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壳式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144380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3 14: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管壳式热交换器,包括壳体和换热管,还包括第一堵头组件,第一堵头组件包括第一堵头和第一调节杆,第一端盖上设置有第一过孔,第一调节杆穿设在第一过孔内,第一调节杆的内端位于管程流体入腔内,第一调节杆的外端位于第一端盖的外侧,且第一调节杆可沿着第一过孔轴向移动,第一堵头设置在第一调节杆的内端,第一堵头可随着第一调节杆的轴向移动而封堵换热管的进口,或者打开换热管的进口。在调节管壳式热交换器的换热面积时,无须拆卸壳体的第一端盖,仅需要在第一端盖的外侧推拉第一调节杆,以实现换热管进口的封堵或打开,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第一堵头组件的设置显著地降低了调整换热面积时的工作量,提高了调整效率。提高了调整效率。提高了调整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管壳式热交换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换热器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管壳式热交换器。

技术介绍

[0002]管壳式热交换器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内的换热管。进行换热的冷热两种流体,一种在管束内流动,成为管程流体;另一种在管外流动,称为壳程流体。管壳式热交换器的换热面积由参与热交换的换热管的数量决定。如果要增大换热面积,那么就使较多数量的换热管内流通管程流体;如果要减小换热面积,那么就使较小数量的换热管内流通管程流体。
[0003]在现有技术中,如果要调整管壳式热交换器的换热面积,通常需要拆卸壳体的端盖,之后逐个在换热管上安装堵头,以减小参与热交换的换热管的数量,或者逐个将换热管上的堵头拆卸下,以增大参与热交换的换热管的数量。该种方式所需的工作量较大,效率较低。
[0004]因此,如何降低调整换热面积时的工作量,提高调整效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降低调整换热面积时的工作量,提高调整效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管壳式热交换器,包括壳体和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第一管板和第二管板,所述第一管板与所述壳体的第一端盖围成管程流体入腔,所述第二管板与所述壳体的第二端盖围成管程流体出腔,所述第一管板与所述第二管板围成换热腔,所述换热管位于所述换热腔中,且所述换热管的一端贯穿所述第一管板,以使所述换热管的进口位于所述管程流体入腔,所述换热管的另一端贯穿所述第二管板,以使所述换热管的出口位于所述管程流体出腔中;
[0007]所述管壳式热交换器还包括第一堵头组件,所述第一堵头组件包括第一堵头和第一调节杆,所述第一端盖上设置有第一过孔,所述第一调节杆穿设在所述第一过孔内,所述第一调节杆的内端位于所述管程流体入腔内,所述第一调节杆的外端位于所述第一端盖的外侧,且所述第一调节杆可沿着所述第一过孔轴向移动,所述第一堵头设置在所述第一调节杆的内端,所述第一堵头可随着所述第一调节杆的轴向移动而封堵所述换热管的进口,或者打开所述换热管的进口。
[0008]优选地,所述第一堵头为橡胶垫,所述第一堵头至少用于封堵一个所述换热管的进口。
[0009]优选地,所述第一调节杆上螺纹配合有第一锁紧螺母,所述第一锁紧螺母位于所述第一端盖的外侧,所述第一锁紧螺母用于将所述第一调节杆锁紧在所述第一端盖上。
[0010]优选地,所述第一锁紧螺母与所述第一端盖之间还设置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用于密封所述第一过孔。
[0011]优选地,所述第一端盖上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调节杆,每个所述第一调节杆端部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一堵头。
[0012]优选地,所述管壳式热交换器还包括第二堵头组件,所述第二堵头组件与所述第一堵头组件对称布置,所述第二堵头组件包括第二调节杆和第二堵头,所述第二端盖上设置有第二过孔,所述第二调节杆穿设在所述第二过孔内,所述第二调节杆的内端位于所述管程流体出腔内,所述第二调节杆的外端位于所述第二端盖的外侧,且所述第二调节杆可沿着所述第二过孔轴向移动,所述第二堵头设置在所述第二调节杆的内端,所述第二堵头可随着所述第二调节杆的轴向移动而封堵所述换热管的出口,或者打开所述换热管的出口。
[0013]优选地,所述第二堵头为橡胶垫。
[0014]优选地,所述第二调节杆上螺纹配合有第二锁紧螺母,所述第二锁紧螺母位于所述第二端盖的外侧,所述第二锁紧螺母用于将所述第二调节杆锁紧在所述第二端盖上。
[0015]优选地,所述第二锁紧螺母与所述第二端盖之间还设置有第二密封圈。
[0016]优选地,所述管程流体入腔的进液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左下方,所述管程流体出腔的排液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右上方;所述壳程流体的进液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右下方,所述壳程流体的出液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左上方。
[0017]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在调节管壳式热交换器的换热面积时,无须拆卸壳体的第一端盖,仅需要在第一端盖的外侧推拉第一调节杆,以实现换热管进口的封堵或打开,本实施例中第一堵头组件的设置显著地降低了调整换热面积时的工作量,提高了调整效率。
[0018]在本实施例中,虽然未将第一端盖拆卸下,但是可凭借第一堵头与换热管的进口或与第一端盖的内壁的碰触来判断是否推拉到位。并且,在打开某些换热管的进口的情况下,由于第一堵头紧贴第一端盖的内壁,因此第一堵头不会影响管程流体入腔内流体的流动,从而确保流体流动的顺畅性。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提供的管壳式换热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提供的管壳式换热器的剖视图;
[0022]图3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5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堵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5]其中,1为壳体、11为第一端盖、12为第二端盖、13为进液口、14为排液口、15为管程流体体入腔、16为管程流体出腔、17为第一管板、18为第二管板、2为第一堵头组件、3为第二堵头组件、21为第一调节杆、22为第一堵头、23为第一锁紧螺母、24为第一密封圈、31为第二调节杆、32为第二堵头、33为第二锁紧螺母、4为换热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6]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管壳式热交换器,以降低调整换热面积时的工作量,提高调整效率。
[0027]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8]请参考附图1

附图5。
[0029]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管壳式热交换器,包括壳体1和换热管4。壳体1内设置有第一管板17和第二管板18,第一管板17与壳体1的第一端盖11围成管程流体入腔15,第二管板18与壳体1的第二端盖12围成管程流体出腔16,第一管板17与第二管板18围成换热腔,换热管4位于换热腔中。换热管4的一端贯穿第一管板17,以使换热管4的进口位于管程流体入腔15,换热管4的另一端贯穿第二管板18,以使换热管4的出口位于管程流体出腔16中。
[0030]本专利技术中的管壳式热交换器还包括第一堵头组件2,第一堵头组件2包括第一堵头22和第一调节杆21。壳体1的第一端盖11上设置有第一过孔,第一调节杆21穿设在第一过孔内,第一调节杆21与换热管4的布置方向一致。第一调节杆21的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壳式热交换器,包括壳体(1)和换热管(4),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第一管板(17)和第二管板(18),所述第一管板(17)与所述壳体(1)的第一端盖(11)围成管程流体入腔(15),所述第二管板(18)与所述壳体(1)的第二端盖(12)围成管程流体出腔(16),所述第一管板(17)与所述第二管板(18)围成换热腔,所述换热管(4)位于所述换热腔中,且所述换热管(4)的一端贯穿所述第一管板(17),以使所述换热管(4)的进口位于所述管程流体入腔(15),所述换热管(4)的另一端贯穿所述第二管板(18),以使所述换热管(4)的出口位于所述管程流体出腔(16)中;所述管壳式热交换器还包括第一堵头组件(2),所述第一堵头组件(2)包括第一堵头(22)和第一调节杆(21),所述第一端盖(11)上设置有第一过孔,所述第一调节杆(21)穿设在所述第一过孔内,所述第一调节杆(21)的内端位于所述管程流体入腔(15)内,所述第一调节杆(21)的外端位于所述第一端盖(11)的外侧,且所述第一调节杆(21)可沿着所述第一过孔轴向移动,所述第一堵头(22)设置在所述第一调节杆(21)的内端,所述第一堵头(22)可随着所述第一调节杆(21)的轴向移动而封堵所述换热管(4)的进口,或者打开所述换热管(4)的进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壳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堵头(22)为橡胶垫,所述第一堵头(22)至少用于封堵一个所述换热管(4)的进口。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壳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杆(21)上螺纹配合有第一锁紧螺母(23),所述第一锁紧螺母(23)位于所述第一端盖(11)的外侧,所述第一锁紧螺母(23)用于将所述第一调节杆(21)锁紧在所述第一端盖(11)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壳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锁紧螺母(23)与所述第一端盖(11)之间还设置有第一密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良乾江广波林松万俟昊天刘毓圳李洋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