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实现可控的不可逆电穿孔消融体积的可移动电极组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学器械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实现可控的不可逆电穿孔消融体积的可移动电极组件。
技术介绍
[0002]电穿孔是一种新颖的消融技术,有可能克服其他消融方法的主要缺点。它利用在两个或多个电极之间传播的电脉冲在细胞膜中形成“纳米孔”。如果施加的电流达到某个阈值,这些纳米孔就会变成永久性的,从而导致细胞死亡。不可逆电穿孔 (IRE) 已被证明可有效且安全地破坏肿瘤细胞,同时保留组织结构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血管和重要泌尿系统结构(如神经血管束)的损伤。
[0003]实施不可逆电孔的一种方法为将电极针插入目标位置进行治疗,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电极为多针尖可扩展电极针,是由中心套管伸展出多个针尖的可扩展射频电极,呈伞状或锚状,如图1所示,展开的曲率半径可根据肿瘤大小进行调节,从而达到控制消融体积的目的。但现有技术中的消融体积调节仅限于电极的曲率半径,消融体积的调节只限于径向调节,而无法进行纵向调节,调节范围依然有限。
技术实现思路
[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实现可控的不可逆电穿孔消融体积的可移动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组件包括中空电极针(101),所述中空电极针(101)第一端封闭,所述电极针靠近所述第一端的表面均匀分布有多个条状出口(102);中空电极针(101)内部包括第一柱体(201),第二柱体(202);所述第一柱体(201)靠近所述中空电极针(101)第一端,所述第二柱体(202)远离所述中空电极针(101)第一端;所述第一柱体(201)直径大于第二柱体(202),所述第一柱体(201)高度远小于第二柱体(202),所述第一柱体(201)高度与所述第二柱体(202)高度相加大于所述中空电极针(101)高度;所述第二柱体(202)可控制所述第一柱体(201)转动;所述第二柱体(202)可控制所述第一柱体(201)在所述中空电极针(101)中上下移动;所述第一柱体(201)表面连接多个电极(203),所述电极(203)数量与所述条状出口(102)相同;所述第二柱体(202)带动所述第一柱体(201)向第一方向转动时,所述多个电极(203)从所述条状出口(102)伸出,其中每一个所述电极(203)对应一个所述条状出口(102);所述第二柱体(202)带动所述第一柱体(201)向第二方向转动时,所述多个电极(203)从所述条状出口(102)收缩进中空电极针(101)内部;所述第二柱体(202)可控制所述第一柱体(201)在所述中空电极针(101)中远离所述第一端移动后,所述第二柱体(202)带动所述第一柱体(201)向第一方向转动时,所述多个电极(203)从所述条状出口(102)伸出,并且伸出位置远离所述第一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实现可控的不可逆电穿孔消融体积的可移动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条状出口(102)由柔性材料(103)覆盖,所述电极(203)可从所述柔性材料(103)下穿出至所述中空电极针(101)外。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实现可控的不可逆电穿孔消融体积的可移动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材料(103)沿同一方向覆盖所述条状出口(10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实现可控的不可逆电穿孔消融体积的可移动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电极针(101)内壁包括限位挡板,所述限位挡板限制所述第一柱体(201)的旋转范围。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实现可控的不可逆电穿孔消融体积的可移动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组件还包括第三柱体(301)及第四柱体(302),所述第三柱体(301)和第四柱体(302)中空并同心套于所述第二柱体(202)上,所述第三柱体(301)直径大于第四柱体(30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忠敏,陈志瑾,徐寅,张建浩,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市鹰泰利安康医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