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防黄颡鱼杯状病毒的微生态制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060590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2 19: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预防黄颡鱼杯状病毒的微生态制剂,属于黄颡鱼疾病预防领域,一种预防黄颡鱼杯状病毒的微生态制剂,所述微生物制剂包括预防制剂和改善制剂两种;预防制剂包括聚维酮碘溶液、五黄抗毒液、五倍子末、三黄散、金银花、板蓝根、地榆、乌梅、大黄、穿心莲、黄芪和纯净水;改善制剂包括光合菌群、乳酸菌群、放线菌群和芽孢杆菌,本技术方案采用预防制剂和改善制剂两种使用形式,可同步对鱼池水质和鱼体质进行防治净化处理,有效解决传统投放消毒剂或投放养料所延缓黄颡鱼死亡时间的问题,避免出现治标不治本的现象,将黄颡鱼的死亡概率降低至60%以下。降低至60%以下。降低至60%以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预防黄颡鱼杯状病毒的微生态制剂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黄颡鱼疾病预防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预防黄颡鱼杯状病毒的微生态制剂。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在我国浙江、湖北、江苏、四川、广东、广西等黄颡鱼主养区域先后发生暴发性死亡,局部地区发病率80%,部分塘口死亡率高达90%,发病鱼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部出血,经过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确认其病原属于一种小RNA病毒目中杯状病毒科的病毒;黄颡鱼杯状病毒属小RNA病毒目中的杯状病毒科,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约30~40nm。
[0003]目前针对黄颡鱼的杯状病毒防治措施,通常都是向鱼池内泼洒消毒液或杀虫剂,但实际表明此种方式会加快黄颡鱼的死亡速度,黄颡鱼的感染因素主要包括气温、水温、池底泥、水质等,主要原因为开春后的水质变化诱发病毒;
[0004]当鱼池内感染病毒后,通常会控制投喂频率以及在养料中加入促进消化的产品(如:利多精),用于补充生命素,恢复鱼体质,但此种方式只能暂时缓解鱼群的体质,当病毒寄宿在池底植物或底泥上时,黄颡鱼群后期依旧会出现感染的现象,只能短暂进行防治,无法同时对水质和鱼群进行防治净化处理。

技术实现思路

[0005]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6]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预防黄颡鱼杯状病毒的微生态制剂,它可以实现,解决现有中只能缓解黄颡鱼的死亡速度,无法对水质和鱼体质进行防治。
[0007]2.技术方案
[0008]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9]一种预防黄颡鱼杯状病毒的微生态制剂,所述微生物制剂包括预防制剂和改善制剂两种;
[0010]预防制剂包括聚维酮碘溶液、五黄抗毒液、五倍子末、三黄散、金银花、板蓝根、地榆、乌梅、大黄、穿心莲、黄芪和纯净水;
[0011]改善制剂包括光合菌群、乳酸菌群、放线菌群和芽孢杆菌。
[0012]进一步的,所述预防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3]S1:先将五倍子和三黄散按照每1m3水体混合0.3g,充分溶解,制成药剂A;
[0014]S2:再将金银花、板蓝根、地榆、乌梅、大黄、穿心莲和黄芪按照比例加入5倍量纯净水熬煮,熬煮时间为2h,放凉,过滤,制备成药剂B;
[0015]S3:按照百分比取药剂A15%、药剂B60%、聚维酮碘溶液15%、五黄抗毒液10%,混合均匀;
[0016]S4:灌装,备用。
[0017]进一步的,所述改善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8]S11:将光合菌群、放线菌群和芽孢杆菌按照每1m3水体分别混合2.5

3g、2

4g和2.5

4g,获得改善药剂;
[0019]S22:乳酸菌群单独使用,在改善药剂泼洒完后辅助使用,且两者间隔时间不低于两天。
[0020]进一步的,所述预防制剂的用量根据水温变化调整使用:
[0021]当水温在20℃以下时,取预防制剂400ml/亩
·
米,兑水泼洒;
[0022]当水温在20

30℃之间时,取预防制剂600ml/亩
·
米,兑水泼洒;
[0023]当水温在30℃以上时,取预防制剂700ml/亩
·
米,兑水泼洒。
[0024]进一步的,所述改善制剂的用量为:
[0025]当用于水质净化时,每1m3水体混合3

5ml的改善制剂,兑水泼洒;
[0026]当用于疾病预防时,每1m3水体混合0.5

1.5ml的改善制剂,兑水泼洒。
[0027]进一步的,当乳酸菌群使用前需要检测水质PH值,水质PH值在8.2以上方可使用。
[0028]进一步的,当芽孢杆菌单独使用时,需利用红糖水活化芽孢杆菌,兑水全池泼洒,每7天泼洒一次。
[0029]进一步的,所述药剂B按照百分比分别为:金银花4%、板蓝根3.2%、地榆4.3%、乌梅1.2%、大黄5.2%、穿心莲5.1%、黄芪3.5%和纯净水73.5%。
[0030]3.有益效果
[0031]相比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
[0032](1)本技术方案采用预防制剂和改善制剂两种使用形式,可同步对鱼池水质和鱼体质进行防治净化处理,有效解决传统投放消毒剂或投放养料所延缓黄颡鱼死亡时间的问题,避免出现治标不治本的现象,将黄颡鱼的死亡概率降低至60%以下。
附图说明
[0033]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预防制剂配比统计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5]实施例1:
[0036]请参阅图1,一种预防黄颡鱼杯状病毒的微生态制剂,微生物制剂包括预防制剂和改善制剂两种;
[0037]预防制剂包括聚维酮碘溶液、五黄抗毒液、五倍子末、三黄散、金银花、板蓝根、地榆、乌梅、大黄、穿心莲、黄芪和纯净水;
[0038]改善制剂包括光合菌群、乳酸菌群、放线菌群和芽孢杆菌。
[0039]采用预防制剂和改善制剂两种使用形式,可同步对鱼池水质和鱼体质进行防治净
化处理,有效解决传统投放消毒剂或投放养料所延缓黄颡鱼死亡时间的问题,避免出现治标不治本的现象,将黄颡鱼的死亡概率降低至60%以下。
[0040]微生态制剂可以利用细菌之间的拮抗作用,以优势的有益菌群抑制有害菌群的繁殖,通过有益生物菌来净化水质和改良底质,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使水体的微生态得到平衡,有利于虾、蟹及鱼类的健康生长;还能分解鱼虾类的残饵、排泄物及水中或池底其它有机物或无机物,尤其是能快速分解NH3、NH4+、NO2

、NO3

、H2S等对虾类生长有害的物质,使水质得到改善。
[0041]其中,五倍子末:功能与主治:敛疮止血,主治水产动物水霉病,鳃霉病;
[0042]三黄散:清热解毒;主治细菌性败血症、烂鳃、肠炎和赤皮;
[0043]五黄抗毒液:对鱼类细菌性肠炎病、烂鳃病、出血病、腐皮病等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0044]聚维酮碘溶液就是碘伏消毒液,主要是用来杀灭细菌、病毒、真菌芽孢等。
[0045]预防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46]S1:先将五倍子和三黄散按照每1m3水体混合0.3g,充分溶解,制成药剂A;
[0047]S2:再将金银花、板蓝根、地榆、乌梅、大黄、穿心莲和黄芪按照比例加入5倍量纯净水熬煮,熬煮时间为2h,放凉,过滤,制备成药剂B;
[0048]S3: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防黄颡鱼杯状病毒的微生态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生物制剂包括预防制剂和改善制剂两种;预防制剂包括聚维酮碘溶液、五黄抗毒液、五倍子末、三黄散、金银花、板蓝根、地榆、乌梅、大黄、穿心莲、黄芪和纯净水;改善制剂包括光合菌群、乳酸菌群、放线菌群和芽孢杆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防黄颡鱼杯状病毒的微生态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预防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先将五倍子和三黄散按照每1m3水体混合0.3g,充分溶解,制成药剂A;S2:再将金银花、板蓝根、地榆、乌梅、大黄、穿心莲和黄芪按照比例加入5倍量纯净水熬煮,熬煮时间为2h,放凉,过滤,制备成药剂B;S3:按照百分比取药剂A15%、药剂B60%、聚维酮碘溶液15%、五黄抗毒液10%,混合均匀;S4:灌装,备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防黄颡鱼杯状病毒的微生态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改善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1:将光合菌群、放线菌群和芽孢杆菌按照每1m3水体分别混合2.5

3g、2

4g和2.5

4g,获得改善药剂;S22:乳酸菌群单独使用,在改善药剂泼洒完后辅助使用,且两者间隔时间不低于两天。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预防黄颡鱼杯状病毒的微生态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预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蓉王敏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三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