功能细节,仅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是代表性的,但是本技术可以通过许多替换形式来具体实现,不应被解释成仅受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例。
[0030]下面参考附图和可选的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详细说明。
[0031]如图4至图8所示,作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耳机,耳机包括入耳部1和外杆部2,入耳部1与外杆部2连接,入耳部1上开设有出音口11,入耳部1中设置有用于发声的扬声器,扬声器产生的声音通过出音口11传出;外杆部2内设置有降噪麦克风3,外杆部2上开设有第一降噪孔21,第一降噪孔21与降噪麦克风3连通;第一降噪孔21设置在外杆部2的第一内侧22上;其中,第一内侧22为耳机佩戴后外杆部2上靠近人体耳廓的一侧。
[0032]目前的耳机,例如TWS降噪耳机,降噪孔一般设置在外杆部2的外正面27、顶部28或内背面24两侧上。如图1至图3所示,外杆部2的外正面27即是耳机佩戴时与耳廓相背、朝向外界的一面,外杆部2的顶部28即是外杆部2与入耳部1连接端的端部,外杆部2的内背面24即是耳机佩戴时与耳廓相对、朝向耳朵的一面。
[0033]降噪孔设置在外杆部2的外正面27上,用户佩戴时位于迎风面,自然风噪源很大,
并且用户对外杆部2上的触摸区域进行触摸操作时,容易触碰到降噪孔产生噪声,例如类似噗噗的噪声,影响降噪和通话,降低了用户的使用体验。降噪孔设置在外杆部2的顶部28上,风噪依然很大,且对耳机结构堆叠影响很大,也会影响耳机上的后腔泄压孔和工作指示灯孔的位置设置,并且降噪孔需斜孔设计,模具出模复杂,相应也增加了生产成本。降噪孔设置在外杆部2的内背面24两侧上,一侧的降噪孔处于迎风面,容易灌入自然风,风噪大,另一侧的降噪孔则容易被用户的脸颊堵住,无法有效地实现降噪;并且降噪孔在两侧需斜孔设计,在整体结构方面需要单独拆件,才形成可以流通的腔体,导致模具和装配成本高。
[0034]本技术的耳机将第一降噪孔21设置在外杆部2的第一内侧22上;其中,第一内侧22为耳机佩戴时外杆部2上靠近人体耳廓的一侧。这样,在用户佩戴时,耳朵耳廓会挡住外界的风源,风不容易进入到第一降噪孔21中,降低自然风噪源,提高抗风噪效果,提高通话质量。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包括入耳部和外杆部,所述入耳部与所述外杆部连接,所述入耳部上开设有出音口,所述入耳部中设置有用于发声的扬声器,所述扬声器产生的声音通过所述出音口传出;所述外杆部内设置有降噪麦克风,所述外杆部上开设有第一降噪孔,所述第一降噪孔与所述降噪麦克风连通;所述第一降噪孔设置在所述外杆部的第一内侧上;其中,所述第一内侧为所述耳机佩戴时所述外杆部上靠近人体耳廓的一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入耳部与所述外杆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降噪孔设置在所述外杆部上靠近所述入耳部的一端的所述第一内侧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杆部内还设置有通话麦克风,所述外杆部上开设有第一通话孔,所述第一通话孔位于远离所述入耳部的一端,且处于所述外杆部的内背面上;所述第一通话孔与所述通话麦克风连通。4.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降噪孔的第一外开口大小大于所述第一降噪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清森陈俊灵韩俊俊黄丽斌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绿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