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冷式液冷机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088470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7 10: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内冷式液冷机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箱体与内冷式连通器。箱体包括上散热板、下散热板、左侧板、右侧板,且箱体内设有电源模块;内冷式连通器安装固定在箱体内部并设置在两个平行的电源模块之间,电源模块紧贴在内冷式连通器的外表面;内冷式连通器、上散热板及下散热板内设有供冷却液流通的流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内冷式液冷机箱将内冷式连通器兼做散热面,放在两个电源模块中间,电源模块紧贴内冷式连通器,冷却液通过内冷式连通器的内部四条过渡流道来回流向上散热板、下散热板的内部U形流道,同时对上、下散热面和内冷式连通器进行热交换,有效解决了大功耗电源模块和整机的散热问题。和整机的散热问题。和整机的散热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冷式液冷机箱


[0001]本技术涉及电子机箱
,特别是涉及一种内冷式液冷机箱。

技术介绍

[0002]目前上架式通用计算机和服务器等电子设备通常采用19英寸宽的标准机箱,散热方式有自然散热、强制风冷和通液冷却等方式。一般低功耗密集计算功能、通用密集计算功能的计算机和服务器可以采用自然散热、强制风冷等散热方式解决散热问题;高性能密集计算功能的计算机和服务器,为了提高散热效率,对机箱采用通液冷却的方式解决散热问题,为了简化结构设计,通常借助机箱左右侧板作为连通器对机箱的上下散热面进行通液冷却的方式解决散热问题。
[0003]具有高性能密集计算功能的服务器,内部集成了很多高性能密集计算模块,同时需要两块大功率的电源模块,当对机箱的上下散热面采用侧板连通冷却的方式时,由于电源模块的发热量较大,单靠模块本身的铝合金压板,无法将热量有效传导到机箱的上下散热面,因此常规使用的通液冷却方法无法解决大功率电源模块发热的散热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以解决大功耗电源模块散热差的技术问题的液冷式机箱。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0006]一种内冷式液冷机箱,包括箱体与内冷式连通器。
[0007]所述箱体包括上散热板、下散热板、左侧板、右侧板,且所述箱体内设置有若干数量的电源模块;
[0008]所述内冷式连通器安装固定在箱体内部并设置在两个平行的电源模块之间,所述电源模块紧贴在所述内冷式连通器的外表面;
[0009]所述内冷式连通器、上散热板及下散热板内设有供冷却液流通的流道,且所述内冷式连通器的流道与上散热板及下散热板的流道连通。
[0010]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下散热板设有同侧布置的进水口与出水口。
[0011]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上散热板设有上部流道、所述下散热板设有下部流道、所述内冷式连通器设有过渡流道;所述上部流道、下部流道、过渡流道组成连续回绕式结构的流道,流道的作用是冷却液从进水口导入、自出水口导出,进而达到冷却的目的。
[0012]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下部流道包括第一U形流道、第三U形流道、第五U形流道,所述上部流道包括第二U形流道、第四U形流道,所述过渡流道包括第一竖流通道、第二竖流通道、第三竖流通道、第四竖流通道,所述第一U形流道的一端设有进水口,所述第一U形流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内冷式连通器的第一竖流通道连通,所述
第一竖流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U形流道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U形流道的另一端与第二竖流通道连通,所述第二竖流通道的另一端与第三U形流道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三U形流道的另一端与第三竖流通道连通,所述第三竖流通道的另一端与第四U形流道连通,所述第四U形流道的另一端与第四竖流通道连通,所述第四竖流通道的另一端与第五U形流道连通,所述第五U形流道的另一端设有出水口,所述第五U形流道将第一U形流道、第三U形流道包围在内侧。
[0013]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上散热板、内冷式连通器、下散热板、左侧板、右侧板均为铝合金材质制成。
[0014]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内冷式连通器为矩形平板结构,与所述上散热板、下散热板采用钎焊工艺焊接连接。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内冷式液冷机箱将内冷式连通器兼做散热面,放在两个电源模块中间,电源模块紧贴内冷式连通器,冷却液通过内冷式连通器的内部四条过渡流道来回流向上散热板、下散热板的内部U形流道,同时对上、下散热面和内冷式连通器进行热交换,在充分热交换后冷却液升温成高温液体,再从出水口流出机箱,高温液体在机箱外经过冷却处理成低温冷却液,再通过进水口进入机箱,周而复始,不断循环,快速带走机箱内大功耗电源模块和整机产生的热量,有效解决了大功耗电源模块和整机的散热问题。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正视图;
[0019]图3为图2的A

A截面图;
[0020]图4为图2的B

B截面图;
[0021]图5为进水口与出水口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1

箱体;2

内冷式连通器;3

电源模块;4

进水口;5

出水口;11

上散热板;12

下散热板;13

左侧板;14

右侧板;6

上部流道;7

下部流道;8

过渡流道;61

第二U形流道;62

第四U形流道;71

第一U形流道;72

第三U形流道;73

第五U形流道;81

第一竖流通道;82

第二竖流通道;83

第三竖流通道;84

第四竖流通道。
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5]如图1

5所示,一种内冷式液冷机箱,包括,箱体与内冷式连通器,所述箱体包括上散热板、下散热板、左侧板、右侧板,且所述箱体内设置有若干数量的电源模块;所述内冷式连通器安装固定在箱体内部并设置在两个平行的电源模块之间,所述电源模块紧贴在所述内冷式连通器的外表面;所述内冷式连通器、上散热板及下散热板内设有供冷却液流通的流道,且所述内冷式连通器的流道与上散热板及下散热板的流道连通。
[0026]具体的,所述内冷式连通器兼做散热面,放在2个电源模块中间,电源模块紧贴内冷式连通器。进一步的,内冷式连通器内部设置有流道,冷却液通过内冷式连通器的内部4条过渡流道来回流向上散热板、下散热板的内部的U形流道,同时对上、下散热面和内冷式连通器进行热交换,以达到冷却的目的。再进一步的,所述上散热板、内冷式连通器、下散热板、左侧板、右侧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冷式液冷机箱,包括箱体与内冷式连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包括上散热板、下散热板、左侧板、右侧板,且所述箱体内设置有若干数量的电源模块;所述内冷式连通器安装固定在箱体内部并设置在两个平行的电源模块之间,所述电源模块紧贴在所述内冷式连通器的外表面;所述内冷式连通器、上散热板及下散热板内设有供冷却液流通的流道,且所述内冷式连通器的流道与上散热板及下散热板的流道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冷式液冷机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散热板设有同侧布置的进水口与出水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内冷式液冷机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散热板设有上部流道、所述下散热板设有下部流道、所述内冷式连通器设有过渡流道;所述上部流道、下部流道、过渡流道组成连续回绕式结构的流道。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内冷式液冷机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流道包括第一U形流道、第三U形流道、第五U形流道,所述上部流道包括第二U形流道、第四U形流道,所述过渡流道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祖豪茆师海厉颖超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豪越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