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及换热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992721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07 10:2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换热器及换热系统,所述换热器包括:进液端和出液端,所述进液端用于制冷剂的流入,所述出液端用于制冷剂的流出;换热管段,所述换热管段设置于所述进液端和所述出液端之间;所述换热管段具有相连的第一换热区和第二换热区,所述第一换热区和所述第二换热区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一换热区和所述第二换热区至少部分重叠,所述第一换热区和所述第二换热区的重叠面积大于第一阈值,所述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区上,所述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区上,能够利用两侧的第一换热区和第二换热区之间的配合,以降低换热器的换热温差,从而实现均匀换热的效果。从而实现均匀换热的效果。从而实现均匀换热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器及换热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热交换领域,更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换热器及换热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机柜功率密度的不断提升,空调末端的布置越来越靠近服务器机柜,以提升换热效果。背板风墙作为一种传统背板的末端改进方案:将背板从机柜后门取下并集中放置于一列机柜的对面,共用换热通道,这不仅降低了维护的难度,同时也提高了单末端故障后机柜散热的可靠性,成为一种新的近机柜末端方案而广被客户青睐。
[0003]在现有的背板风墙结构中,通常液态制冷剂从换热器底部进入,经过热空气蒸发,依次经过过冷区、较凉两相区和过热区,直至变为高温气态,导致换热器不同区域的换热能力存在较大差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换热器及换热系统的新技术方案。
[000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
[0006]进液端和出液端,所述进液端用于制冷剂的流入,所述出液端用于制冷剂的流出;
[0007]换热管段,所述换热管段设置于所述进液端和所述出液端之间,所述换热管段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和所述进液端相连,所述第二端和所述出液端相连;
[0008]所述换热管段具有相连的第一换热区和第二换热区,所述第一换热区和所述第二换热区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一换热区和所述第二换热区至少部分重叠,所述第一换热区和所述第二换热区的重叠面积大于第一阈值,所述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区上,所述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区上。
[0009]可选地,所述第一换热区和所述第二换热区完全重叠,所述第一换热区和所述第二换热区上均具有制冷剂通道,所述制冷剂通道沿所述换热器的高度方向延伸。
[0010]可选地,所述第一换热区靠近热源设置,所述第二换热区远离热源设置。
[0011]可选地,所述换热管段包括第一管段、第二管段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管段和所述第二管段之间的第三管段,所述第一管段和所述第三管段之间具有第一夹角,所述第二管段和所述第三管段之间具有第二夹角,所述第一夹角和所述第二夹角相同,所述第一换热区位于所述第一管段上,所述第二换热区位于所述第二管段上。
[0012]可选地,所述第一换热区覆盖所述第一管段,所述第二换热区覆盖所述第二管段,所述第一管段和所述第二管段至少部分重叠,且所述第一管段和所述第二管段的重叠面积大于所述第一阈值。
[0013]可选地,沿所述换热器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一管段远离所述第三管段的一端高于所述第二管段远离所述第三管段的一端。
[0014]可选地,沿所述换热器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一管段远离所述第三管段的一端低于所述第二管段远离所述第三管段的一端。
[0015]可选地,沿所述换热器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一管段远离所述第三管段的一端的高度与所述第二管段远离所述第三管段的一端的高度相等。
[001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系统,所述换热系统包括风扇和上述的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区靠近所述风扇的出风口设置。
[0017]可选地,所述换热系统为背板风墙。
[0018]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技术效果在于,通过设置换热管段具有相连的第一换热区和第二换热区,所述第一换热区和所述第二换热区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一换热区和所述第二换热区至少部分重叠,所述第一换热区和所述第二换热区的重叠面积大于第一阈值,所述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区上,所述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区上,能够利用两侧的第一换热区和第二换热区之间的配合,以降低换热器的换热温差,从而实现均匀换热的效果。
[0019]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0020]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并且连同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
[0021]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换热器的一个示意图;
[0022]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换热器的另一个示意图;
[0023]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换热系统的一个示意图。
[0024]附图标记说明:
[0025]100、换热器;200、风扇;
[0026]1、进液端;2、出液端;3、换热管段;31、第一管段;32、第二管段;33、第三管段。
具体实施方式
[0027]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28]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0029]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0030]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0031]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0032]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换热器100,该换热器100可以用于背板风墙的换热中。其中,换热器100可以为微通道换热器,能够降低设备的整体重量,节省制冷剂充注量,节约成本并减少碳排放,从而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0033]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换热器100包括:
[0034]进液端1和出液端2,所述进液端1用于制冷剂的流入,所述出液端2用于制冷剂的流出;
[0035]换热管段3,所述换热管段3设置于所述进液端1和所述出液端2之间,所述换热管段3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和所述进液端1相连,所述第二端和所述出液端2相连;
[0036]所述换热管段3具有相连的第一换热区和第二换热区,所述第一换热区和所述第二换热区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一换热区和所述第二换热区至少部分重叠,所述第一换热区和所述第二换热区的重叠面积大于第一阈值,所述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区上,所述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区上。
[0037]如图1和图2所示,进液端1用于制冷剂的流入,出液端2用于制冷剂的流出,使得制冷剂能够从进液端1进入换热管段3之中,并在换热管段3中进行换热(热量交换),换热之后的制冷剂能够从出液端2流出,从而能够实现制冷剂的循环。其中,制冷剂可以为常用的冷却工质,包括但不限于氟利昂、无氟制冷剂等。
[0038]换热管段3设置于进液端1和出液端2之间,使得从进液端1流入的制冷剂能够进入换热管段3并在换热管段3中进行换热,而换热之后的制冷剂能够从出液端2流出。具体地,换热管段3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和进液端1相连,第二端和出液端2相连,也即第一端为换热管段3的入口,第二端为换热管段3的出口,制冷剂从第一端进入换热管段3并从第二端流出。
[0039]在此基础上,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100),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液端(1)和出液端(2),所述进液端(1)用于制冷剂的流入,所述出液端(2)用于制冷剂的流出;换热管段(3),所述换热管段(3)设置于所述进液端(1)和所述出液端(2)之间,所述换热管段(3)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和所述进液端(1)相连,所述第二端和所述出液端(2)相连;所述换热管段(3)具有相连的第一换热区和第二换热区,所述第一换热区和所述第二换热区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一换热区和所述第二换热区至少部分重叠,所述第一换热区和所述第二换热区的重叠面积大于第一阈值,所述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区上,所述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区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热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区和所述第二换热区完全重叠,所述第一换热区和所述第二换热区上均具有制冷剂通道,所述制冷剂通道沿所述换热器(100)的高度方向延伸。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热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区靠近热源设置,所述第二换热区远离热源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热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段(3)包括第一管段(31)、第二管段(32)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管段(31)和所述第二管段(32)之间的第三管段(33),所述第一管段(31)和所述第三管段(33)之间具有第一夹角,所述第二管段(32)和所述第三管段(33)之间具有第二夹角,所述第一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炳华王舜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秦淮数据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