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组件边框及双玻光伏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113910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7 10: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光伏组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光伏组件边框及双玻光伏组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受到双玻光伏组件的尺寸影响,如若在对于双玻光伏组件与光伏组件边框安装过程中,需要进行较为复杂的固定手段或在固定过程中需要花费较长时间的情况下,可能会对于工作人员造成较大的工作负担,从而降低人员的工作效率的问题。光伏组件边框及双玻光伏组件,包括双玻光伏设备本体,双玻光伏设备本体的两侧均设置有框架,框架的一侧开设有限位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得人员可对于双玻光伏设备本体与框架的安装更加的快捷便利,极大的缩短了对于双玻光伏设备本体固定安装所需要的时间,从而提高了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了人员作业中的工作负荷。降低了人员作业中的工作负荷。降低了人员作业中的工作负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伏组件边框及双玻光伏组件


[0001]本技术涉及光伏组件
,尤其涉及光伏组件边框及双玻光伏组件。

技术介绍

[0002]太阳能光伏组件用于交通领域、通讯/通信领域、石油、海洋、气象领域的组件,单体太阳电池不能直接做电源使用。作电源必须将若干单体电池串、并联连接和严密封装成组件。太阳能电池组件(也叫太阳能电池板)是太阳能发电系统中的核心部分,也是太阳能发电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其作用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或送往蓄电池中存储起来,或推动负载工作。其中双玻光伏组件隶属于太阳能光伏组件的一种,为了加强对于双玻光伏组件的防护,人员可选择使用光伏组件边框对于双玻光伏组件进行辅助保护固定作业。
[0003]在人员实际使用光伏组件边框对于双玻光伏组件的安装过程中,受到双玻光伏组件的尺寸影响,如若在对于双玻光伏组件与光伏组件边框安装过程中,需要进行较为复杂的固定手段或在固定过程中需要花费较长时间的情况下,可能会对于工作人员造成较大的工作负担,从而降低人员的工作效率,特此提出光伏组件边框及双玻光伏组件。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光伏组件边框及双玻光伏组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受到双玻光伏组件的尺寸影响,如若在对于双玻光伏组件与光伏组件边框安装过程中,需要进行较为复杂的固定手段或在固定过程中需要花费较长时间的情况下,可能会对于工作人员造成较大的工作负担,从而降低人员的工作效率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光伏组件边框及双玻光伏组件,包括双玻光伏设备本体,所述双玻光伏设备本体的两侧均设置有框架,所述框架的一侧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内腔与双玻光伏设备本体一侧相适配,所述框架的顶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外壳,所述外壳的内腔竖直设置有插杆,所述插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挡片,所述挡片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贯穿框架顶部延伸至相邻限位槽内腔的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的底部与限位槽的内腔底部相抵,所述插杆的顶部贯穿外壳的内腔顶部延伸至外壳上方,所述框架的两侧均开设有对接槽。
[0007]优选地,所述插杆的外圈且位于相对应的外壳的内腔安装有弹簧,所述挡片的顶部与相邻外壳的内腔顶部之间通过弹簧弹性连接。
[0008]优选地,所述插杆的顶部延伸端固定连接有防滑帽,所述弹簧的一端与相邻外壳的内腔顶部固定连接,且弹簧的另一端与挡片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挡片的底部与相邻外壳的内腔底部相抵。
[0009]优选地,所述限位板的一侧与相邻的双玻光伏设备本体的一侧相贴合。
[0010]优选地,所述双玻光伏设备本体的顶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滑杆,所述限位槽的内腔顶部开设有与滑杆相适配的滑槽。
[0011]优选地,所述双玻光伏设备本体的两侧分别与相邻的限位槽的内腔滑动连接。
[0012]本技术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3]在人员使用时,人员向外拉动插杆,人员可将双玻光伏设备本体,使得插杆带动挡片以及相对应的限位板向上位移,使得限位板脱离限位槽的内腔,人员将双玻光伏设备本体的两侧向着相对应的两个框架内腔的限位槽内部进行滑动安装,带动将双玻光伏设备本体移动至合适位置的情况下,人员松开插杆,通过挡片将弹簧的作用力传递至插杆上,再由挡片带动限位板向下进行位移,进而使得限位板的底部与限位槽的内腔底部相抵,限位板位于限位槽内腔的一侧与双玻光伏设备本体的一侧相贴合进而达到限位的效果,人员还可以通过对接槽安装辅助连接构件,通过结构上的设计,使得人员可对于双玻光伏设备本体与框架的安装更加的快捷便利,极大的缩短了对于双玻光伏设备本体固定安装所需要的时间,从而提高了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了人员作业中的工作负荷。
[0014]本技术还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5]通过弹簧的设置,使得未在人员拉动插杆的情况下,挡片始终受到弹簧的作用力,使得相对应的限位板始终对于双玻光伏设备本体的一侧受力,达到夹持的效果,通过外壳的设置,保护了其内部结构不受外力影响,通过限位板的设置,使得双玻光伏设备本体不会在限位槽的内部产生剧烈的晃动,从而影响设备的稳定运行,通过滑杆的设置,配合滑槽,增加了双玻光伏设备本体的两侧与相邻的框架之间的稳定连接性能,通过插杆的设置,方便人员拉动带动相对应的限位板进行位移。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外壳剖面图;
[0019]图3为本技术滑杆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1、框架;2、双玻光伏设备本体;3、外壳;4、限位槽;5、插杆;6、弹簧;7、挡片;8、限位板;9、滑杆;10、滑槽;11、对接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2]参照图1

3,光伏组件边框及双玻光伏组件,包括双玻光伏设备本体2,双玻光伏设备本体2的两侧均设置有框架1,框架1的一侧开设有限位槽4,限位槽4的内腔与双玻光伏设备本体2一侧相适配,框架1的顶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外壳3,外壳3的内腔竖直设置有插杆5,插杆5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挡片7,挡片7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贯穿框架1顶部延伸至相邻限位槽4内腔的限位板8,限位板8的底部与限位槽4的内腔底部相抵,插杆5的顶部贯穿外壳3的内腔顶部延伸至外壳3上方,框架1的两侧均开设有对接槽11,具体的,在人员使用时,人员
向外拉动插杆5,人员可将双玻光伏设备本体2,使得插杆5带动挡片7以及相对应的限位板8向上位移,使得限位板8脱离限位槽4的内腔,人员将双玻光伏设备本体2的两侧向着相对应的两个框架1内腔的限位槽4内部进行滑动安装,带动将双玻光伏设备本体2移动至合适位置的情况下,人员松开插杆5,通过挡片7将弹簧6的作用力传递至插杆5上,再由挡片7带动限位板8向下进行位移,进而使得限位板8的底部与限位槽4的内腔底部相抵,限位板8位于限位槽4内腔的一侧与双玻光伏设备本体2的一侧相贴合进而达到限位的效果,人员还可以通过对接槽11安装辅助连接构件,通过结构上的设计,使得人员可对于双玻光伏设备本体2与框架1的安装更加的快捷便利,极大的缩短了对于双玻光伏设备本体2固定安装所需要的时间,从而提高了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了人员作业中的工作负荷。
[0023]本方案具备以下工作过程:
[0024]在人员使用时,人员向外拉动插杆5,人员可将双玻光伏设备本体2,使得插杆5带动挡片7以及相对应的限位板8向上位移,使得限位板8脱离限位槽4的内腔,人员将双玻光伏设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光伏组件边框及双玻光伏组件,包括双玻光伏设备本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玻光伏设备本体(2)的两侧均设置有框架(1),所述框架(1)的一侧开设有限位槽(4),所述限位槽(4)的内腔与双玻光伏设备本体(2)一侧相适配,所述框架(1)的顶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外壳(3),所述外壳(3)的内腔竖直设置有插杆(5),所述插杆(5)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挡片(7),所述挡片(7)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贯穿框架(1)顶部延伸至相邻限位槽(4)内腔的限位板(8),所述限位板(8)的底部与限位槽(4)的内腔底部相抵,所述插杆(5)的顶部贯穿外壳(3)的内腔顶部延伸至外壳(3)上方,所述框架(1)的两侧均开设有对接槽(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边框及双玻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杆(5)的外圈且位于相对应的外壳(3)的内腔安装有弹簧(6),所述挡片(7)的顶部与相邻外壳(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昭元黎博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昶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