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极限长度状态下的目镜装置和使用方法及其应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060142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2 19:53
一种基于极限长度状态下的目镜装置和使用方法及其应用,包含有设置为与光阑STO相对应的第一透镜E1、设置为与显示表面S10相对应的第五透镜E5、设置在第一透镜E1和第五透镜E5之间的透镜组件,通过第五透镜E5,实现了对显示表面S10发射的观察光线进行聚集处理,通过第一透镜E1,实现了对进入到光阑STO的观察光线进行发散处理,通过透镜组件,实现了对观察光线进行光线束初次发散处理和终级两次聚集处理,实现了对观察光线束进行聚集处理次数大于发散处理次数光路设置,解决了对一般通过控制整组目镜与微型显示器件之间的距离或者在目视方加视度片并且不能满足在特殊要求的目镜组总长处于极限小值的情况的技术问题,因此满足了在极限小值的目镜组长度下对微型显示器件进行观察要求。器件进行观察要求。器件进行观察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极限长度状态下的目镜装置和使用方法及其应用
一、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目镜装置和使用方法及其应用,尤其是一种基于极限长度状态下的目镜装置和使用方法及其应用。
二、
技术介绍

[0002]在光学仪器中使用目镜装置对微型显示器件进行观察,通过目镜放大来观察微型显示器件呈现的信息,通过视度调节来适应不同的人眼视力要求,在现有的目镜视度调节一般通过控制整组目镜与微型显示器件之间的距离或者在目视方加视度片,不能满足在特殊要求的目镜组总长处于极限小值的情况,
[0003]本专利技术通过对观察光线束进行聚集处理次数大于发散处理次数光路设置的技术特征,对一般通过控制整组目镜与微型显示器件之间的距离或者在目视方加视度片并且不能满足在特殊要求的目镜组总长处于极限小值的情况的技术问题进行了在技术层面上进行有效的探索研究,
[0004]这里的陈述仅提供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
技术介绍
,而不必然地构成现有技术,基于申请人于2023年4月8日提供的具有工作过程中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技术交底书、通过检索得到相近的专利文献和
技术介绍
中现有的技术问题、技术特征和技术效果,做出本专利技术的申请技术方案。
三、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客体是一种基于极限长度状态下的目镜装置,
[0006]本专利技术的客体是一种基于极限长度状态下的目镜装置使用方法,
[0007]本专利技术的客体是一种基于极限长度状态下的目镜装置和使用方法的应用。
[0008]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极限长度状态下的目镜装置和使用方法及其应用,因此满足了在极限小值的目镜组长度下对微型显示器件进行观察要求。
[0009]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极限长度状态下的目镜装置,包含有设置为与光阑STO相对应的第一透镜E1、设置为与显示表面S10相对应的第五透镜E5、设置在第一透镜E1和第五透镜E5之间的透镜组件。
[0010]由于设计了第一透镜E1、第五透镜E5和透镜组件,通过第五透镜E5,实现了对显示表面S10发射的观察光线进行聚集处理,通过第一透镜E1,实现了对进入到光阑STO的观察光线进行发散处理,通过透镜组件,实现了对观察光线进行光线束初次发散处理和终级两次聚集处理,实现了对观察光线束进行聚集处理次数大于发散处理次数光路设置,解决了对一般通过控制整组目镜与微型显示器件之间的距离或者在目视方加视度片并且不能满足在特殊要求的目镜组总长处于极限小值的情况的技术问题,因此满足了在极限小值的目镜组长度下对微型显示器件进行观察要求。
[0011]本专利技术设计了,按照对观察光线束进行聚集处理次数大于发散处理次数光路设置
的方式把第一透镜E1、第五透镜E5和透镜组件相互联接。
[0012]本专利技术设计了,按照对观察光线进行光线束初次发散处理和终级两次聚集处理的方式把透镜组件与第一透镜E1和第五透镜E5联接。
[0013]本专利技术设计了,透镜组件设置为包含有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和第四透镜E4。
[0014]以上四个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在显示表面S10和光阑STO之间的观察光线束进行的多级聚集,缩短了目镜装置的常盾,对观察光线束进行的发散,满足了观察视野范围的要求。
[0015]本专利技术设计了,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和第五透镜E5依次设置在光阑STO和显示表面S10之间,第一透镜E1设置为与光阑STO相对应分布并且第五透镜E5设置为与显示表面S10相对应分布。
[0016]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通过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和第五透镜E5,组成了本专利技术的基础技术方案,解决了本专利技术的技术问题。
[0017]本专利技术设计了,第一透镜E1设置为具有观察侧表面S1和显示侧表面S2的双凸透镜并且第一透镜E1的观察侧表面S1设置为与光阑STO相对应分布,第一透镜E1的显示侧表面S2设置为与第二透镜E2接触式联接。
[0018]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进入到光阑STO中的观察光线束进行发散。
[0019]本专利技术设计了,第二透镜E2设置为具有观察侧表面S3和显示侧表面S4的弯月形透镜并且第二透镜E2的观察侧表面S3设置为与第一透镜E1接触式联接,第二透镜E2的显示侧表面S4设置为与第三透镜E3相对应分布。
[0020]本专利技术设计了,第三透镜E3设置为具有观察侧表面S5和显示侧表面S6的弯月形透镜并且第三透镜E3的观察侧表面S5设置为与第二透镜E2相对应分布,第三透镜E3的显示侧表面S6设置为与第四透镜E4胶合式联接。
[0021]本专利技术设计了,第四透镜E4设置为具有观察侧表面S11和显示侧表面S7的双凸透镜并且第四透镜E4的观察侧表面S11设置为与第三透镜E3胶合式联接,第四透镜E4的显示侧表面S7设置为与第五透镜E5相对应分布。
[0022]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观察光线束进行集中方式聚集处理。
[0023]本专利技术设计了,第五透镜E5设置为具有观察侧表面S8和显示侧表面S9的弯月形透镜并且第五透镜E5的观察侧表面S8设置为与第四透镜E4相对应分布,第五透镜E5的显示侧表面S9设置为与显示表面S10相对应分布。
[0024]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观察侧表面S8发射的察光线束进行聚集。
[0025]本专利技术设计了,第一透镜E1的光焦度和第四透镜E4的光焦度分别设置为正光焦度并且第二透镜E2的光焦度、第三透镜E3的光焦度和第五透镜E5的光焦度分别设置为负光焦度。
[0026]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正光焦度的透镜和负光焦度的透镜进行间隔组合安装。
[0027]本专利技术设计了,第一透镜E1的玻璃折射率设置为1.79Nd并且第一透镜E1的玻璃阿贝数设置为44.2Vd,第二透镜E2的玻璃折射率设置为1.80Nd并且第二透镜E2的玻璃阿贝数
设置为35.0Vd,第三透镜E3的玻璃折射率设置为1.95Nd并且第三透镜E3的玻璃阿贝数设置为18.0Vd,第四透镜E4的玻璃折射率设置为1.71Nd并且第四透镜E4的玻璃阿贝数设置为53.9Vd,第五透镜E5的玻璃折射率设置为2.00Nd并且第五透镜E5的玻璃阿贝数设置为29.1Vd,第一透镜E1的观察侧表面S1的表面类型、第一透镜E1的显示侧表面S2的表面类型、第二透镜E2的观察侧表面S3的表面类型、第二透镜E2的显示侧表面S4的表面类型、第三透镜E3的观察侧表面S5的表面类型、第三透镜E3的显示侧表面S6的表面类型、第四透镜E4的观察侧表面S11的表面类型、第四透镜E4的显示侧表面S7的表面类型和第五透镜E5的显示侧表面S9的表面类型分别设置为球面并且第五透镜E5的观察侧表面S8的表面类型分别设置为非球面,第一透镜E1的观察侧表面S1的曲率半径设置为75.86mm并且第一透镜E1的观察侧表面S1的表面间距设置为4.47mm,第一透镜E1的显示侧表面S2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极限长度状态下的目镜装置,其特征是:包含有设置为与光阑STO相对应的第一透镜E1、设置为与显示表面S10相对应的第五透镜E5、设置在第一透镜E1和第五透镜E5之间的透镜组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极限长度状态下的目镜装置,其特征是:按照对观察光线束进行聚集处理次数大于发散处理次数光路设置的方式把第一透镜E1、第五透镜E5和透镜组件相互联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极限长度状态下的目镜装置,其特征是:按照对观察光线进行光线束初次发散处理和终级两次聚集处理的方式把透镜组件与第一透镜E1和第五透镜E5联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极限长度状态下的目镜装置,其特征是:透镜组件设置为包含有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和第四透镜E4。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极限长度状态下的目镜装置,其特征是: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和第五透镜E5依次设置在光阑STO和显示表面S10之间,第一透镜E1设置为与光阑STO相对应分布并且第五透镜E5设置为与显示表面S10相对应分布。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极限长度状态下的目镜装置,其特征是:第一透镜E1设置为具有观察侧表面S1和显示侧表面S2的双凸透镜并且第一透镜E1的观察侧表面S1设置为与光阑STO相对应分布,第一透镜E1的显示侧表面S2设置为与第二透镜E2接触式联接,或,第二透镜E2设置为具有观察侧表面S3和显示侧表面S4的弯月形透镜并且第二透镜E2的观察侧表面S3设置为与第一透镜E1接触式联接,第二透镜E2的显示侧表面S4设置为与第三透镜E3相对应分布,或,第三透镜E3设置为具有观察侧表面S5和显示侧表面S6的弯月形透镜并且第三透镜E3的观察侧表面S5设置为与第二透镜E2相对应分布,第三透镜E3的显示侧表面S6设置为与第四透镜E4胶合式联接,或,第四透镜E4设置为具有观察侧表面S11和显示侧表面S7的双凸透镜并且第四透镜E4的观察侧表面S11设置为与第三透镜E3胶合式联接,第四透镜E4的显示侧表面S7设置为与第五透镜E5相对应分布,或,第五透镜E5设置为具有观察侧表面S8和显示侧表面S9的弯月形透镜并且第五透镜E5的观察侧表面S8设置为与第四透镜E4相对应分布,第五透镜E5的显示侧表面S9设置为与显示表面S10相对应分布,或,第一透镜E1的光焦度和第四透镜E4的光焦度分别设置为正光焦度并且第二透镜E2的光焦度、第三透镜E3的光焦度和第五透镜E5的光焦度分别设置为负光焦度,或,第一透镜E1的玻璃折射率设置为1.79Nd并且第一透镜E1的玻璃阿贝数设置为44.2Vd,第二透镜E2的玻璃折射率设置为1.80Nd并且第二透镜E2的玻璃阿贝数设置为35.0Vd,第三透镜E3的玻璃折射率设置为1.95Nd并且第三透镜E3的玻璃阿贝数设置为18.0Vd,第四透镜E4的玻璃折射率设置为1.71Nd并且第四透镜E4的玻璃阿贝数设置为53.9Vd,第五透镜E5的玻璃折射率设置为2.00Nd并且第五透镜E5的玻璃阿贝数设置为29.1Vd,第一透镜E1的观察侧表面S1的表面类型、第一透镜E1的显示侧表面S2的表面类型、第二透镜E2的观察侧表面S3的表面类型、第二透镜E2的显示侧表面S4的表面类型、第三透
镜E3的观察侧表面S5的表面类型、第三透镜E3的显示侧表面S6的表面类型、第四透镜E4的观察侧表面S11的表面类型、第四透镜E4的显示侧表面S7的表面类型和第五透镜E5的显示侧表面S9的表面类型分别设置为球面并且第五透镜E5的观察侧表面S8的表面类型分别设置为非球面,第一透镜E1的观察侧表面S1的曲率半径设置为75.86mm并且第一透镜E1的观察侧表面S1的表面间距设置为4.47mm,第一透镜E1的显示侧表面S2的曲率半径设置为75.86mm并且第一透镜E1的显示侧表面S2的表面间距设置为0.1mm,第二透镜E2的观察侧表面S3的曲率半径设置为18.5mm并且第二透镜E2的观察侧表面S3的表面间距设置为1.94mm,第二透镜E2的显示侧表面S4的曲率半径设置为17.258mm并且第二透镜E2的显示侧表面S4的表面间距设置为4.3

10.1mm,第三透镜E3的观察侧表面S5的曲率半径设置为35.5mm并且第三透镜E3的观察侧表面S5的表面间距设置为1.1mm,第三透镜E3的显示侧表面S6的曲率半径设置为16.293mm并且第三透镜E3的显示侧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泽平郏雪井王国芳武天一林滨王一力孙长友杨倩李丽伟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北方光学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