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下抗浮桩锚
‑
梁板结构系统及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下抗浮桩锚
‑
梁板结构系统及施工方法,属于隧道工程、水下结构工程
技术介绍
[0002]穿越河流可采用隧道或桥梁,为了解决用地、城市规划问题,城市穿江、河地下隧道越来越多,因地形原因、引线长度及投资决策原因,存在大量江、河浅埋隧道工程问题,施工期、运行期的抗浮、抗渗安全性、施工方案可行性是重点及难点。在目前现有技术中,在隧道线路附近开挖临时河道进行导流,保证河流的畅通同时,进行干地施工保护措施或采用回填覆盖解决存在的问题;在隧道盾构过程中,由于淤泥层深度过深,导致在盾构过程中,盾构机下沉、隧洞上浮等问题,可以干地条件采用高压旋喷地基加固综合解决。开挖临时河道进行导流这种方式工程量大,需要加大用地空间以满足临时河道的设置,例如201910978416 .3水囊卵石混合土层土压盾构穿越河道施工方法、201910780497 .6一种隧道下穿河道施工工艺,均采用开挖临时河道,且施工周期较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施工的进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下抗浮桩锚
‑
梁板结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含位于河两侧的第一钢管桩,第一钢管桩为双排,双排钢管桩通过连接板连接成整体,在第一钢管桩内浇筑有C20混凝土,在两侧钢管桩之间设有一对钢板桩,一对钢板桩围城的区域内依次设有一系列第二钢管桩,第二钢管桩通过横向劲性骨架和纵向劲性骨架连接,第二钢管桩内插入有锚杆和锚固件,横向劲性骨架和纵向劲性骨架内浇筑混凝土,在钢板桩之间浇筑混凝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抗浮桩锚
‑
梁板结构系统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1)在待盾构区域的河道两岸打入用于挡土的第一钢管桩;(2)在不中断水运、河道行洪的条件下,结合施工图纸,在合适位置,完成第二钢管桩打入,第二钢管桩内实施高强锚筋锚入岩或土体,在第二钢管桩内灌注微膨胀混凝土,实现岩或土体
‑
桩
‑
锚筋一体;(3)第二钢管桩桩顶四周侧面安装法兰、加劲板或支撑扁担,调平横向劲性骨架;横向劲性骨架就位后,将高强锚筋与纵向劲性骨架体系相连,纵向劲性骨架通过横向劲性骨架预留连接件连接;(4)清理劲性骨架内的杂物,一次性或分次浇筑水下不分散混凝土C30,形成劲性骨架混凝土网格梁体系;两列第二钢管桩顶端分别受纵向劲性骨架梁约束,组成可靠的水下基坑支护体系;(5)在桩锚
‑
网格梁体系周围,沿着钢管桩外边沿线运用船载插板机进行连续插打拉森钢钢板桩、塑钢挡土体系,钢板桩之间互相咬合,桩底打入清理土层以下,桩顶最终切割保留低于原河床底高程50cm,对待盾构区域的沿隧道两侧钢板桩之间,在河底进行清淤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腾飞,陈亮,刘海祥,侯立俊,张金峰,唐云清,刘剑,陈西宁,黄建元,曹翔宇,杨锐,吴银坤,
申请(专利权)人: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