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高耸变径构筑物外立曲面的加固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99932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07 10:3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高耸变径构筑物外立曲面的加固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BIM建模;S2.模板制作;S3.定位放样;S4.模板安装预处理;S5.模板的安装;S6.混凝土的浇筑及养护;S7.模板的拆除以及翻新处理;S8.进行后续层加固段的施工;S9.脚手架的拆除以及工程质量验收;本发明专利技术适用于加固构筑物处于受限空间、建筑水平断面尺寸大、加固高度高的年久失修结构(市政、房建、路桥等)混凝土加固工程,通过采用一种新型模板支护体系,利用高强丝杆植筋转换为等效“老墙丝杆”加固、同时采用环形抱箍加固,能有效解决单面模加固难、易爆模,成型质量差等问题;同时本方法的工程实践效益明显,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前景。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前景。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高耸变径构筑物外立曲面的加固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高耸变径构筑物外立曲面的加固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旧工业构筑物改造、城市更新改造的需求越来越大。常规混凝土结构模板加固方式:利用外部顶撑以及对拉丝杆的方式进行加固,烟囱混凝土加固不同于普通混凝土结构的浇筑,采用单面模的方式,易出现加固难、易爆模,成型质量不合格等问题;并且如果构筑物的加固工程为处于受限空间、不易使用整体型定制模板、加固高度高(50m以内)的年久失修结构(市政、房建、路桥等)混凝土加固工程,则无法使用常规技术手段。
[0003]因此需要对现有的高耸变径构筑物外立曲面加固的施工方法进行一定改进,使其能够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高耸变径构筑物外立曲面的加固施工方法,通过在施工方法中应用一整套用于半径变化的圆弧形混凝土墙体加固施工的模架体系,解决了类似烟囱、冷却塔等因筒体结构半径收缩,传统井字形支架不能满足施工操作需求的问题,同时该施工方法还利用高强丝杆植筋转换为等效“老墙丝杆”加固、同时采用环形抱箍加固进行模板的拼接加固,有效解决了传统加固施工过程中模板加固难、易爆模,成型质量差等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高耸变径构筑物外立曲面的加固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6]S1.BIM建模:施工前采用全站仪对需加固的高耸变径构筑物的表面进行打点,测得高耸变径构筑物的绝对坐标和高程;根据实测数据进行高耸变径构筑物结构的BIM建模,并根据高耸变径构筑物结构的BIM模型对加固段的模板进行排版和设计,确定模板的尺寸、加工构造位置及需求数量;
[0007]S2.模板制作:根据设计要求在工厂内制作加固段的模板,并对模板的内部结构进行提前加工;
[0008]S3.定位放样:根据施工图纸进行定位放样,并根据定位放样线进行基槽开挖和设置圆弧控制线;
[0009]S4.模板安装预处理:在高耸变径构筑物在高度方向上根据模板高度尺寸进行分层处理,并在地面线上的第一层加固段处搭设脚手架并进行后续预处理;
[0010]S5.模板的安装:根据地面线上的第一层加固段的安装预处理对第一次加固段的模板进行拼接以及加固;
[0011]S6.混凝土的浇筑及养护:对高耸变径构筑物的第一次加固段进行混凝土的浇筑
以及养护;
[0012]S7.模板的拆除以及翻新处理:对第一层加固段的模板进行拆除后翻新处理,并利用至后续层加固段的模板安装中;
[0013]S8.进行后续层加固段的施工:重复步骤S4至S7,直至完成整个高耸变径构筑物外立曲面的加固;
[0014]S9.脚手架的拆除以及工程质量验收:依次从上往下拆除每层加固段的脚手架,拆除完成后对高耸变径构筑物外表面的加固段进行工程质量验收。
[0015]进一步,在步骤S4中,所述模板安装预处理还包括高耸变径构筑物外立曲面的混凝土界面处理、模板与高耸变径构筑物外立曲面之间的钢筋制安以及高耸变径构筑物外立曲面上高强丝杆的植入。
[0016]进一步,在步骤S2中,所述模板为高度统一的矩形板,所述模板的内部结构加工包括模板与高耸变径构筑物外立曲面上高强丝杆连接配合的连接孔开孔、设置在所述模板背面四边并用于相邻模板之间连接用的角钢焊接、角钢上的连接孔开孔以及设置在所述模板背面中的加强肋焊接。
[0017]进一步,在步骤S5中,所述模板的拼接加固包括以下步骤:
[0018]a.将模板吊装至对应事先预埋的高强丝杆位置,并通过模板上与高强丝杆连接配合的连接孔进行初步连接,相邻的所述模板之间再通过连接组件进行紧固连接;
[0019]b.在该层加固段中的模板外侧设置加固钢筋形成钢筋抱箍,并结合与高强丝杆配合的山型卡形成对拉结构以加固整体模板结构,在模板内侧设置砼支撑以及钢筋短支撑;
[0020]c.对该层加固段中相邻模板之间连接后产生的缝隙进行密封;
[0021]d.模板拼接加固后利用圆弧控制线进行校验并进行检查验收。
[0022]进一步,所述加固钢筋连接采用机械连接以拉紧钢筋抱箍,所述钢筋抱箍在其环形路径上分段设置有花篮螺栓。
[0023]进一步,安装第一层所述模板时,所述模板的下口无需使用高强丝杆并利模板安装预处理中预设在地面的卡位措施进行加固。
[0024]进一步,所述脚手架的搭设顺序为:场地清理

定位设置底座垫板

纵向扫地杆

立杆

横向扫地杆

小横杆

大横杆

剪刀撑

连墙杆

铺脚手板

搭防护栏杆

绑扎安全网

下层作业段的脚手架搭设。
[0025]进一步,所述脚手架搭设立杆至第六层时在高耸变径构筑物外立曲面上设置有支撑横杆,所述支撑横杆的顶端焊接有作为脚手架内排立杆站点的支撑垫板,所述内排立杆通过该层加固段上脚手架中的横杆与脚手架整体相连形成矩阵受力并加入脚手架整体结构中。
[0026]进一步,所述模板和脚手架的拆除采用先装后拆以及后装先拆的拆除规则。
[0027]进一步,所述连接组件包括U型钢卡和连接螺栓,所述U型钢卡用于所述相邻模板之间的初步连接,所述连接螺栓用于相邻模板之间的连接紧固。
[0028]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包含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适用于加固构筑物处于受限空间、建筑水平断面尺寸大、加固高度高的年久失修结构(市政、房建、路桥等)混凝土加固工程,具体适用于直径8m~40m圆台形或圆柱形建筑物立面的混凝土加固工程,或直径8m~40m圆所对弧形组合成变径曲面的混凝土加固工程;通过使用本加固施工方法可有效解
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并且工程实践效益明显,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前景;本施工方法中的模板可在狭小空间内存放,有效减少施工占地面积,对环境原生态保护有一定积极效益,同时本施工方法采用人工周转模板,减少了大型机械设备的使用,降低了碳排放。
附图说明
[0029]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脚手架的搭设示意图;
[0030]图2为图1中A处连接构造的放大详图;
[0031]图3为图2中B处连接构造的放大详图;
[0032]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模板的拼接加固结构的示意图;
[0033]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模板的拼接加固结构的剖视图;
[0034]附图标记说明:1

脚手架;2

高耸变径构筑物;3

水平挂网;4

密目安全网;5

横杆;6

内排立杆;7

支撑横杆;8

支撑垫板;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高耸变径构筑物外立曲面的加固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BIM建模:施工前采用全站仪对需加固的高耸变径构筑物的表面进行打点,测得高耸变径构筑物的绝对坐标和高程;根据实测数据进行高耸变径构筑物结构的BIM建模,并根据高耸变径构筑物结构的BIM模型对加固段的模板进行排版和设计,确定模板的尺寸、加工构造位置及需求数量;S2.模板制作:根据设计要求在工厂内制作加固段的模板,并对模板的内部结构进行提前加工;S3.定位放样:根据施工图纸进行定位放样,并根据定位放样线进行基槽开挖和设置圆弧控制线;S4.模板安装预处理:在高耸变径构筑物在高度方向上根据模板高度尺寸进行分层处理,并在地面线上的第一层加固段处搭设脚手架并进行后续预处理;S5.模板的安装:根据地面线上的第一层加固段的安装预处理对第一次加固段的模板进行拼接以及加固;S6.混凝土的浇筑及养护:对高耸变径构筑物的第一次加固段进行混凝土的浇筑以及养护;S7.模板的拆除以及翻新处理:对第一层加固段的模板进行拆除后翻新处理,并利用至后续层加固段的模板安装中;S8.进行后续层加固段的施工:重复步骤S4至S7,直至完成整个高耸变径构筑物外立曲面的加固;S9.脚手架的拆除以及工程质量验收:依次从上往下拆除每层加固段的脚手架,拆除完成后对高耸变径构筑物外表面的加固段进行工程质量验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高耸变径构筑物外立曲面的加固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4中,所述模板安装预处理还包括高耸变径构筑物外立曲面的混凝土界面处理、模板与高耸变径构筑物外立曲面之间的钢筋制安以及高耸变径构筑物外立曲面上高强丝杆的植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高耸变径构筑物外立曲面的加固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2中,所述模板为高度统一的矩形板,所述模板的内部结构加工包括模板与高耸变径构筑物外立曲面上高强丝杆连接配合的连接孔开孔、设置在所述模板背面四边并用于相邻模板之间连接用的角钢焊接、角钢上的连接孔开孔以及设置在所述模板背面中的加强肋焊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高耸变径构筑物外立曲面的加固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5中,所述模板的拼接加固包括以下步骤:a.将模板吊装至对应事先预埋的高强丝杆位置,并通过模板上与高强丝杆连接配合的连接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杰刘富文白海生朱茂林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