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车厢紫外消杀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045179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0 11: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高铁车厢紫外消杀机器人,其属于紫外线消毒技术领域,其包括车架(100)、弧形支撑架(200),其安装在所述车架(100)上,所述弧形支撑架(200)与摆动架(201)的中部轴承连接,所述摆动架(201)的外侧与紫外灯(202)固定,所述摆动架(201)的下侧与配重块(203)固定。本发明专利技术在遇到障碍物时,可通过车架(100)向前走的惯性和轴承连接的摆动架(201),从而使所述紫外灯(202)在一定程度内绕过障碍物,并在障碍物消失时,通过配重块(203)重新使所述紫外灯(202)伸出,尽可能拉近消杀死角和紫外灯(202)的距离。灯(202)的距离。灯(202)的距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铁车厢紫外消杀机器人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紫外线消毒
,具体涉及高铁车厢紫外消杀机器人。

技术介绍

[0002]紫外线消毒杀菌是高铁车厢的主要消毒杀菌手段。但是紫外线照射杀菌的照射范围有限,一般为1米,未被紫外线照射的地方则无法杀菌,会存在消杀死角。
[0003]由于车厢的环境较为复杂,很可能出现消杀不彻底的问题,或者需要人工来照射消杀死角。给车厢带来了极大的消杀隐患。
[0004]我国技术专利,一种移动式紫外消毒装置,专利号为CN202122958368.7,公开了一种可以在消毒车移动时,调节紫外线灯的高度,影响消毒效率。然而,上述装置装置的紫外线灯的位置相对较为固定,虽然能够直线行驶,但是若灯具过宽,则容易降低其通过性;而灯具过窄,则很难更加接近照射死角。
[0005]因此,目前需要一种能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高铁车厢紫外消杀机器人。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高铁车厢紫外消杀机器人,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8]本专利技术一种高铁车厢紫外消杀机器人,包括
[0009]车架,其通过轴承安装有车轮,其底部固定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电源模块与用户终端无线连接,所述驱动电机输出轴与车轮的轴固定;
[0010]弧形支撑架,其安装在所述车架上,所述弧形支撑架与摆动架的中部轴承连接,所述摆动架的外侧与紫外灯固定,所述摆动架的下侧与配重块固定。
[0011]本专利技术高铁车厢紫外消杀机器人,其中,所述弧形支撑架通过摆动部与车架连接,所述摆动部包括导向筒、滑杆、第一弹簧、第一滑块、第二弹簧、第一导轨、第一卡销、第一导槽、第一导筒、第一轴承、第一拉绳、绳轮、第二轴承、横轴和第一限位块;
[0012]所述车轮的轴的外圆周面与所述导向筒的一端固定,所述导向筒内设有沿其移动的滑杆,所述导向筒与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固定,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滑杆固定,所述滑杆的端部与所述第一滑块搭接,所述第一滑块沿所述第一导轨移动,所述第一滑块与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固定,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导轨固定,所述第一导轨与所述车架的底部固定;
[0013]所述第一滑块与所述第一卡销固定,所述第一卡销的端部配置在所述第一导槽内并沿着其移动,所述第一导槽开设在所述第一导筒的外圆周面,所述第一导筒通过第一轴承安装在所述车架上;
[0014]所述第一导筒与所述第一拉绳的一端固定,所述第一拉绳的另一端与所述绳轮的外圆周面固定,所述绳轮通过第二轴承安装在所述车架上,所述绳轮与所述横轴同轴固定,
所述横轴的两端与所述弧形支撑架固定,所述弧形支撑架能够与第一限位块搭接,所述第一限位块与所述车架固定。
[0015]本专利技术高铁车厢紫外消杀机器人,其中,所述滑杆的端部与滑动块固定,所述滑动块能够与所述第一滑块搭接。
[0016]本专利技术高铁车厢紫外消杀机器人,其中,所述第一滑块和滑动块均为球形。
[0017]本专利技术高铁车厢紫外消杀机器人,其中,所述第一滑块和滑动块均由不锈钢制成。
[0018]本专利技术高铁车厢紫外消杀机器人,其中,所述导向筒为45度倾斜设置.
[0019]本专利技术高铁车厢紫外消杀机器人,其中,所述第一导向筒与所述绳轮的传动比为3~100:1。
[0020]本专利技术高铁车厢紫外消杀机器人,其中,所述弧形支撑架和摆动架均由塑料或铝合金或树脂或纸板制成,
[0021]本专利技术高铁车厢紫外消杀机器人,其中,所述滑杆的外表面固定有第一限位环,所述导向筒的内表面固定有第二限位环,所述第一限位环能够与所述第二限位环限位搭接。
[0022]本专利技术高铁车厢紫外消杀机器人,其中,所述弧形支撑架的上侧的摆动架的上侧固定有紫外灯,所述弧形支撑架的上侧的摆动架的下侧固定有配重块,所述弧形支撑架的下侧的摆动架的下侧固定有紫外灯和配重块。
[0023]有益效果:
[0024]本专利技术通过上述外侧的紫外灯可尽可能的向外配置紫外灯,从而让消杀死角出现在所述紫外灯的1米以内,并且,在遇到障碍物时,可通过车架向前走的惯性和轴承连接的摆动架,从而使所述紫外灯在一定程度内绕过障碍物,并在障碍物消失时,通过配重块重新使所述紫外灯伸出,尽可能拉近消杀死角和紫外灯的距离。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专利技术高铁车厢紫外消杀机器人的主视图;
[0026]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
[0027]图3为图1的右视图;
[0028]图4为图3的第一运动状态的动态变化图;
[0029]图5为图3的第二运动状态的动态变化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或现有技术的描述对本专利技术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关于附图结构的描述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例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专利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
[0031]实施例1:
[0032]如图1~5所示,参见图1、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铁车厢紫外消杀机器人,包括
[0033]车架100,其通过轴承安装有车轮101,其底部固定有驱动电机102,所述驱动电机102的电源模块与用户终端无线连接,所述驱动电机102输出轴与车轮101的轴固定;
[0034]弧形支撑架200,其安装在所述车架100上,所述弧形支撑架200与摆动架201的中部轴承连接,所述摆动架201的外侧与紫外灯202固定,所述摆动架201的下侧与配重块203固定。
[0035]参见图3、4、5,本专利技术通过上述外侧的紫外灯202可尽可能的向外配置紫外灯202,从而让消杀死角出现在所述紫外灯202的1米以内,并且,在遇到障碍物时,可通过车架100向前走的惯性和轴承连接的摆动架201,从而使所述紫外灯202在一定程度内绕过障碍物,并在障碍物消失时,通过配重块203重新使所述紫外灯202伸出,尽可能拉近消杀死角和紫外灯202的距离。
[0036]其中,参见图1,所述弧形支撑架200与所述车架100固定。
[0037]本专利技术通过上述直接固定的弧形支撑架200和车架100的直接固定可实现较为稳定的紫外灯的固定。
[0038]其中,参见图2,所述弧形支撑架200通过摆动部300与车架100连接,所述摆动部300包括导向筒301、滑杆302、第一弹簧303、第一滑块304、第二弹簧305、第一导轨306、第一卡销307、第一导槽308、第一导筒309、第一轴承310、第一拉绳311、绳轮312、第二轴承313、横轴314和第一限位块315;
[0039]所述车轮101的轴的外圆周面与所述导向筒301的一端固定,所述导向筒301内设有沿其移动的滑杆3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铁车厢紫外消杀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100),其通过轴承安装有车轮(101),其底部固定有驱动电机(102),所述驱动电机(102)的电源模块与用户终端无线连接,所述驱动电机(102)输出轴与车轮(101)的轴固定;弧形支撑架(200),其安装在所述车架(100)上,所述弧形支撑架(200)与摆动架(201)的中部轴承连接,所述摆动架(201)的外侧与紫外灯(202)固定,所述摆动架(201)的下侧与配重块(203)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铁车厢紫外消杀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支撑架(200)通过摆动部(300)与车架(100)连接,所述摆动部(300)包括导向筒(301)、滑杆(302)、第一弹簧(303)、第一滑块(304)、第二弹簧(305)、第一导轨(306)、第一卡销(307)、第一导槽(308)、第一导筒(309)、第一轴承(310)、第一拉绳(311)、绳轮(312)、第二轴承(313)、横轴(314)和第一限位块(315);所述车轮(101)的轴的外圆周面与所述导向筒(301)的一端固定,所述导向筒(301)内设有沿其移动的滑杆(302),所述导向筒(301)与所述第一弹簧(303)的一端固定,所述第一弹簧(303)的另一端与所述滑杆(302)固定,所述滑杆(302)的端部与所述第一滑块(304)搭接,所述第一滑块(304)沿所述第一导轨(306)移动,所述第一滑块(304)与所述第二弹簧(305)的一端固定,所述第二弹簧(305)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导轨(306)固定,所述第一导轨(306)与所述车架(100)的底部固定;所述第一滑块(304)与所述第一卡销(307)固定,所述第一卡销(307)的端部配置在所述第一导槽(308)内并沿着其移动,所述第一导槽(308)开设在所述第一导筒(309)的外圆周面,所述第一导筒(309)通过第一轴承(310)安装在所述车架(100)上;所述第一导筒(309)与所述第一拉绳(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邢奕叶凯航耿孟达姜博姚琦王振威苏伟岳涛李国良温维吕铭杰王鑫
申请(专利权)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