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池管理系统及电池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管理系统及电池。
技术介绍
[0002]在现有技术中,电池内部一般分为两种结构设计,其一,参见图1,由于锂电池内部没有充电管理,在直接使用充电器充电到电芯保护时,无法恒压充电,从而导致电池不能充满,且充电不安全;其二,参见图2,在锂电池中内置充电管理,但因充电电压和电池输出电压不同,导致只能采用分口方式,没有办法同口输出。可见,现有技术中在对电池充电时,不能做到同口输出,或者充电不够安全,应用受限,比如传统的铅酸电池一般都是同口,但如果改用锂电池,则上述两个常规方案都分别存在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池管理系统及电池,能够简化系统、降低成本,且提高充电的安全性。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管理系统,包括:集成模块、检流模块、电芯模块、受控于所述集成模块的充电保护开关模块、受控于所述集成模块的放电保护开关模块、充电开关模块、放电开关模块和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成模块、检流模块、电芯模块、受控于所述集成模块的充电保护开关模块、受控于所述集成模块的放电保护开关模块、充电开关模块、放电开关模块和充电管理模块;所述检流模块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电芯模块的负极,所述电芯模块的正极连接于所述充电保护开关模块的第一端,所述充电保护开关模块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放电保护开关模块的第二端,所述放电保护开关模块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充电开关模块的第一端与所述放电开关模块的第一端之间,所述充电开关模块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充电管理模块的第一端;所述充电管理模块的第二端与所述放电开关模块的第二端均用于连接外部装置的第一端,所述检流模块的第二端用于连接所述外部装置的第二端;其中,所述外部装置包括充电器或外部负载;所述集成模块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检流模块的第二端,所述集成模块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检流模块的第一端,所述集成模块的第三端连接于所述电芯模块的负极,所述集成模块的第四端连接于所述电芯模块的正极。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管理系统还包括充电器检测模块和预放控制模块,所述集成模块包括控制单元;所述充电管理模块、所述充电保护开关模块、所述放电保护开关模块、所述充电开关模块和所述放电开关模块均受控于所述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检流模块的第二端,所述控制单元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检流模块的第一端,所述控制单元的第三端连接于所述电芯模块的负极,所述控制单元的第四端连接于所述电芯模块的正极;所述充电器检测模块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控制单元的第五端,所述充电器检测模块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外部装置的第一端与所述放电开关模块的第二端之间;所述预放控制模块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充电开关模块的第一端,所述预放控制模块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充电管理模块的第二端,所述预放控制模块的第三端连接于所述控制单元的第六端。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在待机模式下,分别控制所述放电开关模块和所述充电开关模块断开,并使能所述预放控制模块;当处于所述待机模式,且所述预放控制模块输出小电流后,根据获取到的所述检流模块的预放检测电流,判断所述外部负载是否有效,若有效,则控制所述放电开关模块闭合,直至获取到的所述检流模块的实时电流为零则返回所述待机模式;当处于所述待机模式,且通过所述充电器检测模块检测到所述外部装置为充电器时,控制所述充电开关模块闭合,直至获取到的所述检流模块的实时电流为零则返回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新华,欧阳光,刘川里,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明美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