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澄清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159058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3 15: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澄清器,包括筒体和导流中心筒;所述筒体内部从下到上依次分为污泥储存区、泥渣悬浮区、辅助沉降区和清水区,所述污泥储存区与辅助沉降区之间的泥渣悬浮区为变径段;所述导流中心筒设置于筒体内,且导流中心筒从澄清器顶部向下贯穿清水区和辅助沉降区;所述导流中心筒连接进水管;所述清水区设有溢流围堰,所述溢流围堰外壁连接出水管;所述污泥储存区设有刮泥机和集泥斗;所述辅助沉降区安装有斜管填料。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澄清器采用变径设计,可高效利用场地空间,有效解决场地布置有限的难题;固液分离与污泥储存一体化布置,排泥浓度高,且可减少污泥转运能耗。且可减少污泥转运能耗。且可减少污泥转运能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澄清器


[0001]本技术涉及废水处理
,具体涉及废水处理设施中的一种固液分离设备。

技术介绍

[0002]澄清器是集混凝沉淀于一体的水处理设备,主要用于处理废水中的悬浮固体,目前广泛应用于各种废水处理领域。
[0003]现有的澄清器通常采用直筒筒体外形设计,也不设置专门的污泥储存区。为了保证出水水质,澄清器通常具有“粗、矮”的外形特点;但为了保证处理后的清水能溢流到下一级设备中,对澄清器的出水高度又有要求。这就形成了我们常见的澄清器的特点:直径大,占地面积大;筒体高度不大但支腿长,设备整体高度及重心较高,所需安装空间大,对设备本体结构的要求也比较严苛。此外,由于澄清器无专门的污泥储存区,对悬浮固体的承载能力有限,在排泥不及时或进水悬浮物含量出现波动时,容易出现“翻泥”现象,影响出水水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澄清器占地面积及安装空间大、对进水水质适用性差等问题,提供一种澄清器,该澄清器通过结构优化,可以更高效地应用场地空间,适应更多场地受限的项目;通过设备分区功能重组,提高运行稳定性,同时降低运行能耗,从而降低运行成本。
[0005]本技术为解决上述提出的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6]一种澄清器,包括筒体和导流中心筒;所述筒体内部从下到上依次分为污泥储存区、泥渣悬浮区、辅助沉降区和清水区,所述污泥储存区与辅助沉降区之间的泥渣悬浮区为变径段;所述导流中心筒设置于筒体内,且导流中心筒从澄清器顶部向下贯穿清水区和辅助沉降区;所述导流中心筒连接进水管;所述清水区设有溢流围堰,所述溢流围堰外壁连接出水管。
[0007]上述方案中,所述进水管位于出水管上方。
[0008]上述方案中,所述污泥储存区设有刮泥机和集泥斗,所述集泥斗位于刮泥机下方,集泥斗连接排泥管。
[0009]上述方案中,所述集泥斗的直径小于污泥储存区的筒体直径。
[0010]上述方案中,所述辅助沉降区安装有斜管填料。
[0011]上述方案中,所述斜管填料设置于所述筒体与导流中心筒之间。
[0012]上述方案中,所述污泥储存区与辅助沉降区均为直筒段,直筒段与泥渣悬浮区变径段的夹角θ不小于135
°

[0013]上述方案中,所述辅助沉降区的筒体直径大于污泥储存区的筒体直径。
[0014]上述方案中,所述导流中心筒设置于所述筒体的中心。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6]1、澄清器的筒体采用变径设计,变径段位于辅助沉降区III和污泥储存区I之间作为泥渣悬浮区II,可高效利用场地空间,可以根据场地特点调整占地面积及空间布置,来适应不同项目场地布置空间的限制;通过变径设置将澄清器整体高度抬高后,不再需要设置支腿,澄清器可以采取筒体落地的型式,进而提高结构的稳固性,降低设备成本。
[0017]2、澄清器设置了污泥储存区I,固液分离与污泥储存一体化布置,产生的污泥不需要转运到专门的污泥储存容器中,减少了污泥转运过程中的能耗,同时也降低了污泥转运过程中管道堵塞的风险;同时,污泥储存时也在不断的通过重力作用进行浓缩,可以提高排泥浓度,减少污泥转运能耗,降低污泥处理的成本。
[0018]3、澄清器采用变径设置且设置污泥储存区I后,泥渣悬浮层变厚、泥渣悬浮层与污泥储存区I之间的过渡区变大,设备对悬浮固体的承载能力加大,可以有效提高设备对进水工况变化的缓冲能力,有效提高设备运行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9]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0020]图1是本技术一种澄清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1、筒体;2、导流中心筒;3、刮泥机;4、斜管填料;5、进水管;6、出水管;7、排泥管;8、溢流围堰;9、变径段;10、集泥斗;
[0022]I、污泥储存区;II、泥渣悬浮区;III、辅助沉降区;IV、清水区。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0024]如图1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澄清器,包括筒体1和导流中心筒2。筒体1内部从下到上依次分为污泥储存区I、泥渣悬浮区II、辅助沉降区III和清水区IV,其中,污泥储存区I与辅助沉降区III之间的泥渣悬浮区II为变径段9,变径段9的高度可根据布置需求设计调整。导流中心筒2设置于筒体1内,导流中心筒2从澄清器顶部向下贯穿清水区IV和辅助沉降区III,导流中心筒2上部连接进水管5。清水区IV设有溢流围堰8,溢流围堰8外壁设置出水管6。污泥储存区I设有刮泥机3和集泥斗10,集泥斗10位于刮泥机3下方,集泥斗10连接排泥管7。辅助沉降区III安装有斜管填料4。
[0025]进一步优化,本实施例中,进水管5位于出水管6上方。
[0026]进一步优化,本实施例中,集泥斗10的直径小于污泥储存区I的筒体1直径。
[0027]进一步优化,本实施例中,斜管填料4设置于筒体1与导流中心筒2之间。
[0028]进一步优化,本实施例中,导流中心筒2设置于筒体1的中心。
[0029]进一步优化,本实施例中,直筒段与泥渣悬浮区II变径段9的夹角θ不小于135
°

[0030]进一步优化,本实施例中,辅助沉降区III的筒体1直径大于污泥储存区I的筒体1直径。
[0031]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废水从进水管5进入导流中心筒2,并顺着导流中心筒2到达泥渣悬浮区II;废水中的大颗粒悬浮物通过重力作用进入污泥储存区I;小颗粒悬浮物则
随着废水进入辅助沉降区III并附着在斜管填料4上后不断聚集,当悬浮物聚集形成比重大于水的絮状体后,通过重力作用不断下降,进而从废水中被分离并最终进入污泥储存区I;澄清后的废水进入清水区IV,溢流翻过溢流围堰8后,通过出水管6排出;污泥储存区I设置刮泥机3,刮泥机3辅助污泥浓缩,同时可以防止污泥板结,污泥最终通过位于集泥斗10的排泥管7排出。
[0032]本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0033]1、澄清器的筒体1采用变径设计,变径段9位于辅助沉降区III和污泥储存区I之间作为泥渣悬浮区II,可高效利用场地空间,可以根据场地特点调整占地面积及空间布置,来适应不同项目场地布置空间的限制;通过变径设置将澄清器整体高度抬高后,不再需要设置支腿,澄清器可以采取筒体1落地的型式,进而提高结构的稳固性,降低设备成本。
[0034]2、澄清器设置了污泥储存区I,固液分离与污泥储存一体化布置,产生的污泥不需要转运到专门的污泥储存容器中,减少了污泥转运过程中的能耗,同时也降低了污泥转运过程中管道堵塞的风险;同时,污泥储存时也在不断的通过重力作用进行浓缩,可以提高排泥浓度,减少污泥转运能耗,降低污泥处理的成本。
[0035]3、澄清器采用变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澄清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和导流中心筒;所述筒体内部从下到上依次分为污泥储存区、泥渣悬浮区、辅助沉降区和清水区,所述污泥储存区与辅助沉降区之间的泥渣悬浮区为变径段;所述导流中心筒设置于筒体内,且导流中心筒从澄清器顶部向下贯穿清水区和辅助沉降区;所述导流中心筒连接进水管;所述清水区设有溢流围堰,所述溢流围堰外壁连接出水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澄清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位于出水管上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澄清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储存区设有刮泥机和集泥斗,所述集泥斗位于刮泥机下方,集泥斗连接排泥管。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澄清器,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俊平韩长民陆梦甜张兆松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智芯源水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