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面凸出坡积体和滑坡堰塞体生态防治和协同应急的前处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064897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2 19: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坡面凸出坡积体和滑坡堰塞体生态防治和协同应急的前处理方法,利用坡脚竖立种植的成年林木,与坡面横卧种植的成年林木在坡面以外十字交叉,形成鲜活林木框架,同时利用现场装填堆积体岩土碎料而成的防水土袋构成土柱或土墙,对横卧的成年林木提供支撑,鲜活林木框架和土柱或土墙共同构成防止潜在滑坡体冲撞的林木框架棚洞的支挡结构,土柱或土墙之间形成滑坡堰塞体的泄流暗道,共同对河道边坡上凸出坡积体及滑坡堰塞体进行生态防治和协同应急前处理。本发明专利技术可替代在滑坡堰塞后紧急开挖泄洪槽的后处理技术,在堰塞坝形成前就通过前处理预先建造好暗泄流通道,还实现了河道边坡的生态防护,降低滑坡堰塞风险,且施工容易。且施工容易。且施工容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坡面凸出坡积体和滑坡堰塞体生态防治和协同应急的前处理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河道边坡工程生态防护和防灾减灾工程领域,具体涉河道边坡的坡积体生态防治和滑坡堰塞体协同应急前处理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河道边坡稳定性的丧失和滑移破坏是困扰国家发展和人民经济生活改善的重大生态环境难题,特别是峡谷河道边坡,在发生高位滑坡时,一般都具有突发性和快速性,甚至来不及反应。滑坡体在滑动过程中冲击坡面凸出的坡积体,因裹挟刮铲的效应而迅速增容,并借助地形条件获得极高的动能,可在短时间内产生巨型滑坡土方量,产生堰塞体甚至堰塞坝而堵塞河道。在边远的河道边坡工程中,只有产生滑坡堆积体和堰塞问题且必须应急处置时,人们才会花巨资对河道边坡的防护和滑坡堰塞问题进行处理。因此如何有效对河道边坡凸出的坡积体以及滑坡堰塞体进行生态防治,一直是河道边坡工程中有待解决的一大技术经济性难题。
[0003]在公路边坡的坡脚建设防护林的技术虽然可以实现其生态防护,但是在公路交通领域,一般只允许在坡脚种植,而在河道工程中由于要保证河流的顺畅,一般是不允许在河床甚至河岸底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滑坡堰塞体生态防治和协同应急的前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内容:(1)在不阻碍河流行洪的前提下,在河道边坡的易滑区段的坡脚处沿边坡横向成排,纵向呈列地种植若干顺直生长的林木,形成防护林;(2)对应每一列的林木,在顺坡方向从坡脚往上等间距逐点在坡体上开挖横向种植坑,开挖的种植坑与每列林木在同一列;(3)将预先种植好的鲜活的成年林木移植到各个横向种植坑中,使其横卧伸出坡面外;(4)对应每一列竖直林木,从坡脚往上逐点对应每根林木的下部开挖坑槽找平作为基底,将现场装填了堆积体岩土碎料的土袋叠砌,在边坡横向形成若干土柱或整排土墙;在用土袋叠砌土柱或土墙的过程中,在与对应的各横向种植坑的竖向高程相同的高度位置预留孔洞,将横卧的林木放置在土柱或土墙上,再继续叠砌土袋,横卧的林木主干放置在每排土柱或土墙的孔洞中或顶部,以获得支撑。2.(5)在每列横卧的林木和竖直的林木的交接处用扎带扎紧连接,使竖直的林木和横卧生长的林木交叉形成鲜活林木框架结构,再连同各排土柱或土墙,形成防止河道边坡潜在滑坡体冲撞的林木框架棚洞的支挡结构,并在土柱或土墙之间形成滑坡堰塞体的泄流暗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林木的列间距和排间距均为2~3m;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林木树种选用成年水杉或成年桉树。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成钟启明何宁刘恩龙陈群张桂荣付涛黑明昌万里王琛陈晓红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大学成都米尚坊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