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页岩气井携砂临界流速的实验确定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06945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2 20: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页岩气井携砂临界流速的实验确定方法,属于气井排采工艺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收集页岩气井全生命周期内的产量和井身结构数据,基于流体力学相似准则和和Gray模型,计算实验条件下气流速和液流速的参数范围,开展页岩气井携砂物理模拟实验,获取不同实验条件下的井筒持砂量,计算持砂率;井筒持砂率小表明砂占据气井生产通道面积小,对气井生产影响小,而持砂率大则影响气井稳定生产;通过观察井筒持砂率随气流速变化曲线,定义携砂临界流速为井筒持砂率增加的转折点,并敏感性分析其它实验变量对转折点的影响,计算不同条件下页岩气井携砂临界产量,因此,该计算方法简单适用,为排采工艺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依据。依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页岩气井携砂临界流速的实验确定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气藏排水采气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页岩气井携砂临界流速的实验确定方法。
技术背景
[0002]随着不断深化推广使用清洁能源,页岩气为代表的非常规清洁能源逐渐受到重视。由于页岩气储层渗透率低,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技术常用于开发页岩气储层。然而,地层流体连续产出会引起部分压裂缝中的砂不断流入井筒。结合页岩气井产量递减规律,初期产量高,井筒携砂能力强,砂粒能够排出井筒。中后期产气量逐步降低,导致气液流速下降,井筒中的砂难以携带出井口。另外,页岩气水平井水平段长,砂易堆积在水平段,堵塞流体通道,增加生产系统的压降,影响页岩气井正常生产。因此,准确预测页岩气井携砂临界流速,及时清除滞留在井筒中的砂粒,确保井下生产通道的畅通,成为页岩气井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
[0003]页岩气井携砂临界速度的研究发展至今,提出了一系列携砂预测的机理模型和经验模型。其中,机理模型的构建方法集中在单砂粒受力分析,考虑砂粒的重力、浮力和拖曳力等。但大量现场实践表明模型预测效果差,一方面是页岩气井携砂过程中,紧贴管壁的砂粒向下运移,而靠近管道中心的砂被向上携带,单颗粒运移情况难以表征井筒整体的携砂能力;另一方面,页岩气井生产过程中井筒气液两相流动复杂多样,随着产气量、产液量、井倾角等发生变化,沿程呈现出泡状流、段塞流、搅动流和环状流等不同的流型,砂的存在进一步增加了流动的混沌程度,而机理模型对复杂的气液界面特性和砂粒的受力大量简化,降低了预测精度。因此,气井携砂临界速度预测仍以经验模型为主。利用多相管流实验平台,开展不同气流速、液流速、井倾角等条件下的携砂物理模拟实验,观察井筒中砂粒运移情况。基于实验测试结果,获取携砂临界流速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曲线,拟合建立气井携砂临界流速经验模型。
[0004]为此,经验模型建立的关键在于准确得到不同实验条件下的携砂临界流速。目前,实验确定携砂临界流速主要通过观察法,观察砂在井筒中的运移情况,当井筒中的砂全部向上运动时,此时的流速定义为携砂临界流速。但实验过程中,气液震荡使得砂粒运动轨迹复杂,仅凭肉眼观察井筒中的全部砂流动情况,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另外,井筒中的砂被连续供给,紧贴管壁的砂难以携带出井口,无法透过堆积在管壁处的砂观察油管中心砂运动情况,增加实验误差。
[0005]因此,本专利技术针对页岩气井携砂临界流速难以确定的问题,基于多相管流实验平台,开展气井携砂的流动规律模拟实验,结合砂粒在井筒中的流动规律,提出一种页岩气井携砂临界速度的实验确定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页岩气井出砂影响气井正常生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页岩
气井携砂临界速度的实验确定方法,便于及时清除滞留在井筒中的砂粒,为页岩气井稳定生产提供理论支撑。
[0007]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页岩气井携砂临界流速的实验确定方法,在多相管流实验装置完成实验测试。该装置可划分为供给系统,测控系统和实验环路。实验测试参数的设计需要结合页岩气井的生产动态特征,确定实验条件下气流速、液流速、油管内径、砂流量、砂粒径、砂密度和井倾角的范围。在页岩气井的生产过程中,压裂缝中的砂不断产出,使得井筒中的砂在不同产量下均存在。因此,选取井筒持砂率表征井筒的携砂能力,符合现场页岩气井实际情况。初期阶段页岩气井产量高,携砂能力强,砂被携带出井口,井筒中的持砂率低,不影响气井正常生产;中期阶段中高产气中低产液,由流速剖面分布可知,井筒中心处流速高,而紧贴管壁处流速低,砂粒无法被向上携砂,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井筒中的持砂率小幅度上升。后期阶段处于低压低产,砂粒大量堆积在井筒,持砂率迅速增加,严重影响气井生产。表明井筒中的持砂率存在转折点,当产量大于转折点时,井筒中持砂率小,而小于转折点时,持砂率迅速增加。为此,定义井筒持砂率随产量变化曲线的转折点为气井携砂临界流速。在该转折点处,井筒中的持砂率低,且砂能够被携带出井口。
[0008]所述供给系统能够提供实验环路连续稳定的气体、液体和砂流量,在实验过程中,分别调节气体控制阀和液体控制阀来控制实验环路内流体流量。
[0009]所述测控系统能够提供瞬时变化的气流速和液流速实验数据,通过调节气体流量计和液体流量计前端电动阀门的开度,实现气体流量、液体流量和砂流量稳定在设定实验参数下。
[0010]所述实验环路为有机玻璃管并搭配橡胶管组合而成,其中透明管便于观察管柱内气液砂的流动状态;距离进气口200倍和500倍管径位置处分别安装电动蝶阀,用于测量井筒持砂率。
[0011]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页岩气井携砂临界流速的实验确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收集页岩气井全生命周期内的产量数据和井身结构,利用流体力学相似准则计算得到实验条件下气流速和液流速的参数范围,油管内径、砂流量、砂粒径、砂密度和井倾角与页岩气井参数一致,相应的计算公式表达式如下:(1.1)页岩气井的井筒压力、气体密度和液体密度剖面由Gray模型计算,利用流体力学相似准则获得实验条件下气流速v
NSG
计算公式为:式中,ρ
NG
为实验条件下气体密度,kg/m3;ρ
NL
为实验条件下液体密度,kg/m3;ρ
HG
为气井条件下气体密度,kg/m3;ρ
HL
为气井条件下液体密度,kg/m3;v
HSG
为气井条件下气流速,m/s;v
NSG
为实验条件下气流速,m/s;(1.2)实验条件下液流速v
NSL
计算公式:;式中,Q
SL
气井产液量,m3/s;A为油管横截面积,m2;
(1.3)实验条件下砂流量v
NSS
计算公式:;式中,Q
SS
气井产砂量,m3/s;步骤S2:开展页岩气井携砂物理模拟实验,在实验参数范围内,获取不同液流速、油管内径、砂流量、砂粒径、砂密度和井倾角条件下的井筒持砂量,计算持砂率;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在气流量、液流量和砂流量稳定在目标参数的条件下,井口均匀稳定出砂三分钟后开始测量井筒持砂量,并重复三次实验取持砂量平均值;为避免砂外表面附着的水影响持砂量,称重前砂被烘干;具体过程为:(2.1)检查阀门的密封性,校准测控系统,确保实验环路安全运行;(2.2)利用排水法测量页岩气井出砂的密度和粒径,选取相同的实验样品放入砂箱中;测量井筒测试段管道长度;(2.3)调节目标实验参数,当井筒流动稳定后,同时关闭管道中部电动蝶阀,收集两个电动蝶阀之间的砂,去除砂表面的水并称重,计算持砂率,开展下一组实验,持砂率计算公式为:;式中,Hs为井筒持砂率,无量纲;Vs为砂体积,m3;L为测试段管道长度,m;砂体积计算公式为:;式中,Gs为砂的重量,kg;D
s
为砂密度,kg/m3;步骤S3:确定不同实验条件下的携砂临界流速,利用井筒持砂率表征气井携砂能力,井筒持砂率小表明砂占据气井生产通道面积小,气井能够稳定生产,而持砂率大则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页岩气井携砂临界流速的实验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收集页岩气井全生命周期内的产量数据和井身结构,利用流体力学相似准则计算得到实验条件下气流速和液流速的参数范围,油管内径、砂流量、砂粒径、砂密度和井倾角与页岩气井参数一致;步骤S2:开展页岩气井携砂物理模拟实验,在实验参数范围内,获取不同气流速、液流速、油管内径、砂流量、砂粒径、砂密度和井倾角条件下的井筒持砂量,计算持砂率;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在气流量、液流量和砂流量稳定在目标参数的条件下,井口均匀稳定出砂三分钟后开始测量井筒持砂量,并重复三次实验取持砂量平均值;为避免砂外表面附着的水影响持砂量,称重前砂被烘干;步骤S3:确定不同实验条件下的携砂临界流速,利用井筒持砂率表征气井携砂能力,井筒持砂率小表明砂占据气井生产通道面积小,气井能够稳定生产,而持砂率大则影响气井稳定生产;通过观察井筒持砂率随气流速变化曲线,定义携砂临界流速为井筒持砂率增加的转折点,并敏感性分析各个实验变量对转折点的影响,得到不同实验条件下的携砂临界流速;步骤S4:判断页岩气井的携砂能力,利用步骤S1能够确定生产中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程程江劲宏刘永辉吴宁黄晶李佳郑玄之唐信科李鑫刘正洋杨博仁刘天健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石油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