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高低跨处抗震缝构造节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128774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3 14: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建筑高低跨处抗震缝构造节点,其低跨框架梁设置为梁顶标高低于高跨框架梁的梁顶标高;其低跨折板楼板与低跨框架梁相连接,并设置为弯折结构;其高跨外伸楼板与高跨框架梁相连接,与低跨折板楼板之间设置有水平缝隙,且其端部外伸至低跨折板楼板其顶面的上方;其抗震填充层设置在水平缝隙内;其能将传统的抗震缝为竖向缝的结构转变为水平缝隙,确保高跨框架梁和高跨外伸楼板位置处的高跨房间内不可见抗震缝;其抗震缝内设置抗震填充层,能较好改善房间的隔音、保温等效果;其高跨外伸楼板向外侧延伸至低跨折板楼板顶面上方,能保证节点结构整体牢固稳定性。能保证节点结构整体牢固稳定性。能保证节点结构整体牢固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高低跨处抗震缝构造节点


[0001]本技术属于建筑
,具体涉及一种建筑高低跨处抗震缝构造节点。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城市化飞速发展与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矛盾,促使高层建筑工程发展应用日益广泛,使得现代化城市建设更加注重建筑质量与使用效果,高低跨抗震缝优化设计的需求也日益紧迫。
[0003]在传统施工做法中,抗震缝位于高跨房间内,导致高跨房间内可见有通长抗震缝,大大降低使用效果和美观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建筑结构所存在的上述至少一方面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建筑高低跨处抗震缝构造节点,使其能够避免高跨房间内可见通长抗震缝,提高房间的隔音、保温等使用效果及美观性能。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本技术提供一种建筑高低跨处抗震缝构造节点,包括高跨框架梁、低跨框架梁、低跨折板楼板、高跨外伸楼板和抗震填充层,所述低跨框架梁设置为梁顶标高低于所述高跨框架梁的梁顶标高;所述低跨折板楼板与所述低跨框架梁相连接,并设置为弯折结构;所述高跨外伸楼板与所述高跨框架梁相连接,与所述低跨折板楼板之间设置有水平抗震缝,且其端部外伸至所述低跨折板楼板其顶面的上方;所述抗震填充层设置在所述水平抗震缝内。
[0007]本技术的建筑高低跨处抗震缝构造节点,通过降低所述低跨框架梁其梁顶标高,并对所述低跨折板楼板进行折板处理,使得抗震缝为水平缝隙,确保所述高跨框架梁和所述高跨外伸楼板位置处的高跨房间内不可见抗震缝;抗震缝内设置所述抗震填充层,能够较好地改善房间的隔音、保温等效果;所述高跨外伸楼板向外侧延伸至所述低跨折板楼板顶面上方,保证节点结构整体牢固稳定性。
[0008]优选地,所述高跨外伸楼板连接在所述高跨框架梁上。
[0009]优选地,所述低跨折板楼板连接在所述低跨框架梁上。
[0010]优选地,所述低跨折板楼板设置为直角弯折的Z字型折板。
[0011]优选地,所述高跨外伸楼板设置为直角弯折的Z字型折板,其底部一侧的平直部分设置在所述低跨折板楼板其Z字型折板同一侧的平直部分的上方形成所述水平抗震缝,其顶部一侧的平直部分设置在所述低跨折板楼板其Z字型折板上方。
[0012]本技术的建筑高低跨处抗震缝构造节点,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0013]1、既能够实现高底跨留设抗震缝满足建筑抗震需求,又能够实现高跨房间内不可见抗震缝,并且能够较好地改善房间的隔音、保温等使用效果及美观性能。
[0014]2、其结构合理,节约成本,利于环保,应用环境友好,具有良好的市场推广及应用
前景。
附图说明
[0015]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6]图1是本技术的建筑高低跨处抗震缝构造节点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附图标记:
[0018]1为高跨框架梁,2为低跨框架梁,3为低跨折板楼板,4为高跨外伸楼板,5为抗震填充层,6为高跨框架柱,7为低跨框架柱,8为客房,9为非上人屋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系统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装配”、“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2]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
[0023]请结合参照图1,一种建筑高低跨处抗震缝构造节点,包括高跨框架梁1、低跨框架梁2、低跨折板楼板3、高跨外伸楼板4和抗震填充层5,低跨框架梁2设置为梁顶标高低于高跨框架梁1的梁顶标高;低跨折板楼板3与低跨框架梁2相连接,并设置为弯折结构;高跨外伸楼板4与高跨框架梁1相连接,与低跨折板楼板3之间设置有水平抗震缝,且其端部外伸至低跨折板楼板3其顶面的上方;抗震填充层5设置在水平抗震缝内。
[0024]本实施例的建筑高低跨处抗震缝构造节点,低跨框架梁2其梁顶标高降低,低跨折板楼板3进行折板处理;将传统的抗震缝为竖向缝的结构转变为水平抗震缝,确保高跨框架梁1和高跨外伸楼板4位置处的高跨房间内不可见抗震缝;水平抗震缝内设置抗震填充层5,能够较好地改善房间的隔音、保温等效果;高跨外伸楼板4向外侧延伸至低跨折板楼板3顶面上方,保证节点结构整体牢固稳定性。其中,外侧指图1所示的右侧。
[0025]在一些实施例中,高跨外伸楼板4连接在高跨框架梁1上。低跨折板楼板3连接在低
跨框架梁2上。
[0026]在一些实施例中,低跨折板楼板3设置为直角弯折的Z字型折板。高跨外伸楼板4设置为直角弯折的Z字型折板,其底部一侧的平直部分设置在低跨折板楼板3其Z字型折板同一侧的平直部分的上方形成水平抗震缝,其顶部一侧的平直部分设置在低跨折板楼板3其Z字型折板上方。
[0027]可以具体地,高跨外伸楼板4与低跨折板楼板3之间形成水平缝隙的距离设置为40mm。抗震填充层5设置为聚苯板。
[0028]高跨结构可以为塔楼,低跨结构可以为裙房,高跨框架梁1和高跨外伸楼板4设置在塔楼上。塔楼设置有客房8。低跨框架梁2和低跨折板楼板3设置在裙房上,且低跨折板楼板3设置在裙房的非上人屋面9处。
[0029]上述实施例的建筑高低跨处抗震缝构造节点,其施工时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0030]将低跨框架梁2的梁顶标高降低;
[0031]将低跨折板楼板3做折板处理;
[0032]将例如塔楼的高跨结构其高跨外伸楼板4与例如裙房的低跨结构其低跨折板楼板3之间留有竖向宽度为40mm的水平空隙;
[0033]将高跨外伸楼板4与低跨折板楼板3之间的水平空隙内填充聚苯板,使得聚苯板构成抗震填充层5;
[0034]将高跨外伸楼板4在高跨结构施工过程中外伸至低跨折板楼板3的顶部上方。
[0035]最后应说明的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高低跨处抗震缝构造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高跨框架梁,低跨框架梁,设置为梁顶标高低于所述高跨框架梁的梁顶标高;低跨折板楼板,与所述低跨框架梁相连接,并设置为弯折结构;高跨外伸楼板,与所述高跨框架梁相连接,与所述低跨折板楼板之间设置有水平抗震缝,且其端部外伸至所述低跨折板楼板其顶面的上方;抗震填充层,设置在所述水平抗震缝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高低跨处抗震缝构造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高跨外伸楼板连接在所述高跨框架梁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高低跨处抗震缝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云雷邵吉东任思玉苏循春孙东邈王忠颖孙贵林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腾远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