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用缓粘结钢绞线的锚固体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089472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7 10: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采用缓粘结钢绞线的锚固体系。在预应力张拉过程中,因挤压锚和固定端承压板接触不实,使得预应力筋回缩,从而造成预应力损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缓粘结钢绞线作竖向预应力筋,其两端按一定长度设置为护套剥除段;钢绞线第一端的护套剥除段上套设有密封垫,密封垫端面与护套端面紧贴;密封垫另一端面与挤压锚具紧贴;密封垫设置于固定端承压板内孔内部,固定端承压板与挤压锚具紧贴;挤压锚具另一端面设置有压板,压板与固定端承压板螺杆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固定端通过安装螺杆和压板将固定端承压板和挤压锚具压紧固定,避免了张拉时因挤压锚和固定端承压板接触不实而产生预应力损失。而产生预应力损失。而产生预应力损失。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采用缓粘结钢绞线的锚固体系


[0001]本技术属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具体涉及一种采用缓粘结钢绞线的锚固体系。

技术介绍

[0002]铁路、公路桥梁根据跨度、荷载不同分别采用单向(纵向)预应力、双向(纵向、竖向或纵向、横向)及三向(纵向、横向、竖向)不同的预应力体系。对于竖向预应力筋布置在主梁结构的腹板内,其主要作用是增强腹板截面的抗剪强度,承担腹板截面内的主拉应力。但在进行预应力张拉过程中,因挤压锚和固定端承压板接触不实,使得预应力筋回缩,从而造成比较严重的预应力损失,大大折减预应力筋对腹板主拉应力的承担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采用缓粘结钢绞线的锚固体系,预应力损失小,提高了预应力筋对腹板主拉应力的承担能力。
[000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5]一种采用缓粘结钢绞线的锚固体系,采用缓粘结钢绞线作竖向预应力筋,所述缓粘结钢绞线的两端按一定长度设置为护套剥除段;
[0006]所述缓粘结钢绞线第一端的护套剥除段上套设有密封垫,所述密封垫端面与护套端面紧贴;
[0007]所述密封垫另一端面与挤压锚具紧贴;
[0008]所述密封垫设置于固定端承压板内孔内部,固定端承压板与挤压锚具紧贴;
[0009]所述挤压锚具另一端面设置有压板,压板与固定端承压板通过螺杆连接。
[0010]进一步,所述缓粘结钢绞线第二端的护套段上设置有张拉端承压板,护套剥除段上设置有单孔夹片锚。r/>[0011]进一步,所述固定端承压板内孔径与张拉端承压板内孔径相同。
[0012]进一步,所述缓粘结钢绞线直径≥21.8mm、强度≥1860MPa。
[0013]进一步,所述密封垫内孔小于钢绞线直径,外形为锥形,小端小于固定端承压板内孔,大端大于固定端承压板内孔。
[0014]进一步,所述密封垫材质为丁腈橡胶。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6]1)本技术固定端通过安装螺杆和压板将固定端承压板和挤压锚具压紧固定,避免了张拉时因挤压锚和固定端承压板接触不实而产生预应力损失;
[0017]2)本技术对护套内的缓凝粘合剂起到良好的密封作用,避免了竖向缓粘结钢绞线因缓凝粘合剂流淌而导致护套内粘合剂填充不密实引发的粘结锚固和防腐性能降低的弊端;
[0018]3)本技术采用大直径的超高强缓粘结钢绞线,提高了单根竖向预应力筋的预
压应力,显著减少了预应力筋的数量,节约钢材同时缩短了施工时间;同时减少了施工现场定位架的使用,降低了施工难度;
[0019]4)本技术采用超张拉工艺,减少了锚具回缩造成的预应力损失,用常规单孔夹片锚取代低回缩锚具的使用,取消了低回缩锚具二次张拉工序,降低了锚具材料和施工成本。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密封垫主视图;
[0022]图3是压板主视图;
[0023]图4是固定端承压板主视图;
[0024]图5压板未压紧时密封垫圈状态示意图;
[0025]图中,1

缓粘结钢绞线,2

螺旋筋,3

固定端承压板,4

密封垫,5

挤压锚具,6

螺杆,7

压板,8

单孔夹片锚,9

张拉端承压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说明。
[0027]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锚固体系采用缓粘结钢绞线1作竖向预应力筋,缓粘结钢绞线1采用直径≥21.8mm、强度≥1860MPa的超高强缓粘结钢绞线,缓粘结钢绞线1的两端按一定长度设置为护套剥除段;超高强大直径缓粘结钢绞线1的设计张拉控制应力为70%抗拉强度标准值f
ptk
,张拉时超张拉至75%抗拉强度标准值f
ptk
并持荷后回顶锚固。
[0028]缓粘结钢绞线1第一端的护套剥除段上套设有密封垫4,密封垫4端面与护套端面紧贴;密封垫4另一端面与挤压锚具5紧贴;挤压锚具5安装于缓粘结钢绞线1第一端的护套剥除段上;
[0029]密封垫4设置于固定端承压板3内孔内部,固定端承压板3与挤压锚具5紧贴,固定端承压板3结构如图4所示;
[0030]挤压锚具5另一端面设置有压板7,压板7如图3所示,图5为压板未压紧时密封垫圈状态示意图;压板7与固定端承压板3通过螺杆6连接;通过安装螺杆和压板将固定端承压板3和挤压锚具5压紧固定,并将密封4挤压到承压板孔内;通过承压板孔的挤压作用使密封垫变形,挤紧填充护套和挤压锚具3间的间隙,从而对护套内的缓凝粘合剂起到良好的密封作用。
[0031]缓粘结钢绞线1第二端的护套段上设置有张拉端承压板9,护套剥除段上设置有单孔夹片锚8;固定端承压板3内孔径与张拉端承压板9内孔径相同。承压板采用Q355,尺寸须保障缓粘结钢绞线的穿过。
[0032]如图2所示,密封垫4内孔小于配套的钢绞线直径,外形为锥形,小端小于固定端承压板3内孔,大端大于固定端承压板3内孔,厚度3~5mm;密封垫4材质为丁腈橡胶。
[0033]本技术施工步骤如下:
[0034]1)按图纸设计长度(含张拉端预留的张拉长度)和规格截取1根超高强缓粘结钢绞线;
[0035]2)将缓粘结钢绞线护套的一端按一定长度(该长度为挤压锚具挤压后的长度、绞线露出挤压锚具的长度、密封垫厚度之和)剥除,并将密封垫套在钢绞线上,推向护套端面,使其与护套端面紧贴,在安装密封垫时须将钢绞线上的缓凝粘合剂清理干净;
[0036]3)在清理干净缓凝粘合剂的钢绞线上安装挤压锚具,并使挤压锚具紧贴密封垫,使用挤压机进行挤压;
[0037]4)安装压板和螺杆,使固定端承压板与挤压锚紧贴,同时利用固定端承压板内孔将密封垫挤紧在护套和挤压锚端面;
[0038]5)工程现场安装(包括两端的螺旋筋和张拉端承压板,以及张拉端承压板处的穴模,但不安装夹片锚),以及混凝土浇筑;
[0039]6)混凝土达强度后,清理张拉端的锚槽,安装夹片锚,对该体系进行张拉操作,超张拉至75%抗拉强度标准值并持荷后回顶锚固;
[0040]7)对张拉端进行防腐处理后封锚。
[0041]本实施例主要以2230MPa缓粘结钢绞线为例,针对常用长度(此长度为锚垫板间的长度,为了方便罗列,只取了整数长度),在使用夹片锚不进行超张(70%f
ptk
张拉力)、使用低回缩锚具不进行超张、使用夹片锚进行超张(75%f
ptk
张拉力)三种情况下,对预应力损失进行计算,为工程实际应用做参考,具体计算数据见表1。
[0042]表1在三种张拉情况下2230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采用缓粘结钢绞线的锚固体系,其特征在于:采用缓粘结钢绞线(1)作竖向预应力筋,所述缓粘结钢绞线(1)的两端按一定长度设置为护套剥除段;所述缓粘结钢绞线(1)第一端的护套剥除段上套设有密封垫(4),所述密封垫(4)端面与护套端面紧贴;所述密封垫(4)另一端面与挤压锚具(5)紧贴;所述密封垫(4)设置于固定端承压板(3)内孔内部,固定端承压板(3)与挤压锚具(5)紧贴;所述挤压锚具(5)另一端面设置有压板(7),压板(7)与固定端承压板(3)通过螺杆(6)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用缓粘结钢绞线的锚固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缓粘结钢绞线(1)第二端的护套段上设置有张拉端承压板(9),护套剥除段上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延伟宋德龙赵飞郑继平张景利欧阳辉来葛征魏亮道易成徐斌冯亚成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