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溢料模具顶出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79721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03 22: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溢料模具顶出机构,涉及模具加工成型技术领域,包括动模座板;动模模板设于动模座板的前方,并设有模芯、设置有第一顶针孔,模芯设置有与第一顶针孔同轴设置的第二顶针孔;顶针,穿设于第一顶针孔和第二顶针孔内,且可沿第一顶针孔、第二顶针孔的轴向移动;顶针的前端为具有渐扩形的顶头,第二顶针孔的前端为具有渐扩形的开口,顶头可向前端移动以伸出于开口,顶头与开口相抵时,二者可实现周向上的线接触密封;安装件,连接顶针并可带动顶针轴向移动,带动顶针向前伸出或向后缩回第二顶针孔,安装件设有拉紧机构,用于使缩回的顶针保持在顶头压紧于渐扩形的开口中的状态,以实现周向密封,保证塑胶不会进入配合间隙。进入配合间隙。进入配合间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溢料模具顶出机构


[0001]本技术涉及模具加工成型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防溢料模具顶出机构。

技术介绍

[0002]常规模具中通常顶针与模芯上的顶针孔采用间隙配合。根据常规顶针尺寸2

6mm之间,通过检查公差带可知顶针单边有0.003~0.01mm的间隙,这样顶针可以相对于模芯自由滑动。但对于常规流动中的塑胶而言,由于黏度较高,例如常见的塑料材料熔融态时黏度如ABS/PC 205000mPa
·
s,不容易进入顶针与模芯的配合间隙里面去。但对低黏度的流体而言,例如材料黏度为PU 1000mPa
·
s,若间隙为0.003~0.01mm,则材料非常容易溢进去,产生溢料缺陷。从而导致顶针间隙被填满,顶针顶出卡死,断裂,进而造成模芯损坏或生产故障。
[0003]综上所述,如何解决低粘度流体容易进入顶针和顶针孔的间隙之间的问题,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溢料模具顶出机构,可明显提升密封性和安全性,避免了注塑过程中塑胶进入顶针和顶针孔之间的间隙。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防溢料模具顶出机构,包括:
[0007]动模座板;
[0008]动模模板,设于所述动模座板的前方,所述动模模板设有模芯,所述动模模板设置有第一顶针孔,所述模芯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顶针孔同轴设置的第二顶针孔;
[0009]顶针,穿设于所述第一顶针孔和所述第二顶针孔内,且可沿所述第一顶针孔、所述第二顶针孔的轴向移动;所述顶针的前端为具有渐扩形的顶头,所述第二顶针孔的前端为具有渐扩形的开口,所述顶头可向前端移动以伸出于所述开口,所述顶头向后端移动并与所述相抵靠近时,二者可实现周向上的线接触密封;
[0010]安装件,其连接所述顶针并可带动所述顶针轴向移动,用于带动所述顶针向前伸出或向后缩回所述第二顶针孔,所述安装件设有拉紧机构,用于使缩回的所述顶针保持在所述顶头压紧于所述开口中的状态,以实现周向密封。
[0011]优选地,所述安装件包括固定板及顶板,所述固定板设置于所述顶板的前侧,所述固定板设置第一安装孔,所述顶板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同轴设置的第二安装孔;
[0012]所述拉紧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内,所述拉紧机构与所述第二安装孔的前端面之间设置第一预设间距,所述拉紧机构与所述顶针连接,所述顶针的后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内,且可沿轴向移动。
[0013]优选地,所述第一安装孔为台阶孔,所述台阶孔包括第一环形台阶面和第二环形
台阶面,所述第一环形台阶面及所述第二环形台阶面均朝向所述顶板,所述第一环形台阶面的内径等于所述第二环形台阶面的外径,所述第一环形台阶面处于所述第二环形台阶面的后侧;
[0014]所述拉紧机构包括固定件及处于压缩状态的弹性件,所述固定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环形台阶面与所述第二安装孔的前端面之间,且可沿所述第一安装孔的轴向移动预设距离,所述弹性件以压缩状态设置于所述固定件及所述第二环形台阶面之间,所述固定件与所述顶针连接,当所述固定件抵接于所述第一环形台阶面时,所述固定件与所述第二安装孔的前端面之间设置所述第一预设间距。
[0015]优选地,所述固定件包括第一挡块及定位销,所述第一挡块套装于所述顶针的外周,所述定位销设置于所述第一挡块与所述顶针之间,以连接所述第一挡块和所述顶针。
[0016]优选地,所述固定件包括套装于所述顶针外周的第二挡块,所述顶针的外周设置卡槽,所述第二挡块的内周设置卡入所述卡槽内的定位凸起。
[0017]优选地,所述弹性件为弹簧或弹性橡胶件。
[0018]优选地,所述顶针的后端凸出所述第二安装孔的后端面,所述顶针的后端与所述动模座板之间设置第二预设间距,所述第二预设间距大于所述第一预设间距。
[0019]优选地,所述固定板和所述顶板均与模具顶杆的前端连接,所述模具顶杆的后端连接注塑机顶杆,所述注塑机顶杆用于带动所述固定板和所述顶板移动;
[0020]所述固定板和所述顶板均与回拉杆的后端连接,所述回拉杆的前端用于与前模板接触,以使所述前模板的后移带动所述固定板和所述顶板后移。
[0021]优选地,所述顶头为锥形顶头,所述开口为锥形开口,所述锥形顶头与所述锥形开口的锥度不同。
[0022]优选地,所述锥形顶头的锥度大于所述锥形开口的锥度的范围为2~5度。
[0023]优选地,所述顶头为外周面为弧面的弧形顶头,所述渐扩形开口为开口面为弧形面的弧形开口,所述弧形顶头与所述弧形开口的弧度不同,以使二者接触时实现周向的线接触密封。
[0024]优选地,所述顶头的后端外周与所述渐扩形开口的后端内周之间设置密封圈。
[0025]在产品注塑或反应成型过程中,由于顶针前端设置顶头,第二顶针孔的前端设置渐扩形开口,而安装件上设置用于将顶针轴向向后拉紧的拉紧机构,拉紧机构将顶针轴向向后拉紧,使顶头的外周压紧在渐扩形开口的开口面上,形成密封。
[0026]由于顶头和开口的接触为周向的线接触,相比于面接触的密封,效果更好,相比原设计中顶针柱面配合方式而言,上述方案的具有渐扩性开口的配合效果会随着拉紧机构的拉紧力增大而提高,从而能够进一步封闭第二顶针孔的前端开口,从而保证塑胶不会溢入顶针与模芯的配合间隙,保证顶出机构的正常工作。
[0027]当需要脱模时,可以控制安装件向前端移动,从而带动顶针前移,顶针推动模芯前的产品实现脱模。
[0028]本申请所提供的防溢料模具顶出机构利用了顶头和开口的线接触密封配合的特性,同时通过拉紧机构使顶头压紧在渐扩形开口,提升了渐扩形的开口的密封性,从而避免了顶头和渐扩形开口之间的配合间隙的产生,保证了流动中的塑胶不会进入配合间隙,提升了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2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0]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的防溢料模具顶出机构在关闭状态的截面图;
[0031]图2为本技术所提供的防溢料模具顶出机构在打开状态的截面图;
[0032]图3为本技术所提供的防溢料模具顶出机构的顶针顶出前后的对比截图;
[0033]图4为本技术所提供的锥形顶头和锥形开口的配合截面图;
[0034]图5为本技术所提供的拉紧机构的截面图;
[0035]图6为本技术所提供的弹性件为橡胶的拉紧机构的截面图;
[0036]图7为本技术所提供的弧形顶头和弧形开口的配合截面图;
[0037]图8为本技术所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溢料模具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动模座板(7);动模模板(3),设于所述动模座板(7)的前方,所述动模模板(3)设有模芯(2),所述动模模板(3)设置有第一顶针孔,所述模芯(2)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顶针孔同轴设置的第二顶针孔;顶针(4),穿设于所述第一顶针孔和所述第二顶针孔,且可沿所述第一顶针孔、所述第二顶针孔的轴向移动;所述顶针(4)的前端为具有渐扩形的顶头,所述第二顶针孔的前端为具有渐扩形的开口,所述顶头可向前端移动以伸出于所述开口,所述顶头向后端移动并与所述开口相抵时,二者可实现周向上的线接触密封;安装件,其连接所述顶针(4)并可带动所述顶针(4)轴向移动,用于带动所述顶针(4)向前伸出或向后缩回所述第二顶针孔,所述安装件设有拉紧机构,用于使缩回的所述顶针(4)保持在所述顶头压紧于所述开口中的状态,以实现周向密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溢料模具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件包括固定板(5)及顶板(6),所述固定板(5)设置于所述顶板(6)的前侧,所述固定板(5)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顶板(6)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同轴设置的第二安装孔;所述拉紧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内,所述拉紧机构与所述第二安装孔的前端面之间设置第一预设间距,所述拉紧机构与所述顶针(4)连接,所述顶针(4)的后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内,且可沿轴向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溢料模具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孔为台阶孔,所述台阶孔包括第一环形台阶面(12)和第二环形台阶面(13),所述第一环形台阶面(12)及所述第二环形台阶面(13)均朝向所述顶板(6),所述第一环形台阶面(12)的内径等于所述第二环形台阶面(13)的外径,所述第一环形台阶面(12)处于所述第二环形台阶面(13)的后侧;所述拉紧机构包括固定件及处于压缩状态的弹性件,所述固定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环形台阶面(12)与所述第二安装孔的前端面之间,且可沿所述第一安装孔的轴向移动预设距离,所述弹性件以压缩状态设置于所述固定件及所述第二环形台阶面(13)之间,所述固定件与所述顶针(4)连接,当所述固定件抵接于所述第一环形台阶面(12)时,所述固定件与所述第二安装孔的前端面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伍俊黄林军
申请(专利权)人:科世达上海智能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