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生儿用吸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155391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3 15: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新生儿吸氧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新生儿用吸氧装置。包括无放置舱,放置舱顶部铰接有舱盖,舱盖内壁上固定有内部呈中空结构的氧气罩,舱盖顶部设置有与氧气罩连接相通的输氧管,氧气罩底部开设有若干个内外相通且用于向放置舱输送氧气的输氧孔,放置舱外侧壁开设有呈环形结构的凹槽,对应凹槽在放置舱侧壁上开设有若干个沿凹槽中心处呈圆周陈列分布且用于放置舱内外氧气交换的出气孔,凹槽侧壁开设有呈环形结构的滑槽,滑槽内设置有与之呈滑动配合且用于调节放置舱内氧气含量的折叠帘,折叠帘的中心处固定有用于调节折叠帘的转动柱,放置舱内壁上安装有氧气检测仪。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较好的辅助新生儿进行吸氧。儿进行吸氧。儿进行吸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生儿用吸氧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新生儿吸氧医疗器械
,尤其是涉及一种新生儿用吸氧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新生儿早产导致肺部的发育还不够完善,神经发育不全,无法通过自己的呼吸获得更多的氧气,这样就很容易引起缺痒和窒息,所以需要通过吸氧来呼吸。新生儿吸氧的好处是可以纠正或缓解部分新生儿青紫的症状和低氧血症,减少心、肺、脑、肾等脏器缺氧性损伤,维护全身各脏器的功能。
[0003]目前的新生儿吸氧通常采用吸氧面罩吸氧或鼻管吸氧的方式,但新生儿头部小,吸氧面罩不能很好地贴合面部,新生儿乱动会导致吸氧面罩脱落,稳定性较差,而新生儿的鼻孔较小且粘膜娇嫩,将鼻管插入鼻孔内时,容易损伤新生儿的鼻腔粘膜,导致鼻粘膜破裂出血和水肿,影响吸氧效果,也引起新生儿的不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根据以上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生儿用吸氧装置,能较好的辅助新生儿进行吸氧。
[0005]所述的新生儿用吸氧装置,包括无顶盖的放置舱,放置舱顶部铰接有用于密封放置舱的舱盖,舱盖内壁上固定有内部呈中空结构的氧气罩,舱盖顶部设置有与氧气罩连接相通的输氧管,氧气罩底部开设有若干个内外相通且用于向放置舱输送氧气的输氧孔,放置舱外侧壁开设有呈环形结构的凹槽,对应凹槽在放置舱侧壁上开设有若干个沿凹槽中心处呈圆周陈列分布且用于放置舱内外氧气交换的出气孔,凹槽侧壁开设有呈环形结构的滑槽,滑槽内设置有与之呈滑动配合且用于调节放置舱内氧气含量的折叠帘,折叠帘的中心处固定有用于调节折叠帘的转动柱,放置舱内壁上安装有氧气检测仪。
[0006]进一步的,所述放置舱内底部固定有一层乳胶垫。
[0007]进一步的,所述放置舱内底部与乳胶垫之间设置有用于给新生儿提供舒适温度的电热片。
[0008]进一步的,所述放置舱外底部固定有一层防滑垫。
[0009]进一步的,所述放置舱采用透明材料制成。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1]本技术通过将新生儿放入放置舱内,利用输氧管向氧气罩输送氧气,再通过输氧孔将氧气输送至放置舱内,新生儿处于富氧环境中,从而辅助新生儿进行吸氧,利用氧气检测仪可对氧气浓度进行检测,转动转动柱使其带动折叠帘进行展开或折叠,从而将出气孔进行遮挡或暴露,调节放置舱内的氧气浓度,避免影响新生儿的吸氧效果,能较好的辅助新生儿进行吸氧。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图1中折叠帘和转动柱放大后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中各部件名称:1、放置舱2、氧气检测仪3、舱盖4、氧气罩5、输氧孔6、输氧管7、折叠帘8、转动柱9、出气孔10、防滑垫11、乳胶垫12、电热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0016]实施例1
[0017]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新生儿用吸氧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无顶盖的放置舱1,放置舱1顶部铰接有用于密封放置舱1的舱盖3,舱盖3内壁上固定有内部呈中空结构的氧气罩4,舱盖3顶部设置有与氧气罩4连接相通的输氧管6,氧气罩4底部开设有若干个内外相通且用于向放置舱1输送氧气的输氧孔5,放置舱1顶部通过合页铰接有舱盖3,舱盖3内壁上黏贴有氧气罩4,舱盖3顶部开设有内外相通的通孔,通孔内黏贴或焊接有输氧管6的一端,输氧管6的另一端连接制氧机或呼吸机,通过制氧机或呼吸机为新生儿提供氧气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多余赘述;输氧管6上安装有用于调节氧气浓度的球阀,输氧管6与球阀通过法兰连接,通过制氧机或呼吸机向输氧管6输送氧气,输氧管6内的氧气输送至氧气罩4内,氧气罩4内的氧气通过输氧孔5向放置舱1内输送,放置舱1内的新生儿处于富氧环境中,从而辅助新生儿进行吸氧;
[0018]放置舱1外侧壁开设有呈环形结构的凹槽,对应凹槽在放置舱1侧壁上开设有若干个沿凹槽中心处呈圆周陈列分布且用于放置舱1内外氧气交换的出气孔9,凹槽侧壁开设有呈环形结构的滑槽,滑槽内设置有与之呈滑动配合且用于调节放置舱1内氧气含量的折叠帘7,折叠帘7的中心处固定有用于调节折叠帘7的转动柱8,凹槽内壁上开设有滑槽,滑槽内设置有与之呈滑动配合的折叠帘7,折叠帘7的中心处开设有左右相通的安装孔,安装孔内独立穿装有转动柱8,转动柱8的侧壁上黏贴在折叠帘7的一侧,通过转动转动柱8调节折叠帘7的展开角度,使用时,转动转动柱8,利用折叠帘7在滑槽内滑动,调节折叠帘7展开角度,从而对放置舱1侧壁上的出气孔9进行遮挡或露出出气孔9,从而调节放置舱1内的氧气量,满足不同的吸氧需求,也使放置舱1内的二氧化碳通过出气孔9排出放置舱1,从而使放置舱1内部与外部的空气不断进行交换,使放置舱1内部的氧气浓度一直达到适合新生儿治疗的浓度;
[0019]放置舱1内壁上安装有氧气检测仪2,氧气检测仪2焊接或螺纹连接在放置舱1内侧壁上,氧气检测仪2为现有技术,其是一款个人便携式气体检测报警仪,它的传感器采用电化学传感器,反应灵敏,适用于在工矿企业环境空气中连续检测氧气的百分比浓度,当环境浓度偏高时,进行高限、低限声、光、震动报警,警示现场人员尽快撤离危险区域,通过氧气检测仪2对放置舱1内的氧气浓度进行检测,当放置舱1内的氧气浓度过高时氧气检测仪2发出警报提醒医护人员调整放置舱1内的氧气浓度,根据不同新生儿的吸氧需求进行调节放置舱1内的氧气浓度,更好的辅助新生儿进行吸氧;
[0020]放置舱1可放置在病床上或台面上,放置舱1底部黏贴有一层防滑垫10,增加放置舱1与病床的摩擦力,使得放置舱1不易打滑,使用较为安全,将放置舱1放置在放置舱1内,与外界隔离,细菌感染少,对新生儿提供适宜的环境,且放置舱1为透明亚克力材料制作而成,通过透明的放置舱1,医护人员对新生儿观察吸氧状态和治疗也更方便,亚克力有着良好的透明度,视觉清晰,通过亚克力透明罩看放置舱1内,不折射、不变形,减少误差,便于医护人员的监视护理。
[0021]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通过打开舱盖3将新生儿放入放置舱1内,盖上舱盖3,利用输氧管6向氧气罩4输送氧气,氧气罩4内的氧气通过输氧孔5输送至放置舱1内,新生儿无需佩戴吸氧面罩吸氧或使用鼻管进行吸氧,舒适度较好,根据氧气检测仪2可对放置舱1内的氧气浓度进行检测,转动转动柱8使其带动折叠帘7进行展开或折叠,从而将若干个出气孔9进行部分遮挡或全部暴露出,便于放置舱1内外的氧气进行交换,避免放置舱1内二氧化碳或氧气浓度过高,影响新生儿的吸氧效果,通过透明的放置舱1便于观察放置舱1内新生儿的状态。
[0022]实施例2
[0023]本实施例将技术进一步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所述放置舱1内底部固定有一层乳胶垫11,乳胶垫11底部黏贴或缝合有勾面,在放置舱1内底部黏贴有与勾面相互黏贴的毛面,通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生儿用吸氧装置,包括无顶盖的放置舱(1),其特征在于:放置舱(1)顶部铰接有用于密封放置舱(1)的舱盖(3),舱盖(3)内壁上固定有内部呈中空结构的氧气罩(4),舱盖(3)顶部设置有与氧气罩(4)连接相通的输氧管(6),氧气罩(4)底部开设有若干个内外相通且用于向放置舱(1)输送氧气的输氧孔(5),放置舱(1)外侧壁开设有呈环形结构的凹槽,对应凹槽在放置舱(1)侧壁上开设有若干个沿凹槽中心处呈圆周陈列分布且用于放置舱(1)内外氧气交换的出气孔(9),凹槽侧壁开设有呈环形结构的滑槽,滑槽内设置有与之呈滑动配合且用于调节放置舱(1)内氧气含量的折叠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晶李飞梁健恒
申请(专利权)人:恩平市妇幼保健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